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传媒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图书质量也不例外。由于作者和图书编辑人员缺乏常识、认识模糊、应对失措等,图书产品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质量问题。这既不利于图书出版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现从政治、知识、逻辑三个维度,介绍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种类,对图书编辑常见差错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部分防范策略。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刻把握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这为新时代图书出版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图书编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图书编辑工作应当重视书稿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以及政治性错误,确保图书事业行稳致远。然而,图书编辑过程容易受到人为性、制度性、技术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图书出版过程中存在诸如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表述不准确、名词张冠李戴、书稿文字内容错乱或丢失、插图与正文内容不一致、论据单薄不足以支撑结论等差错,给读者造成了不良的阅读体验。因此,应当探索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种类、成因以及防范措施,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种类分析
政治性差错
政治性差错可从抽象思维和具象内容两个维度来解释,其既包括抽象思想文化层面的政治立场、意识倾向、情感态度的错误,也包括具象文本描述层面的政治术语、专有名词、引文等政治性内容错误。抽象思维政治性差错,主要是指书稿中存在的政治地位、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政治导向等政治性情感的表述不当。具象内容政治性差错,可分为基本型政治性差错、民族问题用语政治性差错、国际关系类政治性差错、其他类政治性差错。其中基本型政治性差错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家和政府政策文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内容和文章论述的错误引用以及歧义转达,同时也涵盖涉及港澳台用语、国家政府部门名称、法律内容等事实性政治信息的不规范描述,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的主观人为改动;民族问题用语政治性差错指的是在没有研究民族语言、礼仪、饮食、风俗习惯和禁忌的前提下,对民族常识性问题和现象的敏感和偏颇表达;国际关系类政治性差错指的是对国家历史地理信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国际性用语使用不权威、不规范、不准确、不公正;编校不规范政治性差错指的是在审稿和编辑加工时因为技术问题和人为疏忽造成的行文疏漏、排版错乱等政治性方面的技术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指由知识欠缺、记忆模糊或技术疏忽等引发的文字表述不当,一般包括时间差错、取材差错、专名差错、法律法规与标准差错等,可从事实性差错和科学性差错两方面进行分析[1]。从事实性差错来分析,知识性差错指的是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不懂历史渊源、不具备文本真实含义和形式的前提下,对既有地理信息、文艺作品信息、天文信息、自然信息、事物信息、历史信息、文化信息等事实存在并经过科学证实信息的误用错用滥用混用,对那些约定俗成、文字固定、内涵固定的专有名词的不当表述,导致书稿与所叙述的事实不符。如福建省有两个“古田”,一个是古田县,另一个是古田镇。因此,在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的书稿中,应当用“古田县”或“古田镇”来准确描述,避免直接使用“古田”产生歧义。从科学性差错来分析,知识性差错主要包括语言运用差错、量和单位差错、插图和表格差错,其中语言运用差错较为常见,指的是不遵守语言文学规范,对文字、词语、语法的不规范使用,如把含义不同的概念混淆、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不清、生造词语、成分残缺或冗余、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倒字、标点符号错用等情况;量和单位差错指的是对数量单位、数量名称、数量符号的错误运用,如在物理专业书籍中使用p描绘半径、使用r描绘体积等。插图和表格差错指的是图文不符、表格与文本不符、表格格式错误的现象。除此以外,还包括编校不规范知识性差错,指的是图书录入人员知识不充足、操作不仔细等造成的录入文字失误、串行失误等现象。
逻辑性差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讲道:“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2]在图书编辑中,逻辑性差错是隐藏得比较深的一种差错类型,分为微观层面的逻辑性差错和宏观层面的逻辑性差错。微观层面的逻辑性差错指的是具体到某个章节、某个段落、某个语句的内容逻辑混乱,与一般性逻辑规律、规则要求不相符合,这种现象可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进行阐释。在概念逻辑差错上,往往表现出混淆词义、概念赘余、并列不当、划分不当等现象,既和生活现实不一致,又在逻辑上行不通,产生不知所云的效果;在判断逻辑差错上,表现出违背事实、判断歧义、量项不当、联结不当等,语境中表达逻辑混乱,从而影响读者对句意的理解;在推理逻辑差错上,存在自相矛盾、偷换论题、以偏概全、无法推出等问题,论据与论点不相匹配。宏观层面的逻辑性差错主要指的是图书题目与图书目录某个章节表达不一致、无明显逻辑关系,或者是图书章节内容安排不合理。
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成因探究
图书作者的政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图书稿件是图书编辑的第一手资料,其质量的好坏与图书编辑工作息息相关。时下,部分作者政治敏锐性不强,政治知识储备不足,政治视野较为局限,政治信息渠道较为狭窄,既不了解政治也不关心政治,在一些政治性文本描述中表现出不在乎、不重视的态度,常常会用一些自己拿不准、不确定的政治话语来填充文本,甚至从网络上不加甄别地进行文本摘抄,所以容易在思想观点、政治用语上出现政治性差错,使得书稿存在政治性差错。除此以外,部分作者知识储备量不充足,对于专业性知识性问题不精不专,也不耐心做学问,不主动深入调研,且运用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书稿进行写作,在未加细致区分和详细考察的前提下就描述知识性信息,导致书稿中出现大量常识性错误以及逻辑错误,这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3]。
编校工作机制不完善不科学
在编校工作制度中,每级编校人员的工作职责不同,但是由于不同级的编校人员在工作中的沟通效率低,图书编校成为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发源地。具体原因如下,在实际图书编辑工作中,用全拼、五笔等计算机输入方法进行书稿输入时,会因人工操作或机器故障产生诸如生僻字无法查找、版式转换失误、误用已淘汰术语、串行失误等问题,出现编校不规范等图书编辑差错。除此以外,书稿编辑时编校人员需要查明不同字和词的含义,查明部分政治术语、文字表述的来源和背景,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再加上部分出版单位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出版质量,往往会为了提升出版速度和效益,不严格执行图书编校工作机制,变相削弱图书编校工作地位,甚至为了节约图书出版成本而盲目地缩减审稿流程和校次,最终降低了图书的质量。
图书编辑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不高
把好政治关是图书编辑的底线,把好知识关则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底[4]。图书编辑要充当“守门员”“监督者”“施工者”的角色,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具备为人民奉献好书的职业精神,要对书稿的政治意识、知识陈述、逻辑关系进行严格把关和及时纠正,确保图书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健康食粮。
纵观图书编辑中存在的各种差错的成因,既与作者本人的政治知识储备水平有关,也与图书编辑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有关。在图书编辑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图书编辑的政治和知识审核意识薄弱,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有的在落实图书政治把关和质量监控过程中不深不细、不严不实,有的在面对书稿中存在的政治倾向问题、知识资源问题、逻辑结构关系问题时消极对待,敷衍了事,不用心,不务实,对书稿中存在的模糊性知识、难以判断的逻辑关系等不予理会,这些现象使得书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图书编辑的政治和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于专业性强、领域跨度大、内容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政治知识不了解,不明白,不清楚,对于语言使用规范、图书编辑工作要点掌握得不深不强不精,在面对一些常见差错时自身无法察觉和修正。
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防范策略
严把作者关,从源头控制稿件质量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作者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力量。要想减少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数量和种类,就必须从源头做起,对图书作者和作品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推动图书质量的整体提升。一方面,严把作者关。图书编辑要做好图书出版的“经纪人”,尽可能地熟悉图书作者的生活背景、单位机构以及研究领域,对图书作者建立政治、知识以及素养三个维度的评价标准,选择那些政治意识强、知识深、素养高的作者群体,挖掘和扶持更多思想性、知识性俱佳的作者群体。另一方面,从源头控制稿件质量。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在约稿时向作者提出政治、知识以及逻辑层面的标准要求,提醒作者在图书创作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逻辑清楚、政治鲜明,避免出现疑似有错的字词异形词繁体字、不良文化意识和政治导向、错误的理论知识等,并明确说明出版社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书稿。
严格执行编校工作制度,严把图书质量关
为了有效提升图书整体质量,应当进一步强化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建立健全质检制度和奖惩机制,创造有利于图书编辑防范和纠正常见差错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应当落实和创新“三审”制度。图书编辑工作应当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把图书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摆在首位,以《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为依托,科学应用计算机校对技术以及“三审”制度开展图书编校工作,并促使图书校对工作落在实处;结合当下图书出版流程特征,将勤恳、谨慎、严格、细致的编校精神落实在具体的书稿编辑加工工作中,通过运用环环相扣的立体编审、校对模式,确保图书的高质量和高水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图书编辑质检制度和奖惩机制。图书编辑中对常见差错纠正得准、纠正得对、纠正得快的编辑、校对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不作为、懒作为的编辑、校对人员进行惩戒,以制度强化图书编辑的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图书编校工作质量[5]。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图书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对于图书编辑中常见差错的防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编辑应成为“杂家”和“专家”的结合型人才,既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和政治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较强的书稿处理能力,更多参与作品的生产与设计。一方面,图书编辑要增强政治把关意识与能力。结合新时代出版工作要求和图书编辑工作标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通过主流媒体平台、正版图书资源等渠道,加强对政法领域知识的学习,关注时政要闻和国家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理论修养,对政治问题做到不放松、不麻痹;遵循依法出版方针,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担负宣传政治思想的使命任务,对书稿中的不良政治思想文化和错误性政治话语进行认真及时的专业修改,对引文、政策文件、政治文本进行认真核实,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严格把好书稿政治关。另一方面,图书编辑要增强知识把关意识和逻辑。对图书编辑中的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进行总结和梳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会运用各类工具书、数据库等资源,让自身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高超的逻辑能力,并秉持格外留意、科学防范的专业精神,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细精神,一丝不苟地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逻辑结构、文章架构、专业知识点等进行科学判定和修正,以有效降低图书编校差错率。
常见差错的防范与修正,是图书编辑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我国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现阶段,图书编辑中的常见差错可分为三种,即政治话语和文本错误表达的政治性差错,知识欠缺或技术疏忽导致的知识性差错,以及违背客观规律和正常逻辑的逻辑性差错。究其原因,在于图书作者的政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编校工作机制不完善不科学、图书编辑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不高。因此,应当通过从源头控制稿件质量、严格执行编校工作制度、提升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等措施,防范图书编辑中的常见差错,切实提高图书出版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刘苏华.图书编校中专名知识性差错的产生与防范[J].出版与印刷,2020(03):28-34.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张霞.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图书质量问题[J].传播与版权,2020(08):41-43.
[4]陈槟.从编辑的角度对编校质量问题的思考[J].发展,2020(07):48-49.
[5]阚明旗.论图书编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传媒论坛,2020,03(16):91-92.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509/2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