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传媒
图书策划编辑在与作者沟通时,既要高效,又要恰到好处。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现以科技类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沟通为例,首先介绍科技类图书的大环境,以及科技类图书的作者“画像”,其次从约稿期间的沟通技巧和作者写作期间的沟通技巧两大方面入手,探讨与作者沟通时的技巧,提出六条约稿期间沟通的“加分”建议,并针对作者写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沟通技巧,旨在与同行一起进步,构建选题策划沟通方法论。通过提升选题策划时的沟通技能,可以争取到与权威专家合作的机会或增进与作者的关系,使与作者的交流更顺利,出版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佳作。
背景介绍
(一)科技类图书的大环境介绍
虽然科技类图书出版在整个出版业中的比例并不大,但是科技类图书记载的技术是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而不断演变的[1]。这些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几年前,人们购物时还需要用现金付款,现在人们只需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支付方式的改变是算法的精进、大数据的积累、强算力的形成,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技术带来新场景,新场景又促进新技术的出现。随着技术不断迭代,科技类图书“百花齐放”,记录着科技的发展。分析科技类图书策划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意义重大,只有在策划编辑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后,才可能生产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佳作。
(二)科技类图书的特点
科技类图书的专业性较强,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因此读者的数量相较于大众读物类图书少很多。读者基数决定了销量天花板。以2021年的开卷计算机类图书畅销榜单中的数据为例,销量第1名是办公软件类图书,虽然办公软件类图书的读者群是科技类图书里最广的,但销量排名第1的这本书的年销售册数仅为190843册,与经管励志、人文社科等图书类目没有可比性。
科技类图书读者基数小、专业性较强等特性决定了策划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格外谨慎,选题策划不当会导致“做一本书,赔一本书”的尴尬场面出现。这不仅会让策划编辑产生挫败感,还会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损失。
(三)科技类图书作者“画像”
科技类图书的作者大多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以人工智能类图书为例,作者大多是清华大学或国外知名高校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男性居多,且“85后”居多。名校毕业、高学历,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这些顶尖人才就是科技类图书的主要作者群。笔者认为,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之一。
沟通技巧分析
(一)沟通目的与沟通类型
沟通,即人与人通过交流进行信息的传递,思路的拓展,最后达成一致的认识[2]。本文的沟通指与(潜在)作者的交流。本文将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语言沟通多发生在线下会议的现场,策划编辑在会场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与作者打电话或发语音进行沟通。非语言沟通多指与(潜在)作者通过发邮件、发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系。为了使文章逻辑清晰,下文探讨组稿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二)约稿期间的沟通技巧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近几年线下会议减少,策划编辑挖掘新作者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线上联系。准备联系某个作者前,应该做哪些准备来提高沟通的成功率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多维度了解作者
策划编辑直接给作者发送写好的约稿模板,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上文提到,科技类图书的作者都非常优秀,自然可以看出收到的《约稿邀请》是否为模板。那么,怎么给作者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笔者认为,联系作者前,策划编辑要试图从多个维度了解作者。大数据时代,作者一定会在互联网上留下“印记”,可以先关注作者的微博,如果能找到作者的微信更好。可以翻一翻作者近两年的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从中了解作者的喜好、风格。如果微博和微信都没找到,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与作者相关的新闻访谈或者作者的视频课程。总之,要多搜索、多收集与作者相关的信息。例如,有些作者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有些作者则比较严肃,话不多。在与严肃的作者交流时,如果总开玩笑,就可能得不到回应,导致场面非常尴尬,甚至冷场;如果了解到作者喜欢的某项体育运动与策划编辑的爱好一致,那么无形中又增加了双方的共同语言;再比如,作者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图,表达喜欢喝咖啡,那么在约作者线下见面详谈选题思路时,策划编辑就可以说:“从您朋友圈动态了解到您喜欢喝咖啡,咱们就找个咖啡馆坐下来详聊吧。”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也能让作者感受到策划编辑满满的诚意以及对他的重视,从而对策划编辑有一个不错的印象。
关注作者近期的学术动态
关注作者近期发表的论文或者正在做的项目,一是为了了解作者近期的学术研究重点与选题策划方向的契合程度,随时做调整;二是积累与作者的“谈资”。对有写作兴趣的作者来说,策划编辑如果能提前关注作者的学术动态,了解作者的喜好,自然更容易与作者进行交流。
关注作者的学术人脉网
关注作者的学术人脉网很重要。以人工智能类图书为例,如果仅靠一位作者进行书稿的撰写,不仅作者的精神压力较大,写作周期长,而且书中的技术点覆盖不全,影响图书的专业性。如果策划编辑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可以在组稿时向作者推荐,与作者一起完成书稿的撰写,一来可以减轻作者的写作压力,二来可以增强作者的写作意愿。以笔者策划的《TensorFlow实战》一书为例,本书两位作者起初并不认识,但都知晓对方对TensorFlow技术的贡献,这就是合作的基础。两位作者的技术互补,章节分工明确,大大提升了作品的竞争力,也为这本书能赶在TensorFlow技术的爆发期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策划编辑为作者寻找合写伙伴时,要特别注意多人合作的鄙视链,不要推荐作者“反感”的专家,这就要求编辑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另外,关注作者的学术人脉网,还有可能给策划编辑带来新的优质选题。作者认识的技术专家肯定比策划编辑多,由作者帮忙引荐,能提高策划编辑沟通的成功率。因此,对高度关注的作者,应该勤联系,说不定会有惊喜。
倾听作者诉求,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倾听,不仅要第一时间听见,还要第一时间解答作者提出的关于出版的疑问。在回答问题时,策划编辑应尽量组织好语言,用简短、明确的语句与作者沟通,这样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即使在沟通中作者没有明确的写作意向,也会为这位策划编辑留下一个好印象,便于后面继续跟进。
前文提到,科技类图书的作者都非常优秀,因此,策划编辑在倾听作者需求时,一定要专注,不能走神。例如,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策划编辑与作者见面的机会减少,当与作者开电话会议时,策划编辑应尽量用电脑或者笔记本记录会议事项,帮助会后回忆会议内容。会后,要及时跟进待办事项,给作者留下积极主动的印象。
对有写作意向的作者,一定要了解他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往往决定了作者写书的主观能动性。前文提到,科技类图书市场小,所以出版一本,就要力争畅销。对写作动机不端正的作者,策划编辑应该直接拒绝。与作者沟通写作动机可以直接开口问,不要不好意思。
保持自信
不管是与领域内的专家沟通,还是和技术新秀交流,策划编辑都应该不卑不亢,不要因为对方社会地位显著就胆怯。以人工智能类图书选题策划为例,很多潜在作者都是年轻的“85后”,他们丰富的著书经验和写作经验都来源于上学期间撰写的论文,而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图书出版的要求大相径庭。因此,在他们面前,策划编辑就是出版领域的专家,能解答他们对写作的顾虑,利用自身的经验与他们一起梳理选题思路,并在后期指导他们用正确的体例撰写著作。
不耻下问,坚守底线
策划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应避免答非所问。当作者提到了策划编辑不懂的术语或不理解的思路时,一定要及时询问作者,切忌不懂装懂。在作者看来,编辑是出版领域的专家,不是技术专家,什么技术都懂自然是加分项,不懂也不会影响作者对编辑的印象。如果不懂也不及时询问,作者就会默认策划编辑能听懂,但策划编辑又没有对作者的话作出回应,或者回应的“驴唇不对马嘴”,这会影响作者的判断,甚至导致选题策划失败。不懂就问,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技术知识,积累更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作者解释名词或想法时,可以反映他的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策划编辑可以通过沟通,判断作者写书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前制定辅助方案。最后要注意,与作者沟通时,不要轻易承诺一些无法兑现的事情。例如,承诺作者书肯定能畅销。或者在得知作者着急见到样书时,就承诺作者交稿后1个月出版,从而拿下选题。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以笔者的经验,越是着急见到样书,书稿质量就越差,书稿质量越差,编辑加工的周期就越长。因此在组稿沟通时,要谨慎承诺,坚守底线。
(三)作者写作期间的沟通技巧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探讨与作者的日常沟通技巧。只探讨作者在写不下去或者写得慢这两种常见情况下,策划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
作者写不下去时
作者写不下去的情况时有发生,编辑得知后,应该先确定写不下去的原因,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不问原因,上来就讲写书的好处。再优雅的语言,如果方向不对,也会显得很苍白。例如,如果作者因为工作岗位调动,失去写作动力,想放弃写作,这种情况就很难劝。可以尝试和作者商量,请他介绍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同事或朋友加入书稿创作,以新加入的作者为核心继续推进,完成书稿写作;再比如,有些作者约稿时比较“冲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时间是否充足,开始写作后才发现与想象的不一样,于是想放弃写作。遇到这种情况,策划编辑要给予作者语言上的支持与鼓励。可以尝试帮助作者分解工作量,科技书的实践部分通常包含大量代码,这是作者最擅长的领域。对于大多数科技书的作者来说,写代码比写文字轻松很多,因此可以请作者先完成相对“好写的”实践章节,逐步建立写作自信。当书稿内容越写越多,作者的兴致也被完全调动起来后,完成作品就不难了。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作者,切忌从最难“啃”的章节下笔。当然,也有一些作者会因工作忙等各种原因放弃写作,虽然很可惜,但如果尝试沟通后无果,策划编辑也不要太沮丧,一帆风顺的项目毕竟是少数,好事多磨才是出版的常态,要保持乐观心态,继续寻找下一位作者。
作者写得慢,需要提速
当发现作者写作速度比预期慢时,需要分析“慢”在哪里。例如,与笔者合作的一位在国外工作的作者,在撰写《声纹技术:从核心算法到工程实践》一书时,发现自己在撰写“声纹的历史”这一小节时遇到了困难,影响了写作进度,就主动联系笔者寻求帮助。这时,建议策划编辑给作者一些实质性的帮助。笔者的做法是,从知网下载了几篇相关主题的专业论文发给作者。笔者的思路是,“声纹的历史”不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不需要作者花费太多精力研究,保证内容的准确性最重要,这一点通过参考知网的论文就可以。
对于时效性很强的书稿,如果作者写作进展比预期慢,则应多与作者沟通,使其尽快追上进度。与作者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清楚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作者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策划编辑可以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分析选题的价值,给作者更多鼓励。对于时效性很强的书稿,可以尝试请作者分章节交稿,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作者每提交一章书稿给编辑,自身的压力就小了一点;二是编辑可以同步编辑初稿,提早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作者进行修改,从而加快书稿出版的进度。
有些因家庭原因导致的“慢”,确实没办法“催”作者,只能延期交稿,这就需要策划编辑的包容与理解。例如,作者晋升为奶爸,白天工作,夜里哄娃,一点业余时间都没有,写作进度肯定会受影响。这时,策划编辑能做的就是祝福作者,定期跟进写作进展,准备好随时为作者提供帮助。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作者会继续完成创作。
策划编辑是每本书的产品经理,也是项目经理,不断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3],策划出优质的作品。在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情况,策划编辑应该始终以平常心对待,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4]。
在与每一位作者沟通时,策划编辑都要真诚相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思考后再作出判断。所谓的沟通技巧方法论,就是在一次次的有效沟通后总结出来的。
沟通是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即使是面对同一位作者,也不太可能复制出完全相同的沟通场景。但沟通的经验是可以积累的,沟通的技巧是有章法可循的。本文针对约稿期间的沟通技巧,提出了从多维度了解作者、关注作者的学术人脉网、保持自信等6条沟通建议;针对写作期间的常见情况,提出供同行参考的沟通方式,希望能帮助策划编辑更有效地与作者沟通,争取到与权威专家合作的机会,策划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孙雪瑛.从IT编辑的角度看软件架构变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12):49-51.
[2]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M].黄素菲,李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3]刘君.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106.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116/2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