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新时期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浅析

2022年08月19日 00:00

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之一,需要贴合时代需求,深入解读新时期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以高质量标准化建设、菜单式服务、品牌化创新精准对接供需,并有效跟踪评估,着力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在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一词;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其进行专门阐述;201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至国家法律高度,其将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丰富,内容翔实,极具地方文化特色。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国际博物馆协会2007年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条例》中则这样定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之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阐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实现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满足公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并向社会提供各种博物馆文化服务及产品的总和。

新时期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影响下,博物馆功能日益扩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积极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社会美育的投入,展示促进社会文化素养发展的良性力量,不断履行其社会责任。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2020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量数以亿计;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意为思考当今时代博物馆在理念机制、运营发展中的新定位、新模式;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新时期要想呼应公众需求,使公众更深入、更便捷地享有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就需要认真思考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新时期呈现的特点。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精神

博物馆从国情出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响应公众文化诉求,充分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职能;把实现教育、研究和欣赏等基本功能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主要责任,以全民共享为理念;通过开展不同类别的陈列展览、丰富多元的社会教育形式,多功能、多维度地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响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第一要义,让博物馆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培根铸魂”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强调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要不断加强社会教育功能,合力参与青少年思政课建设,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命题,也是伟大使命。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24家,占比达21%。博物馆拥有丰富多元的馆藏文化和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主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与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常态化的活动,全程、全员、全方位地使当代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无缝对接,让博物馆成为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

以公益性为基本落脚点,培育文化新业态

在法律层面,国际和国内博物馆界都将博物馆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规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参照要求是“公益性”和“均等性”。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公益性”是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应坚持的基本落脚点。

博物馆的公益属性体现为利用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免费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收益,科学合理地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构建两者协同发展体系,稳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增进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期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

面临新的发展态势,博物馆应围绕新时期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以高质量标准化建设、菜单式服务、品牌化创新精准对接供需,并进行有效跟踪评估,以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以人为本就要进行高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从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不同方面提出了我国当前阶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标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要求“内容无缺项、目标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并强调“开展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国务院关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进一步细化本行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设施建设、功能布局、施工规范、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管理规范等软硬件标准要求”。

博物馆不仅是开展公共服务的关键点,更是标志性文化旅游相关公共服务的关键链,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研究科研、藏品管理、票务服务、文创经营等,除满足《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评分细则计分表》(2019年12月)等文件中规定的项目之外,应对标着力完善自身关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细化服务项目和标准,完善功能布局、人员配备、管理规范等质量和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跟踪评估反馈机制。

在基本设施、资源保障等硬件设施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改善之后,博物馆在进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时需要重点考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紧扣博物馆馆藏陈列、社会教育、科普推广等相关服务,加大各行业、各渠道资源整合力度,深切关注公众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展现公益性就要进行高质量、菜单式服务,提升均等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遵循社会文化平均水平与公平原则,打破原有局限,积极进行博物馆功能的空间拓展,使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与社会观众之间的关联性得以延展,面向全社会提供均等的产品与服务。

198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中提到向所有人开放,特别要关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们。2014年,中国残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百家博物馆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号召博物馆向残疾人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专题讲座专人预留座位,以及走进特殊学校开设博物馆课程等。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尤其是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对博物馆服务内容进行了规定,要求博物馆“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公共文化设施应按规定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在博物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为根本依据,打破地域、年龄、性别等限制,立足社会公平,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设定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科学调研、分门别类,设置不同系列、内容的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人们提供富有特色的不同种类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以期达到与不同群体的生产与生活相适应,与其接受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的最终目的。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就要进行高质量品牌化创新,丰富服务功能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结构的不断变更,数字技术的应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其对博物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研究、欣赏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但是现阶段传统的陈展手段、单纯的讲解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及公众对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期望,因此,博物馆还衍生出了休闲娱乐、博物馆信息资源开放等多种其他社会服务功能。

教育是博物馆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保护、研究好博物馆的前提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教育功能时注意避免同质化、知识碎片化、标准模糊化现象,加强品牌化创新,鼓励博物馆文化供给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文化内涵,以期使更多公众受到启示。

2011年黄光男在《博物馆企业》一书中提到,博物馆的精致、正确、艺术、文化感染是属于提升生活的品牌。新时期博物馆不应再居于“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上,而应该充分发挥公众休闲娱乐功能,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发挥其特殊的文化旅游作用,用休闲娱乐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公众,使他们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感受有别于快节奏生活、复杂人际关系的舒畅与放松。

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要有拓展博物馆文化辐射范围的意识,更要有向其他领域和行业提供博物馆文化研究信息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实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目标。

精准对接、有效评估,切实保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落地见效

不光文物保护、数字化物联网、智慧博物馆需要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支持,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高品质、高质量、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与内容也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供给研究。新技术带来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能为提升博物馆服务,精准对接公众需求,开展服务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藏品管理等指标进行了定性评估。在实际运行中,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实效的评估主体不仅要涵盖政府管理部门,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考评也不能忽视。当前,构建以公众为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多元评估体系,是博物馆在新时期进行公共关系、线上运营、展陈系统等研究的基本数据与支撑,也是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新趋势、新样态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功能、任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应立足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做出与时俱进的关切与回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高质量标准化建设、菜单式服务、品牌化创新、精准供需对接、有效跟踪评估,持续提供丰富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服务供给,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彭雷霆,欧阳样,张灵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探析——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2015—2018年的实证分析[J].决策与信息,2021(12):38-49.

[2]刘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11):35-39+45.

[3]耿达,田欣.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J].图书馆,2021(11):1-8.

[4]单霁翔.关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J].中国文化遗产,2011(01):8-25+6.

[5]王艺颖.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博物馆教育职能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87-89.

[6]郭文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7]刘羽香.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及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819/26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