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太原美术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2022年07月31日 0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高速发展,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机构之一,具有收藏、展览、普及美术知识的功能,同时还为美术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活动场所,丰富了大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自身多年美术馆工作经验,对当今国内外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当前太原美术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探究数字化建设路径,试图给出可参考、借鉴的建议。

背景

国外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情况

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运用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些发达国家十分看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知名大型博物馆先后迈出数字化的脚步,逐步建立自己的数字网站、藏品数据库,甚至用3D技术或虚拟影像实现了美术作品的动态展现。同样的,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功能分支,也开始了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在展览后的学术研究、美术作品的普及传播等方面[1]。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层面,高度数字化后的虚拟美术作品不仅拓宽了展览空间,也不受时间限制,其拓展性和创新性均绝无仅有。

2021年,法国卢浮宫宣布正式开通线上博物馆。轻点鼠标,人们就可以直接领略高清版《蒙娜丽莎》的风采。其线上展馆首次将所有馆藏文物汇集在一起,包含48万条记录,涵盖了展厅文物、出借文物以及库房保存文物等。由此可见,全球美术馆的数字化脚步已进入快车道。

国内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情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比上年末增加59个;从业人员5467人,增加451人。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比上年下降17.6%;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下降47.1%[2]。

与国际知名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化进程相比,国内除部分经济实力强、等级较高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程度较高,地方美术馆等机构大多苦于资金或技术困局,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随着美术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不少美术馆致力于引导公众由“参观”转向“参与”,数字化技术在美术馆的普及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

早在2003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旨在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强化以“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主的博物馆基本功能。十多年间,故宫博物院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如与苹果公司共同打造关于故宫国宝的App,参观者可以通过下载App详细了解国宝相关信息。故宫数字博物馆还打造了一个8平方米虚拟空间,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空间内了解故宫展品,其中文物美丽的细节穿越历史的尘埃,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重新焕发璀璨的光亮。

可以说,当代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利用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逐步进入“展览新时代”。

数字化建设必要性

所谓数字化美术馆建设,是将美术馆运行所相关的各类信息、馆藏、档案等进行数据化处理,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美术馆的行政和专业事务,达成所有信息均能被计算机存储、识别、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美术馆各项工作提供更完善、更便捷、更快速的全方位服务的目的。随着世界范围内美术馆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数字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美术馆中,馆藏作品受实物作品本身的限制,无法进行长期展示,只能被深深地“藏”了起来,观众只能到展览现场观看,而且藏品实物无法在声、光、电,甚至VR技术中大放异彩。而这些在藏品数字化后均可实现,可以为观展人提供视听盛宴。因此,如果无法尽快将美术作品展览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陈旧的管理理念很可能让美术馆远离时代前沿。

就当前情势而言,数字化展览无疑是美术馆的最佳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展馆把展览移至线上,通过精彩的图片、文字介绍及数字化技术的诠释,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展览现场情境和精彩内容。数字化线上展览点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观众带来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创造之美,也让所有人看到美术馆数字化的更多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馆数字化即将步入全新阶段。

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的需要

传统的展览中,美术作品被简单以“名称、作者、年代、主题内容”为大致呈现方式,这也造成人们对美术馆与画廊之间功能的混淆。美术馆自诞生就具有为藏家私人收藏展览的功能。但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巨大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全球人均艺术欣赏水平逐渐提高,新兴美术馆具有了社会教育功能。学生游学、观众观展、各国文化艺术交流团及旅行团等在馆内见到已不足为奇。

数字美术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即在线上建立一个美术学校,通过运用数字手段对馆藏作品进行全方位呈现,吸引不同年龄、背景、职业的观众,实现对广大观众的美术教育,从基础层面推动美术馆的实质教育。美术馆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观众与美术馆、展览空间及艺术家之间的隔阂,运用网络技术将参观人数、观众喜好、社会效益、藏品整理与保护、数据库建设、公共教育以及技术研发实现有效结合。此外,美术馆实现全面数字化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实体美术馆与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展览内容,同时增强业界机构、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美术馆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传统的美术馆档案管理中,最常见的是文字、图像等纸质内容的展示和保存,有时会以表格进行辅助。这种方式不便于查阅大量信息,为相关信息的保存和查询带来不小麻烦,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很多美术馆受限于场地、空间,很多藏品无法长期展示。传统的藏品档案材料整理过于简单,缺乏专业性,而且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使得美术馆藏品管理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在上述背景下,美术馆自身建设也急需数字化支撑,一方面要将自身硬件设备数字化,建立高端数字信息人才库、档案库;另一方面也要将艺术家的资料、作品、展览历程等文献整合起来,建立专属于美术馆的全面而完善的美术档案库。科学规范整理,形成美术馆藏品档案大数据,既能延长保存时间,又方便随时抽调查看。在无纸化办公的当下,数字化可以将馆内人事管理、馆藏规划、机构建设等内容全部归于数据,更利于美术馆自身建设的长远发展。

太原美术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资金紧张

众所周知,太原美术馆作为公立美术馆,其日常建设维护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较为单一。这种公立美术馆的常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机构运营处于长期有保障的状态,但也影响了馆内美术藏品数量、质量的增长以及数字化设备的更新频率。美术馆每一次数字设备的更新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配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但太原美术馆相关领域的投入可以说十分微薄,因此制约着美术馆向更先进、更立体、更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此外,优秀馆藏作品的购买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将其变为馆藏后,对它的专业级别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在这方面投入较小是公立美术馆的通病。

观念落后

公立美术馆的观念较为落后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大多公立美术馆旨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其管理模式相对单一,馆内不会轻易转岗调岗,人员机动性、流动性差,且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身兼数职,无法很好地、更专注地在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美术馆专业效能的良好发挥,观念相对滞后。

技术支撑不足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原来的美术馆藏品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活力和感染力。但如何储备相关人才,充分掌握这种技术,将其变成观展者为之惊艳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还需要扎实、专业的技术团队。在这一点上,太原公立美术馆做的远远不够。

太原美术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公立美术馆发展的道路是现阶段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代美术馆人要结合行业内最新的发展趋势、管理理念,以及美术馆数字化建设路径,为美术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充实数字化建设后备资金,藏品档案数字化

要想实现美术馆数字化建设之路,资金储备必须充足,这是其运营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应进一步提高美术馆的资金利用效率、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首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进行投资,或创办艺术基金,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为艺术创作买单,以更小的投入撬动更大规模的资金,充实数字化建设后备资金[3]。其次,如果制度允许,还可以举办一些与美术相关的活动,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经营以获得一些收入。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藏品档案数字化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以建立标准化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统计藏品,按照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进行数字化建档,尤其是将美术馆藏品实物通过技术手段变为图形、音频和视频等电子资源,方便以后建立藏品数据库。这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藏品,而且相关数据能为之后的修复、出版、研究等打下很好的基础。所有馆藏作品的档案、展览数字化后,也更加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内控管理和电子档案的梳理,这项工作不仅缩小了物理空间,还大大增加了馆藏的可能性。

展陈方式数字化,丰富馆藏作品

有了藏品档案数字化作为基础,美术馆展陈方式数字化就变为可能。展陈方式的数字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一条网线,参观者就能24小时在全球任何角落参观、体验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的展览或其他艺术活动。这不仅能丰富文化传播的载体,还能有效地拓宽受众范围,真正提高美术馆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观众已不仅只满足于在实体馆里看展览,而是更渴望沉浸在一个全天候的、活灵活现的新型智慧美术馆中。

当然,美术馆的数字化不仅包括美术馆线上展览的数字化,也包括实地观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的数字化。例如在2021年山西省博物院举办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中,以国内领先的3D打印技术还原呈现出13至14世纪世界壁画艺术极品《朝元图》,该展览中的光线、壁画细节等远比在永乐宫现场观看体验更佳,3D动画让原本尘封在墙上的壁画“活”起来,向人们讲述远古的故事。而展览中解读壁画绘画特点等多种展陈形式也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了极致,以实物和沉浸式体验一一呈现给观众。美术馆也可以利用全息影像系统技术和投影幕的技术设备,将藏品等作品与虚拟场景相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画作中的场景。“线下+线上”的模式,使美术馆真正成为一个大众参与度高、充满激情与梦幻的情感美术馆。

当然,美术作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不能只局限于实物美术作品数量的增加,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使美术馆的作品数量、种类以及质量得以增加,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对美术作品感兴趣,从而欣赏美好事物,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场馆建设数字化,储备专业人才队伍

在档案及展陈方式数字化完成后,美术馆必然面临场馆建设上的数字化。数字化场景互动可同时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实现沉浸式体验,有效促进美术作品信息的展示和传播。3D展示、数字魔墙、AR观影、全息投影、大屏互动……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好的展览需要好的硬件设备支持。要实现以上所说的美好呈现,必须依靠场馆的数字化建设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4]。

公立美术馆的创新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要增加数字化建设所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一支数字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让其参与数字化展览的布展过程及美术馆管理过程,以更丰富、更完善的服务吸引大众走进美术馆。

场馆服务智能化,提供未来想象

未来的美术馆,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智能美术馆,集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思维于一体,向社会公众提供菜单式、定制化、自动化、信息化等高效服务。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参观服务智能化、导览服务智能化等。

参观服务智能化即设置上下线特展、讲座论坛、研学活动等信息的发布、查询和预约功能,开发门户网站、微信小程序、电子二维码等在线预约的服务系统。导览服务智能化则是利用大数据或区块链等技术,以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收集观众发布的地理位置、个人偏好等信息,为其场馆选择、参观路线等策划和推荐个性化、精细化产品,同时加强导览系统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实现多元信息交互传播。

传记类动画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全球首部油画风格动画长片,于2017年6月12日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首映,并于同年12月在中国上映。该片以梵高的120幅原作为基础,结合演员表演拍摄成的853个镜头,创作了1000多幅手绘油画,并让每一幅层层变化着,加工成为65000帧画面,最终以每秒12帧的播放速率,成就了一部90分钟的连贯故事。电影远远超过了美术展览所能达到的效果,其传播的社会价值,也远非一幅《梵高》画作所能企及的。这大概就是数字化技术被极致运用在美术展览领域的成功案例,也是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未来可想象的起点。

数字化技术现已成为推动美术馆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升美术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拉近美术馆与观众、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相信美术馆的应用和功能将更加智能化,将更好地为艺术研究与美育工作赋能,在更高层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淑玮,董慧萍.浅谈我国数字美术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视听,2017(12):210-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4-15)[2022-07-2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012/W020161230857240684580.pdf.

[3]丁怡.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J].美术研究,2017(03):73-76.

[4]周怡.浅谈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2):162+164.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731/2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