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理论研究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立足于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村一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成本高、规模小等因素制约了海龙镇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分析海龙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高原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借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积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贵州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立足于资源禀赋优势,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发展为底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村一产”,积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海龙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海龙镇位于遵义中心城区西北方向,镇政府距离中心城区6km,森林覆盖率达50.6%,耕地面积为1017.67hm2,其中田351.27hm2、土733.07 hm2,人均占有耕地540m2;下辖温泉、贡米、龙泉、桂花4个行政村,78个村民组、5个居民组,全镇6169户19266人。
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海龙镇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利用“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发展坝区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品附加值。贡米村以33.33hm2贡米坝区建设为突破口,成立贡米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润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鑫海龙土司贡米有限公司,建有土司贡米基地122.27hm2。温泉村以葡萄种植为主,成立温泉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有水晶葡萄基地近133.33hm2。桂花村以水果种植为主,成立桂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有水果基地20hm2。龙泉村以蔬菜种植为主,成立龙泉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建有百亩辣椒基地。目前,海龙镇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3180.1万元,村平均集体经济积累为795.02万元。
海龙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1.海龙镇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的郊区,便利的交通为海龙镇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晨采摘的蔬菜水果,中午便能出现在市民的饭桌上;在乡村旅游驾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田间地头;专家团队抽半天时间就可以到达海龙镇进行指导。
2.高原气候和优良的空气质量为水果蔬菜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龙镇年平均气温为15.1℃,极端最低气温为-7.1℃(1977年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53年7月),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7月。海龙镇是遵义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全镇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由于气候干燥、寒冷,以及日照时间长,海龙镇的农产品品质较高。
3.天然元素造就产品独特口感。比如,同样的稻种种植在贡米村核心坝区之外的其他地方,其口感与风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源于四个因素:一是贡米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C”字形地形,使得贡米大坝光照充足;二是无添加农药化肥,整个贡米大坝都采用中草药合成肥;三是水源优势,浇灌贡米稻田的水均是源自山间清泉;四是贡米大坝的泥质优势,整个贡米坝区均是白鳝泥。这些天然元素造就了海龙贡米的独特口感。
4.创新技术与政策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海龙镇积极与四川农科院、贵州遵博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等进行合作,为特色农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指导。比如,2021年,在省委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海龙土司贡米的两款主打品种采用新的种植密度和“稻+鸭”轮种方式,实现了高产高效。2023年,邀请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专家到海龙镇开展了2期水稻钵苗育秧种植技术培训,以及1期大豆规范种植培训,以确保规范化种植,提高粮食单产。
海龙镇特色产业发展成效
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海龙镇充分发挥党组织、企业单位、知识人才、社会团体等资源和力量,探索出“党支部+公司”“人才团队”“专业合作社+农户”的“1+3+1”发展模式(即“党支部+公司+农户”“党支部+人才团队+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比如,贡米村由党总支牵头,整合原有村民组党员、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成立贡米坝区、贡米桃园两个功能性党支部,以50亩为基本单位,划定20余个党员责任田、4个专家联系点,实现土地流转、纠纷调解、病虫防治、产销对接等“技术有人讲、问题有人管、销售有人跟”。贡米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各组成立组级合作社,将土地、山林、水库等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26个组级合作社,以1980年二轮土地承包人口3474人量化股份;成立村集体100%持股公司(鑫海龘米业有限公司),负责贡米产业的包装、运营与销售等,采用“返租倒包”模式保证村土地流转率达95.6%,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流转“变现”发展。此外,集中流转土地有122.67hm2发展贡米种植,以1.33hm2~5.33hm2的规模“倒包”村民种植,形成33个“稻+菌”家庭农场;补齐配套果蔬产业,在全村种有桃子26.67hm2、羊肚菌46.67hm2、蔬菜46.67hm2;租用特定的筛选机、剥壳机和抛光机对稻谷进行精加工,确保稻米精度和纯度优良。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
1.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海龙镇依托海龙镇土地、人力、技术、资本等要素,探索发展新道路,打造为集观光体验、农业采摘、科普基地于一体的休闲型生态农业综合体;采用“绿色稻+”、大棚水晶葡萄、林下种植等模式,推广水田认种、葡萄采摘、蔬菜加工等活动,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贡米坝区在实现大季贡米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稻田生态鸭、小季羊肚菌产业,全年产值由每667平方米1万元提高到每667平方米3万元。在大稻成熟季,贡米村推出“新米节”活动,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也有利于推广其他农业产品。
2.强化利益联结分配。首先,政府带企业入村。海龙镇积极引导企业出资、出技术,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实施项目联建,解决“不敢干”的问题。其次,企业带农户入社。根据“干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相关部门应联合企业组织农户培训学习,解决“怎么干”的问题。最后,农户带土地入股。加强利益联结,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精神,提高合作社内部凝聚力,按收益的70%进行分红,解决“没人干”的问题。比如,贡米村紧盯资源盘活、资金用活、农民激活,采取土地流转租金、利润分红股金、务工薪金“三金合一”的方式,建立“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社员中土地入股的农户”“合作社社员中土地入股的贫困户”“合作社再发展生产”的“3∶2∶2∶3”四重利益联结机制,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让村民有租可拿、有红可分、有工可务。
3.实现经济效益提升。贡米村联合社流转土地入股66.67hm2余,涉及会员1301户3120人,其中覆盖贫困户94户294人,解决就近务工120余人。2019年,贡米村贡米销售额36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增收0.5万元以上,贡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40元。2020年,贡米单产产量较去年预计增加150kg/667m2,每667平方米单产产值增加1000元,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村民致富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贡米村集中种植优质水稻近80hm2,每667平方米单产产值达到10000元以上,价格从原来的1.5元/千克,提高到现在的6—10元/千克,是普通米的6倍多。大力推广土司贡米和羊肚菌的种植,如冬季种植羊肚菌33.33hm2,每667平方米产值高达20000元,村民年收益有所增加,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海龙贡米成为红花岗区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此外,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贡米村土司贡米、西瓜、草莓、桃子、大头菜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发展种植“礼品西瓜”、冬季草莓等,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海龙镇发展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
生产成本高,产品利润较低
海龙镇耕地存在分散不成片的特点,农业大多还停留在注重产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这种单纯依靠土地、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据了解,在贡米村的贡米核心种植区,贡米的生产成本高达3.5元/千克,而贡米产品普遍售价为6元/千克,其成本过高却要严格控制售价,导致产品利润较低。一方面,农业生产原辅材料、农药、化肥的价格较有所上涨,一些人工、用水、耕作、喷洒、收割等农业劳动力成本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与蔬菜水果相比,粮食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还需要除草和施肥,从而产生种子、肥料和机械的费用,人们也无法外出务工赚取其他收入,因此农业效率相对较低,也间接地减少了农作物的利润。
气候影响大,产量无法保证
气候、水源是影响农产品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2022年1月,正值冬季草莓成熟期,受低温影响,海龙草莓减产近五成。水晶葡萄种植对水量的需求比较大,但是2023年5月初,在温泉村水晶葡萄坐果期间,遵义降雨量大幅减少,大多数葡萄无法坐果,再加上倒春寒,更是让种植户雪上加霜,部分水晶葡萄种植户减产近8成,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外,海龙镇还遭冰雹袭击,露天种植的蔬菜、水果大受影响。
特色产业规模小,村民参与度不高
海龙镇特色产业还在起步阶段,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规模普遍较小,村民获利较少或者只有少数人从中获利。大部分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普遍选择进城务工,愿意留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的大多为中老年群体,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活力也不强。比如,贡米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在海龙镇是发展较好的联合社,但受优质稻田数量的限制,生产效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村民获利有限。温泉村葡萄6.67hm2以上种植大户仅五户,仅能解决就近务工人数不过两三百人,群众从中获利较少,因此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
海龙镇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因此,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活力更充沛,不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也是山地农业当前和未来应坚持走好的道路。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组织效益”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组织保障。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全体村民的参与,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各方力量,才能写好产业兴旺文章。一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积极服务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调研本地生产要素,把控风险,慎重选择产业。比如,应对极端天气、防治病虫害等。二是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比如,贡米村成立土司贡米党小组,将党建工作与坝区生产深度融合,整合坝区内40余名党员干部资源,以3.33hm2为单元划分责任田,加强土地流转有效管理,确保坝区建设顺利推进。三是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摸清党员群众基本情况,加强政策扶持,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
延伸产业链,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
产量小、生产成本高是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短板。基于此,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一是延伸产业链。目前,海龙镇特色农产品大多采用生产出来进行初加工销售或直接销售模式,产品价格较低。要想提高农产品价格,就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此外,还可以通过采摘等活动带动乡村游,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做好产品品质,打造专属品牌。当地应提高农产品品牌意识,严把质量关,积极推进品牌注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并借助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断壮大品牌主体,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做大特色产业,提高村民参与度
山地农村特色产业受土地资源等条件制约,难以做大做强,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本地带动群众致富能力有限,村民参与度低。因此,首先要打破区域限制,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前,海龙镇特色产业以村为单位各自发展,单打独斗。这使得本就不多的土地资源更加碎片化,限制了农产品产量,不利于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的推广。所以,整合本地资源,打破行政村的限制,连片发展,共同做大产业十分必要。其次是构建多渠道销售模式。农产品季节性强,保鲜期短,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在销售端发力。一方面,加强农村电商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力;另一方面,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助推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产品的销售。
海龙镇立足于有限的资源,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摸索前进,是目前高原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特色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助力农业产业化道路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何玲玲,殷学斌.西南边疆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广西崇左市M县为例[J].现代农业,2022(03):9-12.
[2]孔霖浩,朱世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1):8-10.
[3]李呈琛,郑诗琪,高鹏.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析——以宁强县罗家河村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2(19):201-203.
[4]汪厚庭.山区乡村产业振兴与有效治理模式和路径优化——基于皖南山区乡村实践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1):64-72.
[5]丁杨,王晓娥.共同富裕视域下陕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4):229-232+282.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1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