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传媒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出版业也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并开始融合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催生了新手段、新平台、新产品和新渠道,在内容生产、产品传播、营销推广与产品服务等环节持续助推产业升级。现主要就数字技术在驱动出版业转型、数字出版流程再造、推动出版产业链延伸中的技术支撑进行简单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数字出版进行系统认知、深刻理解、应用普及和探索创新,加快数字技术与出版内容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特别是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方向。出版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本质功能在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传播知识、传递价值、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出版业在数字技术驱动下,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迎来了数字化变革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
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催生了诸多产业的革新,同时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数字经济浪潮下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出版与科技融合将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出版单位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完成从内容提供商到数字内容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一)政策引导方面
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国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且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发展数字出版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发展路径,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2022年4月,《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次针对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也是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的全面安排。该文件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使出版单位对推进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更加清晰。文件中明确提到:“要着眼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健全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市场需求方面
信息化时代下,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兴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越来越习惯数字化阅读的便捷,甚至开始依赖这种数字化的生活。读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是期待获得可听、可视,甚至可感的全方位互动体验。因此,在内容呈现方面,出版物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单位要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就要迎合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支撑数字出版流程重构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版单位采用全流程管理软件,实现从选题策划申报、组稿或来稿登记、编辑审校加工、出版流程审批、稿件的发排,利用源文件发布生成图书媒介、音像电子媒介或网络媒介等的全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可以说,数字出版实际上就是出版流程的再造。出版单位运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把非结构化的内容信息,制作成不同媒介、不同载体的产品形态,满足读者全媒体形式的阅读需求和互动体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出版。出版业要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融入数字技术并创新应用,发挥好数字技术在各个出版环节的支撑作用,进行数字出版流程重构。
(一)内容生产智能化
1.大数据让选题策划更有依据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出版选题策划、产品销售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和趋势预测,为出版社策划选题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选题的针对性、组稿的准确性以及出版的前瞻性,进而辅助出版单位管理决策,响应国家对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一直以来,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主要依赖于编辑的信息搜集和经验判断,缺乏可用于进行选题分析的市场数据和读者数据。这很容易在选题实施后面临诸多问题,如出版物信息不对称、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产品同质化等,造成出版物滞销和大量库存积压。大数据时代下,出版社可基于协议共享书店系统、电商平台、商业数据平台、企业品牌公众号、自建读者交流平台以及运营私域流量等方式持续获取活跃度强的用户行为数据,借助数据分析来提升选题策划的精准性。
例如,我国出版物信息交换行业标准——《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能够为编辑策划人员提供选题趋势分析、选题分布、选题评价、出版物目录、出版物销售排行、专业机构分析和读者反馈等一系列出版物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出版单位还可以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出版选题策划智能辅助系统”,通过抓取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出版物信息,监测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为编辑策划提供可分析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让选题策划从传统的个人经验决策模式升级为数据与经验相结合的BI模式。运用大数据手段可以从多维度、多板块、采集分析实时数据为选题策划提供数据支撑,帮助出版社及时了解出版物的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出版规划。
2.人工智能让内容创作和编校加工更高效
出版活动主要是对精神文化作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在新媒体时代,技术革新和阅读需求不断变化,但内容依旧是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内容的生产和加工,作为内容的加工者和提供者,出版单位必须在出版数字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的整合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参与出版环节的内容审核、阅读理解、机器翻译、自动化标签、内容推送、智能客服等工作,甚至开始在内容创作上大展身手,让出版工作的人机协作成为常态,把编辑从繁重、机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重要的环节,从而提升出版物质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内容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语义分析,可以在内容创作和编校方面,实现自动编写、辅助编写、智能翻译、智能创作及智能编校等;运用大数据、群体智能、知识服务等技术构建各个领域或行业的知识元库、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研发敏感词过滤系统、自动纠错系统、协同编纂系统等技术工具集,可以在内容审校方面实现智能化审校,减轻编校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方正电子和北京印刷学院共同研发的“方正智能辅助审校系统”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自主研发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都已在多家出版单位进行了应用和实践。此外,语音文字识别、自动化字幕等、数据化标准、协同化云平台这些技术都可以让内容编校加工随时随地且更加高效地进行。
(二)产品形态多样化
相较于传统出版以书、报、刊等形态单一的纸质媒介产品,数字出版改变了出版物内容形态和载体形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版物产品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出版物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使内容形态也更加多元化。出版产品从传统以文字为主的单模态产品向基于图文声像相结合,甚至向沉浸式体验的多模态产品发展。多模态产品综合调动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可读性、互动性,让用户同时获得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
5G技术的高带宽、低延时、大容量、低功耗等特点让出版物不再局限于文字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图文声像由独立传播发展为多种内容形式相互叠加的融合传播,并形成数字阅读与有声书、短视频等相融合的多元化形态,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增强了出版物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
(三)营销手段精准化
在数字营销时代,渠道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常态,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VR、AR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活力,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出版单位的营销手段也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依托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出版单位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载体、不同渠道进行内容市场细分与产品深度开发,为读者创造更多附加值。以内容为基础,融合新媒介、多渠道,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合适的技术与方法,将出版物宣传效应与出版社品牌效应最大化。
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工具模型及理念构建大数据平台来进行挖掘和分析数据,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用户轨迹等有利于洞察和具有价值的信息。在不同渠道中找到相同的目标受众,为精准营销或广告投放提供线索和依据。同时,在数字资源生态中进行资源重构,加入智能标签,便于受众按需获取资源,并对受众进行准确定位全方位分析,找到各大渠道之间的联系,实现多渠道的数字营销。
(四)版权保护智能化
侵权盗版一直是困扰出版单位的普遍问题。数字化时代,早期的版权保护技术通过单纯的封装加密、限制使用,可保护出版物内容作品不被非法侵权,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阅读的便捷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区块链为版权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共识等特点,破解了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难题,有效地解决了版权登记确权、内容追根溯源等核心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也在随着内容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创新,包括版权标准的制定,多种内容粒度的授权机制,灵活的硬件绑定技术,面向不同网络和使用模式的分发技术,以及针对多种媒体形式的版权保护机制等日臻完善。
例如,中国版权协会推出了开放、多元、中立的版权保护平台——中国版权链,该平台围绕版权存证、版权维权、版权交易三个核心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版权保护,提升网络版权管理和保护水平。可见,区块链技术在版权确权、版权交易、溯源验真等场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极大地降低了版权维权成本,提升了版权保护的效率,促进了数字内容生态良性发展。
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出版流程重构,单向流动的出版流程转为立体网状的智能化流程。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能力得到了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出版工作效率,有助于出版单位将内容优势转变为数字化时代的内容服务能力。
数字技术延伸了出版产业链
出版业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技术运用,推动文化和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不断拓展出版边界,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出版业态。基于数字技术的出版物具备信息传播的先天优势,数字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出版的传播途径,在提升出版物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同时,延伸了整个出版产业链。
(一)产业与业务的融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了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为产业融合和业务融合提供了基础保障。出版业正借助数字技术不断优化革新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发行营销等环节,探索发掘新的出版商业模式,实现从单一的内容提供商向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以满足读者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全方位需求。
例如,专业出版社利用优势内容资源提供知识服务,教育出版社尝试打造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文学出版社探索版权运营和IP资源挖掘开发,有声阅读方式和听书平台的崛起以及实体书逐步转型为文化体验空间等,都是出版产业链延伸的具体表现。
(二)内容的多元化经营
作为文化产业,内容是出版业经营的核心要素。基于优质内容的全市场开发和全版权运营将成为出版业的常态化、多元化经营手段。出版商通过与影视、广播、音乐、游戏、动漫、数字藏品、元宇宙、衍生品等领域的产业跨界融合,拓宽运营渠道,最大化挖掘内容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对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衍生出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交互体验,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消费需求,从而让内容价值完全释放。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生产、传播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出版业要紧紧拥抱数字技术,以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结合技术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抓住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经营管理等出版全过程进行手段和方法创新;实现出版行业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和服务价值的多元化,在提升优质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走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超,唐学贵.智能出版:出版内部流程的智能再造[J].出版广角,2021(13):26-2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22-04-24)[2022-09-26].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878.shtml.
[3]林发源.我国传统出版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J].红旗文稿,2011(12):18-21.
[4]张新新,杜方伟.科技赋能出版:“十三五”时期出版业数字技术的应用[J].中国编辑,2020(12):4-11.
[5]张立,童之磊张博,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6]敖然.内容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一定和数字化紧密联系[EB/OL].(2020-8-18)[2022-09-26].http://cssn.cn/xwcbx/xwcbx_xsqy/202008/t20200818_5171185.shtml.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1126/2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