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贾村赛社:国家非遗文化的“活化石”

2023年10月19日 00:00

长治市潞城区翟店镇贾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也是潞城区翟店镇的第二大村,地处潞城区西南,紧邻长治市潞州区至潞城区的潞阳大道,交通十分便利。据1974年在贾村村南发掘的古墓碑记载,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已有村庄。贾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遗存的古迹有:碧霞宫、玉皇庙、关帝庙、观音阁、三大士堂、三元宫、祖师庙、白衣堂、崔家祠堂,该村因流传久远的民间赛社文化,成为长治地区赛社文化、乐户文化、傩戏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华北第一社火”、国家非遗文化的“活化石”。

摄图网_500591404_日本京都人们蜂拥进入寺庙迎接新年庙会(非企业商用).jpg

岁月沧桑写就碧霞宫的历史

贾村的贾,是一个多音字,除读jia之外,还读gu,即商贾、经商、商人的意思。历史上称贾村为“南贾村”或“铁贾村”,曾有民谣:“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据说贾村一带在元、明时期就呈现出商业兴盛、百姓生活富庶的景象。贾村自古村里铁匠多,那时的铁匠在各自的院落里垒炉灶、燃炭火、拉风箱,叮叮当当打制各种农具,因此被百姓习惯上称为“铁贾村”。贾村历史上百姓富裕的生活,可窥一斑。再加上贾村一带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知足的百姓们为了感恩,春祈秋报,每年除正月闹社火、闹红火外,兴起了农历二月初二的香火会、农历四月初四的大赛会,在村里碧霞宫敬奉碧霞元君,举办迎神赛社活动,酬谢神灵唱大戏,并恭请四邻神仙到碧霞宫享赛,使赛社演绎为“民间传统社火”。

民间传说农历四月初四之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富裕的贾村百姓每年在这时张罗给碧霞元君搭台唱戏,时间久了,迎神、酬神、给神唱戏,似乎就成为一种传统的习俗,赛社活动的举行形成了贾村传统的古庙会,会期五天。庙会上除大赛之外,还要举办盛大的民间社火表演。贾村的赛社活动一直延续到1938年,日军入侵潞城后,民间的大赛停止了。

在潞城区及贾村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先有碧霞宫,后有潞城县。”意思是说贾村的建村历史比潞城置县还要早。碧霞宫是贾村众多庙宇中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庙,还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四进行赛社活动的重要场地。碧霞宫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

东西长69.7米,南北宽34.6米,占地面积2411.6平方米,一进院落。由于历经战乱和“文革”的破坏,以及后来碧霞宫被改为学校,使庙宇多处被改建,门楼戏台也荡然无存,至今尚未完全修复,甚为遗憾。如今,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与东西厢房各17间。正殿为元代遗构,明清两代都有修葺,最早记载重修为正德元年(1506)。碧霞宫所供奉的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贾村修建碧霞宫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贾村有一位商人曾到山东泰山游览,在泰山碧霞元君祠虔诚祈祷,以求发财致富。返乡之后,这位贾村商人果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于是,他就向村里的社首建议在贾村也建一座碧霞元君的行宫,把碧霞元君从泰山请来让村人敬奉,护佑村里的百姓在婚姻、生子、农耕、生意等方面顺顺利利、美美满满。大伙看到他敬奉碧霞元君富裕了,心里自然也就敬仰起碧霞元君神,并纷纷捐银集粮,在邻村帮助的基础上,便在村南建起了碧霞宫,塑起了碧霞元君神像。其实,到了明清时期,碧霞元君的信仰已风靡大江南北。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东岳碧霞宫碑》记载:“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相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这就是民间对碧霞元君信仰之盛的原因。

1693992389257.png

贾村碧霞宫虽经历代重修,其沧桑历史依然灼见。长治学院段建宏先生在他的《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一书里指出:“碧霞宫主祀的碧霞元君,乃宋真宗泰山封禅时正式授封的‘玉女’。贾村碧霞宫其创建年代应与宋真宗封玉女有关。”不管怎样说,贾村修建碧霞宫浓缩着潞城民间祭祀“玉女”的真情,据说在长治修建碧霞宫最壮观的有两座:北在潞城贾村,南在潞安府塔岭山。

贾村赛社被誉“华北第一社火”

赛社是我国古代的遗俗之一,起源于周代十二月的腊祭习俗。那时,百姓在农事结束后,要陈列酒食以祭祀土地神灵,并相互饮酒作乐,称为“赛社”。“赛”的本义就指祭祀酬神的意思,又指相互对抗、较量来决定输赢。“社”原指土地神灵。赛社作为古代一种祭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就是报答神恩,以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代的先民把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土地是格外敬仰崇拜的,在商周时代就开始有赛社活动了,到秦汉以后历代皆要举行“社稷”大典,直至宋时才正式称为“赛社”。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喜雨二首柬张使君又和》中有诗句:“林深隐隐闻箫鼓,知是田家赛社还。”其中的“赛社”即指民间祭祀习俗的活动。

上党地区赛社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一千多年,到元代时开始有所收缩;但明清以来至民国年间,仍在潞安所辖的长子、潞城、屯留、平顺、壶关等县民间兴盛。特别是长子、潞城的赛社较多,故这两个县历代修建的庙宇也特别多,出现了庙宇群聚的村庄,尤其是潞城区贾村一带的村庄,村村社社要修建多座庙宇,同时担任大赛的主礼先生(俗称阴阳,实为整个赛社活动的主礼祭司)也较多。上党地区迎神赛社活动大体分为三类:“官赛”,即由官府筹集钱粮组织的赛社活动;“乡赛”,由几个村社联合主办或轮流组织承办的“赛社”,也叫“轮赛”;“村赛”,即独村办的赛社,也叫小赛,如潞城区南舍村失传的赛社“调家龟”就是村赛。上党地区在清末民初,较有名气的大赛有潞城的城隍庙赛、贾村的碧霞宫赛、南舍玉皇庙“调家龟”赛、长子三嵕庙赛、龙泉山大赛等。流传久远的贾村迎神赛社属于“乡赛”,由八大社参与闹赛。而至今在上党地区得以恢复、保存较为完整的赛社活动,只有潞城区贾村碧霞宫的大赛了。

走进庙会赛社的历史,追溯祭祀习俗的轨迹,贾村庙会上的迎神赛社是上党地区乃至黄河中游流域赛社遗存的一个特殊典型,至今还保留着源自商周时期的祭祀习俗,折射着傩戏文化的影子,以及由祭祀产生的乐、歌、舞、戏、剧等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的积淀。贾村赛社中的祭祀与社火活动、演奏与乐户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实质就是农耕社会中“春祈秋报”的古俗遗存。在农历四月初四碧霞宫庙会上,赛社活动的主神为碧霞宫供奉的碧霞元君,陪祀的重要俗神:二仙奶奶,即上党地区重要的生殖女神。因此,赛社活动必迎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神轿、神偶,同时兼祀二仙奶奶。宋明以来一直在宫廷承应的供盏仪式、唐宋大曲遗响、以及从宋元盛行一时的院本、队戏,甚至渊源更久的赛戏、假面戏,具有宗教意味的“行像”等等,都可以在上党乐户参与的贾村赛社演出中见到踪迹。

贾村碧霞宫庙会上的赛社活动,在历代村民相沿既久的传统祭祀和热闹赛的习俗中,使赛社活动和附带着的各种传统民俗信仰礼仪、民间社火表演,一直能够兴盛于民间的民俗生活当中,成为潞城一带民间保持久远的文化命脉,成为张扬贾村地域个性文化的民俗表征,使这一传承久远的赛社活动被民俗专家誉为“华北第一社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评价道:赛社与乐户文化是黄河流域流相传久远、没有断流的传统文化,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艺术震撼人心,它与农民的精神生活结合的是那么紧密,它是祭祀礼仪的“活化石”,它的“复活”对研究宗教、音乐、戏剧、民俗、人类文化等多种学科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学术资源库。2006年,贾村赛社这一特殊的民间社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古庙会传承非遗文化

贾村碧霞宫传统的古庙会上,赛社活动基本是仿照宋时皇家帝王“圣节”寿宴的礼制,祭祀场面气派宏大,礼仪规矩繁缛冗沓,百余人的祭祀队伍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各尽其能。每逢庙会闹赛社,不仅为主神碧霞元君庆寿,还要邀请百神共祀。首先是请周边村社神庙的诸神来享赛,即举行“下请”仪式。接着是“迎神”仪式,这是碧霞宫庙会上整个赛社活动的高潮,也是最为热闹的一天,村民们抬着銮驾仪仗、神楼神马,各种社火表演队伍相随,浩浩荡荡,游街转巷。迎神回庙后,是举行隆重的“安神”升殿仪式。之后是正赛、中赛、末赛,最后以“送神”仪式结束赛社。

贾村的整个赛社活动,依传统礼规要进行五天。赛社活动中最主要的礼仪是“供盏”,这是完全模仿帝王寿宴的“盏次”进行的。赛社之日,每日早午晚要三次供盏。早上供“卯宴三盏”,中午供七盏或十二盏,也就是所谓的正赛,晚上供八盏,也就是三盏。每次供盏,顺序是先“一茶三酒”,再每盏两趟,即先果后食,每趟都要在神位前敬酒;供盏完毕后,还要再献一趟茶,供盏这才结束。在整个供盏的过程中,都是由“亭子”端祭盘,“帏子”执祭仗,一亭一帏对应一位尊神,人数由神位多少而定。供盏时,走在最前的是细乐队伍,共八人,紧随的是报食、亭帏、押盏人员,分列两行,俗称“东西两班”。供盏队伍按规定路线,靠东登阶而上,向西折旋而下,完全依听主礼先生的唱礼节次进行。

在整个供盏礼仪中,前三盏的礼规最为严格,要求“吹头盏,唱二盏,舞三盏”,即头盏要细吹细打,二盏是“靠乐歌唱”,三盏表演队舞或队戏。赛社的队舞有文武之别,即文为“花队”女舞,也称“文舞”;“武舞”多为戴面具的迓鼓队和“再撞再杀”形式的舞蹈。文舞与武舞之称,承袭于商周的礼仪乐制。赛社中的文、武之舞保留着古代的祭祀遗韵,从“队舞”中“执干”“插羽”“兽舞”以及“求雨”“武士”等表演形式和内容来看,多是以歌功颂德的为主,这是最为明显的表现。

摄图网_501165277_春节看财神表演的人群(非企业商用).jpg

贾村赛社表演后台

赛社中表演队戏是整个供盏礼仪中的精彩环节。表演队戏多由队舞变化而来,不仅要装扮各种人物,还添加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故事内容多是前行执“戏竹”者在一边讲说,也有由装扮的人物简单念诵。所表演的杂剧皆为赞体,一般是从唐宋“诗话”或“词话”借鉴或演变而来的,锣鼓击节,顺口诵唱。至今,民间遗存有古本《大会垓》《虎牢关》等。“院本”由唐宋时流行的“弄参军”形式演化而来,皆为调笑、插科打诨式的说白,今遗存《闹五更》《土地堂》等口授传本,以及《老王借担杖》等一些片段。庙会是民间大众化的狂欢活动。从贾村庙会上赛社队伍乐户与武戏表演的服饰和许多道具来看,都体现了民间传统工艺的粗犷品格与精美技艺以及民间百姓的狂欢心里。乐户穿戴的服饰(行头)样式比较特殊,是头戴七折八扣小帽,箍以额翼(又称花抿),上插雉尾,象征翼星崇拜;身穿前短后长的“龙褂”,从前面看似马褂,从后面看又像长袍;或穿有领无袖的“开氅”。演武戏的衣饰类似龙褂,腿前加战袍式贴片,腰系特制的“疙瘩带”。扮演“前行”者戴展角幞头,着红蟒乌靴,手执“戏竹”,仿佛宋代“参军色执竹竿拂子”。队戏舞蹈时,要戴仿古傩舞的面具,其形态是上党地区最常见的大头和尚、寿星、八仙、钟馗、监斋神、猿猴等。整个祭祀队伍的道具各有其名,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旗牌銮驾、大伞小伞、提炉薰炉、响杖戏竹、神盘器皿以及“禁口花”等物,都是传承久远的仿古工艺制作。此外,神驾(主神像)、神轿、晃杠、“车故事”等赛社器具,以及社火器具、“花棚”“炬棚”“插祭”等场景,均有特殊的制作工艺。

贾村赛社因连年举办,自清末以后便由本村人员担任“三行”,即王八、厨子、鬼阴阳。只有赛社乐户仍循旧规,邀请潞城境内传承的乐户,如平顺(明时属于潞城)西社村王家乐户,每有赛事照例前来参加。潞城乐户旧有八家“科头”,分别为微子镇朱家、翟店村朱家、合室村朱家、西流村王家、西社村王家、杨家庄杨家、故驿村杨家与王家。其中微子镇朱家与西流村王家因同行为婚,历为姻亲,与贾村赛社关系密切,每年赛社活动都要照例前往应支。赛社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插祭”,也叫“面祭”或“花祭”,它既是赛社神场的布置设施,又是特别的祭祀用品,用面片雕镂、油炸,然后经过巧妙扎结,组成一个高宽如墙、状似层楼的面塑建筑,每层之间还插塑故事人物。这种奇异的面塑工艺,精细而古朴,实属罕见,堪称上党民间的赛社绝活!

贾村碧霞宫庙会上赛社活动于1944年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庙会得以恢复,但赛社活动停止了。1985年,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大学、长治学院等单位,与港台学者曾对长治一带的乐户作过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促成了贾村1997年的“仿古大赛”活动。此后,贾村恢复了传统庙会上的赛社,每年小办一次,1999年与2004年两次赛社规模较有变化。2005年,贾村赛社活动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上党赛社,在新时代得到了尊重和理解,也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贾村传统古庙会上迎神赛社活动的恢复,被专家学者誉为“迎神赛社的复活”,其代表性的大赛是在2006年8月“长治市国际非物质文化艺术节”期间,在贾村举行了“赛社和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齐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150余人,被称为文化界一大盛事。赛社活动从8月12日开始,至14日结束。此次贾村大型的迎神赛社活动,不是在传统的古庙会上进行,而是配合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特意举办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赛”活动,更多的是为各界人士、学者关注长治、了解长治、宣传长治提供了交流平台,使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学术研讨会的主题:“让长治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长治,不断提高长治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原赛社活动仪程是过于繁琐的,特别是供盏仪式,多有重复排沓,根据“长治市国际非物质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安排,特地将五天赛期压缩为两天半,其中的主要仪式如下。

8月12日是头赛:迎神、圆神和下马。按照传统的赛社祭祀习俗,圆神仪式是在庙会的最后一天进行,但根据组委会的安排,为了给学术研究综合提供现场的展演,将圆神与迎神仪式安排在一天进行。上午主要进行迎神仪式、圆神仪式和下马仪式。迎神在上党民间也称上香会,即由赛庙的主神作为东道主,将应邀赴会的村社诸神请至神庙,接受民众的供盏排宴和礼乐祭祀。届时,主礼先生通过土地神代为邀请的方式,随着社火队伍到村社各神庙,将神主牌或神轿请到神场。其中,是社火队伍的巡游,包括了赛社演出时的各类形象和民间文艺的诸多形式。圆神仪式就是随着游行社火队伍,将到会的诸神,迎请到庙前圆神地,主礼生及社首念诵《圆神文》,奉迎诸神,并呈献鼓乐技艺,圆场团拜,祈愿一年风调雨顺,和美安康。接着是下马仪式。神庙门前,随着主礼生念诵《下马文》,轿马一一走过,以示临会诸神下马驻留、赴会登坛。

8月13日上午是正赛:梳妆打扮接二仙。首先是报晓、催寝、盥漱、接二仙奶奶仪式。接下来是迎寿、庆寿、放生仪式。祈愿诸神福寿天齐,人民物阜年丰。其中演出队戏《八仙庆寿》,表演时在八仙列队向寿星祝寿的简单情节中,用列队念诵韵语的形式,表达福寿康乐的美好祝愿。13日下午是末赛:主要是送神打彩仪式。一般在末赛日当晚或者次日早上举行,特别是次日送神,亦需供三盏,较为隆重,最后将神位背转送入大殿,向主神行礼以示恭送;打彩,即表示赛神如愿、人神妥安之意。

14日上午是乐户表演古曲吹奏:即特技展演赛社艺术。乐户表演的有:吹戏、卡戏及鼻吹等特技表演。上党地区不但保留下了乐户在戏曲、祭祀表演中使用的《礼节传簿》《唐乐星图》《周乐星图》《曲目文范》等重要文献,而且也保留了传统乐户数百年来口耳相传的多种套路的粗乐、细乐、队戏、参军戏、院本、杂剧、哑杂剧等多种音乐、歌舞、戏剧的表演形态,特别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乐户们在世代累积而形成的表演技艺和传承规范,所有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及以此为纽带而结成的文化生态,成为后人了解传统、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了解这块土地上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方式。

1693992612578.png

贾村古庙会恢复赛社活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为艺术节服务的,更体现的是由纯粹的“乡赛”转变为文化展示,这在贾村的赛社史上是没有过的。贾村迎神赛社以《民间社火》之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次大赛,时值金秋季节,盛况空前。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研究员卡佳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当天的表演,她表示一定要努力研究上党赛社文化,并在他们的国家大力宣传上党赛社文化。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激动地说:“非常震撼!看到这么大规模、内容如此丰富的民间社火感到十分高兴!潞城贾村的赛社活动将宗教、祭祀、娱乐和民间戏剧艺术完美地融合,非常精彩,可以说是农耕文化的集体体现,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价值。赛社活动总体上保持了很多原生态的东西,是华北民间第一社火。”

2008年潞城民间赛社文化研究基地在贾村成立,2009年由国家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艺授牌定为中国傩戏研究基地。2012年5月24日,潞城赛社文化艺术节暨贾村民俗文化村建设启动仪式在贾村举行,这是继2009年首次上党赛社文化艺术节之后,又一次赛社文化在贾村传统古庙会上的一次集中展示。

贾村碧霞宫古庙会赛社活动,实为上党地区赛社遗存的典型,也是宋元以来赛社文化的缩影,被专家学者誉为研究中国赛社文化和乐户制度的“活化石”。新时代里,在贾村传统庙会上再度挖掘、发展、传承了潞城深厚的赛社文化。近年来,在打造乡村文化工程中,贾村又恢复了传统民俗“打春牛”与“老鼠娶媳妇”等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丰富了贾村的民俗活动,也为贾村赛社文化“活化石”注入了全新的解读!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