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传媒

论新时代主流出版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2022年06月08日 00:00

主流出版一直是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板块。在一段时间内,读者常常对作为主流出版重要板块的“主题出版”有所误解,认为“主题出版”就是“主题先行”。面对这一现状,读者分层、精确定位的编辑推广方式显然只能稳住固有的阅读群体,在拓展市场方面并不能显示出其优势。如何让出版物形成自己的特色,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是“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也是“主流出版”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现就新时代主流出版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行探讨。

主流出版对于从事出版行业的编辑来说,是一个方向、一种坚守,更是一种使命。彰显主流价值,弘扬时代精神,主流出版要求编辑用自己的认知与选择来编辑出版图书,以文化输出的方式维护、推进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而从大众接受视角来说,能成为时代潮流的东西,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和推介,另一方面则是出自大众的认可和口碑。所以,发展主流出版,不仅需要编辑把握住时代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肩负起贯彻党的精神、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出版重任;还要拓展读者群体,让经典的、主流的出版物能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使主流文化真正走入民间和各个群体。

在一段时间内,读者常常对作为主流出版重要板块的“主题出版”有所误解,认为“主题出版”就是“主题先行”。这反映出大众对“主题出版”理解得不够充分,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从另一角度也说明真正经典的作品并未全部全面走入大众,出版和阅读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读者分层、精确定位的编辑推广方式显然只能稳住固有的阅读群体,在拓展市场方面并不能显示出其优势。如何让出版物形成自己的特色,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是“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也是“主流出版”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出版业是一个精耕细作的行业,只要将工作做细、做精,敢于直面问题,不断创新,就能在付出之后收获成果。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让经典重塑主流

出版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导向。在引导主流价值发展上,出版人有责任并应坚持帮助大众培养爱国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将好作家的好作品,好作品中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推荐给大众读者。作为编辑,应坚持保证图书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品质,注重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方向图书在反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上的优势,重点打造一系列弘扬“中国故事”、引导阅读市场和读者价值观的经典图书。

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新近出版的朱晓军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农民城》以及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俗世奇人》(足本),就是主流与经典的完美打造。这两本书的编辑脚印在选题策划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她很早就看中了这两部书出色扎实的叙事功力和厚重独特的文本内容;同时,这两部书在品质与经典性上超过了同类题材,又在文化价值与主流精神上与大众选择相契合。

作为报告文学的《中国农民城》,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镇改市”——龙港的发展为主线,全面讲述了小渔村发展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为龙港人所造就的共同富裕的奇迹留下了全面、真实、立体的记录。龙港是中国第一个由农民自己集资建造的城市,龙港城市化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城市化提供了样本,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典范本。朱晓军文笔扎实、细腻,对龙港人敢拼敢干、创新创业的开拓历程进行了生动真实的再现。他笔下的龙港故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改革故事、奋斗故事,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而《俗世奇人》(足本)中,冯骥才先生用地道、精练的“津味”语言,将天津卫近百年或因灾祸或因时运生出的各种怪异人物刻画出来,不仅将历史上地域特色鲜明的天津人的性格与精神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出来,也从民间文化保护的角度把中国人的精神分析与时代历史高度结合了起来。这两本书出版后,非常受读者欢迎。编辑对独具价值的作品的挖掘与打造,不仅使主流价值观得以传递到读者当中,而且使作品的经典性得以塑造和深化。不仅如此,《俗世奇人》(足本)的出现,是鲁迅文学奖在文体上的一大突破,并获得了小小说的第一个鲁迅文学奖。读者的肯定,评委的肯定,不仅显示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民间文化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也使编辑对主流出版的打造得到了认可,编辑以独特的选题角度、预见性的创新举措获得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用经典作品抓住读者,用传统文化推进主流是有责任、有担当的编辑应该坚守的出版原则。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广大中国读者对本国文学文化、民族精粹的理解与认识,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历史精神的文本传递到更多读者的手中,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也终将使主流出版在推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涵中国智慧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

与时代共呼吸,选择有时代价值的作品

对于出版人而言,推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蕴涵中国智慧的优秀出版物是责任,也是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因此,在选题把握上,应紧贴时代,关注读者真正关心的问题。

2019年9月,浙江温州龙港撤镇设市,全国沸腾。龙港不仅首开我国治理体系先例,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农民集资建城。这座“城”也改变了几十万农民的命运,使他们在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共同富裕。龙港改革的成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思想的最好实践与成果。在确定了选题价值后,作者朱晓军迅速进入龙港调研采访,历时两年半终于将好奇和答案写在了《中国农民城》中。在全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今天,《中国农民城》所记录的龙港故事无疑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精准抓住时代脉搏,以出版优秀出版物的方式参与社会发展,使这部纪实作品具有了现实高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记述我们由苦难走向辉煌的来路,不仅能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奋斗经验,更能在自我更新回溯中坚定自信,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群山呼啸》《六安革命文学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群山呼啸》的作者季宇,以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小说用丰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特别时期的民族危难与痛楚,更以直抵人心的考问,把权力、金钱和爱情,忠诚、信念和追求之间的种种矛盾、纠葛铺展开来。冯骥才先生曾在他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中提道:“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不断把它拿来重新洞悉一番,从中获得一点未来所需的文明的启示。”这也是当代文学不断书写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六安革命文学史》是一部特别的文学史,它梳理了从辛亥革命至今的百余年里,在安徽六安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涌现出的众多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和革命文艺作品。它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六安革命文学史》的出版,不仅推进了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更为建党百年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探索大别山精神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引导读者主动进入主题阅读

主题出版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出版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以往读者对主题出版内容“主题先行”的误解,一直没有实现这一方向书籍读者群体的突破。因此,主题出版的发展,要将好作品送到读者手中,引导读者主动阅读,才能突破阅读群体限制,让图书所携带的文化和精神更广阔而深入地传播。

主题出版虽然以“大”为特点,顺应国家大政方针,但若将大的问题与思考传递到每个“渺小”的读者心中,显然要把“大”变“小”,去除读者对宏观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的畏惧,让好故事潜移默化地被吸收。拉近读者的阅读距离,消除读者的阅读畏难情绪,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显然要在细节和在“小”的方面下功夫。

以主题出版中的纪实作品为例,由于作品的题材和文体限制,它们的读者基本为关注时事、关注历史政治的成年男性群体,如果再加上阅读水平的要求、读者对不同作家的偏爱、纪实作品的发行范围等,那么纪实作品的读者其实是小众群体。如何突破既有阅读群体?著名编辑脚印推广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作品和经典图书《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颇具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已经诞生八十多年,但只有人文社版本成为爆款,源于作为编辑的脚印在推广此书时采用的很多小设计。她把《红星照耀中国》与王树增的《长征》同时出版,两本书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读的奇妙关系:中国作家视角与外国记者视角的对读;军旅作家的大历史叙述与西方记者揭秘式的浪漫记述。同样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描写革命者的英勇行动和精神历程,却由于不同作家不同方式的文学化处理,呈现出阅读感受不同却能传达出同一种精神面貌的惊人效果。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充满快感的阅读体验。此外,在封面设计上,美术编辑刘静老师选用了一位亲切可爱的小红军战士吹军号的剪影作为封面主要元素,红白相间的色彩对比让封面更加亲近读者,消除了历史厚重与真实残酷所带来的压迫感,首先在视觉效果上就十分吸引读者。在图书的发行上,由面到线,由线到点,在全国范围内铺货,在重点城市重点推广,在重要书店的重要位置主打性地推广,网店实体店兼顾。各方人员在细节做足的情况下,成功使这本书进入广大读者的视野。阅读口碑不断积累,影响不断扩大,阅读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由特定群体阅读转向了大众阅读。编辑脚印曾经说过,编辑“必须对选题有特别清晰的把握,对未知的结果有准确的判断”;除了内容为王的编辑本质外,一定“要把每种图书都当作精品来做”,在“做稳”中追求“做好”,在“做好”后追求“做大”。

《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等纪实作品,因为整个出版、推广流程的细化,使更多读者接触到了这些经典的纪实作品,书中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得以更大范围地推广,而《红星照耀中国》也因此被收进了新编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亦由此读者市场迅速扩大,由单一的成年群体转变为老少中青皆为读者的更广阔的读者市场,随之而来的是销量的剧增。这是编辑把握好节奏用心行动的结果,也是编辑“做稳”“做好”“做大”的编辑理念在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收获。

以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策划手段带动主流阅读

做书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只要坚持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同样受益于立体化营销的还有人文社推出的《小小说精品系列》丛书。第一辑以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足本)打头,包括孙方友《老店铺传奇》、聂鑫森《湘潭故事》、杨小凡《药都人物》、张晓林《夷门书家》、相裕亭《盐河旧事》共六部作品。这套书的策划,灵感来源于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足本),恰逢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规范和推动小小说文体发展的《小小说选刊》有一批优秀的作家想要出版文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小小说选刊》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工作室”联袂打造了《小小说精品系列》丛书。并于小小说正式纳入鲁迅文学奖首次获奖后,召开了“《小小说精品系列》新书发布会”,小小说作家集体亮相。《小小说精品系列》的出版,不仅使小小说这一文体进一步进入大众视野,也延续了几千年来笔记体小说的文脉,让古典文学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各大高校编写的《基础写作教学大纲》,都将小小说阅读列入当代小说欣赏单元,而且还将“试写小小说”也列入大纲。由此展望,《小小说精品系列》未来的读者群体还将持续拓展,而小小说所携带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也将广为流传。

经典作品推广的精准定位和系统化推荐,用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策划手段推广阅读,不仅使人文社纪实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扩大了阅读群体;也使中学生扩大了阅读范围,对于他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建立文化自信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这种一箭多雕的工作,是出版人用自己的小动作、细节观察实现的。以优秀的经验为基础,不断根据自己的选题特点调整图书推广的方法和节奏,将会使每一本书都赢得更多的读者,主流出版最终也将实现与完成回应时代、回应历史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为松,韩建民.主题出版的内容与作者[J].出版与印刷,2021(04):40-48.

[2]张丽芳.个性化出版:未来的主流出版形态[J].传播与版权,2018(10):61-62+66.

[3]冯骥才.单筒望远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608/20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