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传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数字化时代标志着以数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设备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并且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进行革新,如在线购物、移动支付、视频会议等成为常态。对于新闻传播行业来说,数字化时代加速了信息流通的速度,拓展了信息的传输渠道,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新闻传播方式迎来创新机遇,但挑战也客观存在。因此,要想使新闻传播在数字化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如此才能在激烈的数字化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变革
传播观念日益更新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播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主要关注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新闻的价值性和独家性等,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新媒体则更关注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度,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注重媒体自身的独立性,更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性和泛媒体化的合作关系。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观念更加强调数据驱动,利用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助于品牌传播战略的信息,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同时,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也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更倾向于使用多媒体、可视化的互动手段,以及体验式、情感化、参与化的传播策略。此外,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更注重创新,除了要接受和充分应用已经取得成功的传播策略外,还要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以创新思维去寻找新的传播方式非常重要,能够推动新闻传播行业不断推陈出新,进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型传播观念的涌现并不只作用于媒体行业,还会深刻改变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递方式,而后反过来推动新闻传播行业更加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更关注信息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传播平台丰富多样
数字化时代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它们改变了公众获取、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有代表性的数字化新闻传播平台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是典型例子,该平台能够让公众迅速分享新闻和观点,同时也能够了解不同渠道的观点。
二是移动应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公众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不必依靠传统媒体。
三是视频分享平台。很多新闻传播机构已经将自己的新闻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到YouTube、TikTok等平台上,这些平台上的新闻依托视频进行传播,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容易传达新闻思想。
四是在线新闻门户平台。如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在线新闻门户平台,通过整合各种新闻资讯,让公众快速获取新闻信息,同时给新闻传播机构提供新的传播渠道。
五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向用户推送最新的新闻。
六是即时通信平台。如微信、QQ等即时通信平台已成为公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新闻信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闻传播平台,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直接,也让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传播手段和技术进步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多样的传播手段,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首先,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一大传播手段就是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时也可以便利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从而与更多人进行互动。其次,数字化时代也为新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进行新闻传播外,还可以通过推送、直播、VR等方式实现新闻内容在传播中的形式多样性和形式一体化,让受众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和接受新闻,同时也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多元化娱乐需求。再次,数字化时代还使得新闻传播便利化,新闻传播在数字化时代往往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跨地域传播,同时也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使得更多小众新闻得到了传播和曝光。这些平台也能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媒体融合,如新闻App、新闻网站、新闻博客等现代媒体平台所展示的新闻内容能融入传统报刊样式,让人们在阅读时获得“纸质阅读感”。最后,数字化时代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人们通过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新闻推送工具获取想了解的新闻内容,并且可以在点击“关注”后持续获取相关信息。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传播手段日趋多元化和便利化,新闻传播行业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传播范围广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取和传递新闻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覆盖面更广。首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多样化。过去新闻媒体只有几家,主要以纸质媒体为主,新闻的传播渠道很窄。而现在,大量网络新闻媒体涌现出来,成为群众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设备随时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这让新闻的传播形式更加灵活,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需要。其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过去新闻媒体的传播范围局限于本地区,而现在新闻媒体的传播覆盖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信息都能出现在新闻媒体中,这使得新闻活动日益国际化。最后,数字化时代使得新闻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和精准化。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只能做到客观陈述事实,很难精准锁定读者的需求。而现在的新闻媒体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属化、多样化的新闻服务。新闻媒体的种类和数量繁多,读者可基于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和媒体。数字化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轻松获取和传递信息,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数字化时代不仅让新闻传播更加高效,也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
数字化时代传播面对的风险挑战
传播者的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然而,在这种大众传播的环境下,传播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会影响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而言,一些传播者缺乏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他们对所发表的新闻信息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往往只是机械地转发和复制。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还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其次,一些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缺乏责任感和道德底线,他们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流量,散布虚假信息,渲染负面情绪,挑起社会矛盾,甚至引发重大社会事件。最后,一些传播者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表达能力,他们对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编辑和排版技术缺乏基本了解和训练,所发表的新闻信息质量较低,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认同,影响传播效果。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要加强对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传播者的责任感和媒介素养,加强对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增强传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传播平台安全性存在威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互联网获取新闻,并采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浏览新闻。然而,这种数字化的新闻传播方式给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带来了威胁。首先,网络黑客攻击成为新闻传播平台安全性的风险点。由于新闻传播平台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和存储比较集中,一旦遭到黑客攻击,用户的个人信息就会被泄露。并且黑客还可能破坏新闻传播平台,使其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社会恐慌。其次,谣言传播也对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构成威胁。在信息爆炸时代,随着新闻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许多谣言、虚假信息等不断涌现。这些信息在新闻传播平台上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冲击社会的信任和公正。再次,对于新闻传播平台而言,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建立完善的数据隐私政策、对数据进行保护是新闻传播平台保护用户隐私和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如果平台未能采取适当措施,未经用户同意就将其个人数据泄露给有关方,将使其失去公信力,失去用户。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加强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并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才能实现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和社会公正性。此外,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共同维护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传播效果难以预测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效果难以预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导致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在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下,一些虚假信息遍布网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无法快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这就容易导致对事件的错误理解和对当事人的误解甚至攻击,使新闻传播的效果难以预测。
第二,信息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导致沟通效果难以把握。从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来看,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但同时也使得信息传播效果越发难以把握。
第三,媒体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直接影响舆论效应。新闻传播效果不仅指信息传达的效果,还包括媒体对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在数字化时代,媒体的参与越来越重要,其对事件的评价及立场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舆论导向。然而,媒体立场偏颇会导致传播效果失衡和不确定性增加。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效果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要相信数字化时代给予媒体的无限创新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摆脱以往思维模式的束缚,加强对新技术革命下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强化舆论监督,增加制度保障,使信息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传播。
传播存在偏重技术的现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过度依赖技术的现象。首先,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中,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认知和应用,这往往导致新闻传播质量下降。一方面,各种新闻传播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导致假新闻、谣言不断出现。其次,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中,技术往往被过度强调,而忽视了人的因素,这导致新闻传播中出现冷漠化现象。比如新闻传播平台通过算法将新闻推送给用户,而用户对新闻的主观态度和需求被忽略,这使得新闻无法真正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技术的过度强调还会导致新闻价值的丧失,比如有些新闻内容为迎合搜索引擎而改变真实内容,甚至有的新闻为了吸引眼球而违背基本的道德标准,这不仅有悖于新闻传播的初衷,而且会给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中,我们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应该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比如,要加强对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技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并且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利益制定更加贴近实际需要的新闻传播策略。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应该以人为本,不忘初心,做良心新闻,不断为社会作出贡献。虽然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创造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实际需要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的创新路径
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者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者,以适应时代变革。首先,优秀的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新闻采编、编辑、摄影、多媒体制作、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等。其次,优秀的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个专业人才协同合作完成。再次,优秀的新闻传播者需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深入的思考能力,能够迅速捕捉到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的重点和焦点,通过扎实的基础调查和深度分析,挖掘新闻内容,使报道更加准确、客观、全面。最后,优秀的新闻传播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一个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为公共利益、社会稳定作出贡献,为民众提供及时、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我们需要在教育和培训方面作出改革和创新。加强不同领域、不同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交流平台,增强媒体人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未来的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在数字化时代中为新闻传播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革新数字化传播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逐渐从传统纸媒向网络媒体转型,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媒体和公众需要更加严格的信息保护措施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将泄漏的风险最小化,这也促进了安全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首先是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以保护信息的传输和存储,并且通过公钥加密技术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的机密性。这类加密技术在网络信息传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SSL/TLS传输协议和VPN等对媒体、政府机构和企业等用户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身份识别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身份验证等机制,提高数字内容的保密性和准确性。比如在新闻传播中,类似数字签名的技术可以确保新闻内容的可信性和不可篡改性,避免出现新闻传播过程中恶意篡改等不良行为。再次是漏洞扫描技术。由于网络系统中存在众多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它们展开攻击,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漏洞扫描技术可以更好地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风险,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从而增加系统的安全性。最后是追踪技术。数字时代信息泄露、恶意攻击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关键信息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对媒体和公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追踪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跨越不同平台、设备,快速追踪到攻击来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中,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革新技术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已成为各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加强建构新闻传播伦理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不断更新,传统的新闻伦理规范也需要不断重塑和完善,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和维护公正、客观、真实的新闻传播环境。首先,应加强对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虚假、夸张,甚至恶意编造的“假新闻”,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提高新闻的真实度和准确度,为受众提供可信的新闻信息。其次注重新闻价值导向,坚持在报道中传递正能量。新闻传媒应该扮演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守护者角色,倡导公平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宣传正能量,传达正义的声音,让社会和谐有序。同时,要注重新闻创新,提升内容的优质性,保证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的形态和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纸媒或电视媒体,比如短视频、微博、直播等,因此媒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确保内容全面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丰富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互动性和传播效果。最后加强新闻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确保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作为舆论传媒的代表,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并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严格遵守新闻准则,将社会公益和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为社会提供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准确的新闻信息。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只有严格落实新闻规范,才能保证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专业水平,实现新闻传媒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文与技术融合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全面覆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传媒工作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文与技术的碰撞,传媒工作者必须不断转变自身的观念,才能顺应数字化时代对新闻传播的要求,实现人文与技术的融合。首先,数字化时代使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纸媒以及电视媒体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新媒体的兴起成了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新闻传播不再只是信息的单向传输,而是变成了一种互动式的交流方式。传媒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新媒体时代,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明确自身定位,尽可能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其次,在数字化时代,传媒工作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技术的创新。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不断涌现,给传媒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既能掌握新技术,又能始终坚持人文关怀,传媒工作者需要虚心学习,并保持持续创新的精神。同时,需要不断注重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保持理性思考,不断追求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传媒形态。最后,数字化时代还要求传媒工作者在思想意识上发生转变。数字化时代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更涉及知识、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媒工作者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创新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新闻传播的前沿和深度,促进社会发展。数字化时代既给新闻传媒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数字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正确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构建整合传播模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正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变,新闻机构需要积极尝试新的传播模式来应对这一变革。首先,新闻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构建全新的传播模式。比如采用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新闻内容以多媒体和交互式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进行精准投放,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准传播。其次,新闻机构还需要注重社交化传播,即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传播新闻。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新闻机构需要使新闻内容适应社交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制作有趣的互动、视频、微信短视频等形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高信息分享率和新闻的传播范围。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采用精准推荐和定制化服务的方式来构建新的传播模式,比如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相关的新闻内容,或根据用户的历史阅读记录定制个性化新闻服务。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需要积极尝试构建全新的传播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新模式和需求。新闻机构应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社交化传播、精准推荐等方式,提供全新的、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激发用户的兴趣和分享欲望,最终实现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卢家银.数字化生存中的伦理失范、责任与应对[J].新闻与写作,2020(12):28-34.
[2]李林容,邱立楠.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传承与重塑[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78-82.
[3]赵铂.数字化时代纸媒的数据变化与转型发展趋势[J].传媒,2022(23):44-46.
[4]李春雷.数字化时代的媒介治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5):19.
[5]杨玉珠.“技术+文化”新闻传播数字化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4):55-56+123.
[6]赵红勋,付月.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策略探析[J].当代电视,2021(11):54-58+62.
[7]石茗茗.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及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8(06):121-122.
[8]陈雪奇.数字化时代版面视觉语言整合思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411/23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