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民俗非遗

平遥农耕文化溯源

2023年10月19日 00:00

平遥位于晋中盆地之腹,历史上晋阳湖曾漫无边际覆盖于此,随着地质结构的变化,晋阳湖不断枯涸乃至消失,先民开始在湖水退去的土地上生存并繁衍。聚落不断更迭,留下大量的印记。农耕,作为先民的生存手段相应而生,不断传承延续,形成了最古老的农耕文明。

话题缘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不少曾经一度辉煌的村落,尤其是农耕村落开始逐渐衰败,乃至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着眼处,残垣断壁,衰草连天。处处显得破败凋零,萧条冷落。一些传统的用具以及习俗逐渐地成为历史,慢慢地淡出现代人的视野。

传统村落以及农耕文化的衰落,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人们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观念在不断进步。比如建筑,从靠崖穴居到地面建屋,从茅茨不剪到青砖碧瓦,从平房到高楼大厦,从不贴瓷砖到瓷砖满面,外表越来越鲜亮,结构越来越完善,人们居住越来越舒适,因此,很自然地,一些传统民居就会逐渐破败乃至消失。二是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什么建筑也不是长久的,平遥城墙好,但是我们也是在不断地维修,它最终要成为历史。平遥城墙再过600多年、1000多年,又是什么样子?最终的结果仍然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我们不可抗拒自然规律。三是上层建筑的推动,以佛教寺庙为例。东汉,白马驮经到了洛阳,洛阳有了白马寺,佛教开始传到中国,但佛教庙宇为什么有的没有保存下来?一般文物工作者都知道“三武一宗灭佛”,当时一些大型的庙宇该拆的拆,上层建筑的行政命令使得一些建筑遭到拆毁和改造。这样的大势是没有谁敢站出来抗拒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这些文物?实际上,这些灭也好建也好的过程,渗透了一代人的智慧,里面承载着许多文化积淀。就拿平遥城墙来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城墙?其实保护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为后代积累文化产品的过程,所以说,我们现在提乡村记忆也好,对农耕文化追本溯源也好,实际上我们追溯的是一种文化,追溯的是当时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也是对我们后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启示。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考量文化现象,每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不断运动更新的系统,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其与另外的各种文化现象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共同构成更大的系统。而每一种文化现象自身也是由无数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文化元素所组成,在流布中不断传承,不断演变,不断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反言之,各种文化现象也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比如,我们说平遥文化,它也是多种文化现象相互作用,错综交织的综合体。如晋商文化、礼制文化、吏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现在分得更细,出现了诸如漆器文化、兵器文化、牛肉文化、醋文化、酒文化等,不胜枚举。那么,这些举不胜举的文化现象或者元素,总应该有个源头或者起始点。没有源那有流?所以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

那么,源究竟是什么?我始终认为,源就是农耕文化。

从社会发展史来分析,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制度的起源》中提到了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则是商业的产生。中国古代也有经典论述,所谓“《洪范》八政,食为政先”,即“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当官的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管其内心是否这样想的,不管其执政是否是这样做的,但仅从字面理解,其认识是绝对正确的。

人不吃东西就得死,哪还有谈论什么文化之类的兴趣呢?食从何来?人最初就是凭着采集、耕种、狩猎来维持生命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讲,农耕文化就是本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体现于文字传播,也不仅仅体现于技艺传承,有诸多的物质遗存来印证这种朴素的农耕文化。

穿越时空

平遥人很喜欢讲这里就是尧最初的封地。尧的时候,也许这里就流行着一种叫击壤的游戏。击壤,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农村儿童中仍很流行。以石头去击石头。它还有码、扠等专门术语。不过在帝尧时期,游戏的人们或许是成年人。他们在耕地完休息时一边打瓦一边唱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女孩子们流行的游戏则是跳方。跳方一共有九个格,这个游戏同样也起源于传统的农耕文化。“方”是西周时期“井田制”的概念,一方是一井,一方九户,八家耕作,一方是九百亩地,分为九格,中间一格是八家共同耕作,叫“公田”,剩下的八家就在这八个格子里一家一百亩地种植,叫私田。跳方实际上就是井田制的遗留。看起来,游戏也有文化,游戏也有源头。这个源头仍然是农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些诗歌产生的年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历时五百余年。其中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生产、生活与宗教等现实形态的内容。那么我们先穿越一把,回到三千年前的豳这个地方去看看,感受先民的生活图景。豳就是现在的陕西彬县一带。周的时候叫豳,唐宪宗就改为邠州了。

《豳风》之《七月》篇:

七月流火,(天象)九月授衣。一之日(夏历十一月)觱发,二之日栗烈。(物候)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农事)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译文】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冬月北风吼不歇,腊月寒气更凛冽。粗衣短褐没一件,怎样度过这残年?正月赶着修农具,二月插足把田犁。老婆孩子一同走,送酒送饭到南亩,酒饭田官来享受。

这是一幅极其和谐的农耕画面。先民开始了一年的生活,在农田,有老幼妇孺,而且是一出勤两送饭。还有专门指导与督促农耕的官员,看到农民勤耕耘,肯定会喜笑颜开的。这些场面,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农村还是会经常遇到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译文】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春天太阳红艳艳,黄莺声声啭得圆。姑娘深筐提在手,顺着墙边小路走,采桑先把嫩枝扭。春天日子渐渐长,采摘白蒿众人忙。采蒿姑娘心悲伤,恐被公子往家抢。

前段说男耕,此段说蚕桑。有采桑的农具筐,有采桑女的活动。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原野,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位或者一群天真无邪的美丽采桑女,那时多么美妙啊!

七月流火,九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译文】七月火星流向西,八月芦苇收获齐。养蚕月季修桑树,双手举起那大斧。砍掉桑树长条枝,攀着嫩枝摘叶儿。七月伯劳叫叽叽,八月丝成把麻绩。染色有黑又有黄,我染朱红更漂亮,拿给公子做衣裳。

柄孔椭圆谓之斧,柄孔方形谓之斨。做工织丝,有气候变化、杜鹃鸟鸣等。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豜于公。

【译文】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蝉儿叫不止。八月去把早稻割,十月风吹树叶落。冬月打貉上山坳,要把狐狸来捉到,取皮去做公子袄。腊月大家聚一起,继续打猎练武艺。打得小猪自要它,三岁大猪献官家。

前面依旧是农户所观察的物候变化。这一部分主要说狩猎。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猎夫的卑微地位,自己辛苦打的大部分猎物要献给贵族。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译文】五月蝗虫鼓翅膀,六月展翅纺织娘。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跳到屋檐底。九月又在门口跃,十月钻入我床角。烟熏鼠穴堵窟窿,封闭北窗糊门缝。我的老婆孩子啊!新年将到旧年完,快搬进屋避风寒。

此段以蟋蟀方位变化说物候节令变化,并用蟋蟀、老鼠遍地来说明奴隶的生活环境恶劣,眼看寒冬来临,却无能为力。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译文】六月吃李和葡萄,七月煮豆和葵苗。八月打下树上枣,十月收获田里稻,酿成春酒香又清,老人喝了添精神。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又把葫芦采。九月拣起麻子来,挖些苦菜打些柴,农夫才能把锅开。

郁与薁,都是野生的果实。葵是一种种植的蔬菜,菽是豆子。壶是瓠子。荼是苦菜,樗是臭椿树。这些食物都开始收获,可以看到当时物种已经不断增加。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译文】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晒干收进仓。早稻晚稻高粱米,禾麻豆麦都收起。庄稼人啊真可怜,地里活儿刚刚完,又给公爷修大院。白天你得去割草,夜里草绳要搓好。赶紧上房盖好屋,春一开始种百谷。

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古人受田五亩为宅,二亩半为庐,在田,春夏居住;二亩半为宅,在邑,秋冬居住。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腊月打冰响当当,正月运去冰室藏。二月取冰祭祀忙,祭祀要献韭和羊。九月寒露结为霜,十月打扫晒谷场。捧了自酿两杯酒,宰杀一只小羔羊,大家一起上公堂,双手捧起牛角觥,齐祝公爷寿无疆!

有乡饮礼,有祭祀活动,甚至有保存食物的土冰箱。当然还有许多农事活动。仅此篇而言,它就包含了古代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月》至少包括了这样几项传统活动:耕南亩、采桑叶、伐远扬、载绩载裳、采集果实、酿酒、田猎、筑圃纳稼、整修房屋、凿冰纳阴、祭祀、乡饮等。这些场景都是农耕社会以及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诗经》中此类的诗很多,还有《芣苢》《采》《黍离》等篇目。

这些诗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先民耕织、狩猎、祭祀的社会画卷。现在我们再次穿越时空,回到平遥。

农耕遗存

既然平遥历史上有“务稼穑,事织纺,但风气刚劲,颇难治”(万历《山西通志》),“土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健讼尚侈”(万历《汾州府志》)的风尚,明显可以看到至少明万历前平遥还是以耕为主的。

下面,我就我所了解的或见到的平遥农耕文化中物质遗存方面的事项做一简要归类。

农具器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社会属性是他的本质属性。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现在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使用工具,另一种是制造工具。无论使用工具还是制造工具,就是要达到通过这些工具从事采集、狩猎等获取必需生产资料的目的。

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郭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我在平遥县北依涧村东南地名叫“古北”的地段发现一块有明显人为磨制的扁平的石器残件。据说平遥县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发现于朱坑的春秋时的铁犁铧。这很了不得。铁器作为农具出现并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汉初,出现了三人二牛犁地的农耕活动,前面两人一人拉一牛,后面一人扶犁;西汉末,出现了二牛一人犁地办法,即前面二牛拉犁,后面一人扶犁,以后出现一牛一犁的耕种法,逐步地解放生产力。这些犁地的内容除了文献有记载,汉代墓葬壁画、画像砖中也有描绘。有些墓葬也有随葬的农具、粮食种子或者陶制谷仓等实物。这些都是农耕文化最直接的见证。

在农村,我们现在仍然可以随时发现一些石臼、石磨、石碾、碌碡、木犁、耧、钗、耙、锄、连枷、扇车、独轮木车、簸箕等老旧物件,它们无不与农业生产有关。清代民国的都有,已经作为破烂无用之物大都散落在草堆中、破旧的房屋中。正是这些破烂东西,可以印证农耕文化的历史轨迹。

民居院落

平遥丘陵一带保存了不少清代以来的民居。我们发现,官也罢,商也罢,在建筑住宅的时候除了用材用工更贵重更繁缛外,几乎毫不例外地都建有打场这种附属设施。有的另起院落,有的外院为打场,内为住宅,有的打场设在偏院。

最常见的是一个比较大的砖券大门进去便是打场,然后才是砖雕门楼二进门进入内宅。打场院内有长工房、磨盘、石碾、马厩、牛棚等设施,甚至一些门匾上直接题“耕读传家”。一些砖雕、石雕除了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外,有不少渔樵耕读的图案。这也可以看出农耕文化是渗到骨子里的一种文化。

农耕遗址

万历《山西通志》之《山川》有“源祠水,在平遥东南十五里。平地涌出,灌溉民田百顷”“卤涧水,在平遥县东南二十里,源出朱坑,经流县东,定为二十四地灌溉民田”等。灌溉民田即农事活动。当时一定会有相应的水利设施,比如渠、池之类。这些都应该是农耕生产的遗址。还有散落在山区的一些已经久无人住的村落、堤堰残迹犹存。尽管这些遗址不像平遥古城墙、日升昌票号那么显赫。

庙宇碑刻

无庙不成村,基本上所有的村落或大或小都有庙宇建筑。其中不少与农耕生产有关系。

先说县祀。万历《山西通志》有记载的:1.王凌庙,在平遥东五十里麓台山(润济侯庙)。2.灌婴庙,在平遥县东三十里北涧村(利润侯庙)。3.源神庙,在平遥县南十五里,元泰定三年(1326)建,国朝洪武间修,有司岁祀。(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有旧春秋上己日祭,嘉靖废,万历四十五年复祀,用羊一。)4.社稷坛,仲春秋上戊日祀。5.八腊庙,《平遥县志》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因废寺改建莺鹅巷路北。每岁春秋,牲帛致祭,崇祯移清虚观后,久不祭,康熙四十五年(1706)复祀。(八腊,按《礼记》郑注,八腊里有先啬神农、百种谷神、昆虫等)。6.超山应润侯庙。文献有记载的就有宋宣和年县令余彦和祈雨,金大定十二年(1172)县令兰嗣吉祈雨,大定二十五年(1185)县丞寇伯祥祈雨,元大统年县令梁天翔祈雨,元大德四年(1300)完颜大帖木儿祈雨的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这些庙宇举行祭祀活动,很多是与农事有关的。有些庙宇现在尚存。

民间祭祀更是与农业有直接的关系。此类遗迹常见的有麓台庙、狐偃(爷)庙、龙王庙、虸蚄庙等。桑冀村甚至在1919年时还有神农后稷庙,朱坑有鲁神娘娘庙等。

有关农业生产的碑文主要有:1.新庄村三圣庙清同治元年《水俸碑记》。2.庞庄普恩寺毗卢殿墙民国六年(1917)七月十八日鲁涧河执约碑记。3.曹壁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水池碑记。4.白城大明隆庆二年(1568)十月十五日所立的《融亭许公碑记》。5.沿村堡《麓台河历代以来争讼断结碑志》。6.钦贤慈云寺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河碑志》。7.西大闫西庙旧址道光年间分水碑。

所有的传统农耕器具,与农耕有关的遗址、碑文是平遥农耕文化传播的实质性内容,也是平遥农耕文化发展的脉络。

保护传承

我认为,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村落说到底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1.全面性。保护完整的农耕文化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如民居宅院、民间庙宇、农耕设施、自然环境等元素组成。

2.延续性。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脉络。村落居民在农耕生产、生活习性方面至少还有传统农耕文化的痕迹。

3.原真性。对于现有的遗存实行分级保护,尽量地维护本来的面貌。有的不毁,无的不造。

4.适度性。过度的商业开发会使得一些比较好的传统村落显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5.多样性。汾河区有汾河区的特色,丘陵区有丘陵区的特色,山区有山区的特色。倘若千村一面,那么平遥最终就剩下一座孤零零的、与周边环境隔绝了的所谓世界遗产古城了。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