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光影漫步
茶墨生香,联袂辉映。茶为“国饮”,书法为“国粹”,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已然成为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绽放东方文明异彩的特有标识。常言道:“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文人雅士们以茶入诗,使茶香沁入笔墨,在行云流水间书写茶情。汉字则以绰约多姿的形态,展现茶文化之大美。加强茶文化与书法文化艺术之间的关联研究,能够使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鉴学习、深度融合,有利于两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从发现到挖掘利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原始人类在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治作用后,便开始重视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利用,文人雅士则利用文字记载其栽培管理技术和饮用方法。例如,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即通过书法的形式将茶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完整地记载下来。在印刷术尚未被发明的年代,手工抄写是记载与传播事物的主要途径,利用书法记载茶事,饮茶风气由此在社会上盛行开来,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书家在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书法文化与茶文化的发展,书法日趋尚意,茶文化也更加富有内涵。于书家而言,涉茶书法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注重体现整体的意境,侧重自身情感的表达。这些作品是他们心境的真实写照,书家将茶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言志抒情,参悟人生。因此,涉茶书法是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互融共通的产物,这既源于文化的相通,也在于精神内涵的相似性表达。也就是说,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加强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之间的关联研究,有利于两者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与士人茶文化
茶文化深厚清远的意境及和谐的文化特征与文人士大夫的修为紧密相连。茶与众多文人相伴一生,他们精通茶艺,必然对茶有诸多独特体悟。茶艺与文艺相通,两者相融更能令文人雅士陶冶心性、抒发降感。饮茶最初只是文人雅士的爱好,慢慢地变成了他们获得精神满足和慰藉的一种方式,茶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伴侣。
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到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于杭州任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环境优美怡人,且没有党争和残酷的明争暗斗,在此背景下,茶便自然地融入苏轼的生命与情感之中,成为苏轼生活、生命中的情感寄托。产茶名区的品茶文化、寺院道观的精妙茶艺逐渐影响着苏轼对茶文化的感悟。苏轼作于熙宁五年(1072)的《试院煎茶》一诗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呜。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这首诗通过对烹茶与煎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笔者的愉悦和放松。到了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突发,由于政敌的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后被从轻发落,流放黄州。被贬后,苏轼生活拮据,仅靠薪俸难以养家糊口,只好通过开荒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谪居生活里,他数次幻想自己在如禅般的环境中烹茶煮茶,“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他企望在这样超尘脱俗的环境中与茶为伴,茶已然成为苏轼精神上的慰藉和生命中的情感寄托。
茶文化不仅强调独品时的自得其乐,还注重众人聚品之乐。看似平淡寡言的饮茶过程却凝结着最真挚、浓厚的情感。茶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人们交流内心情感的桥梁。徐渭在《煎茶七类》中提到:“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士味者。”文人在茶会品茗时,彼此间交谈甚欢,兴起时便挥墨赋诗,直抒胸臆,在淋漓尽致的表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文人墨客们特有的文化心态得以升华,其对品茗意境的领悟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圣陆羽、僧人皎然便常约文人雅士于寺院饮茶,在饮茶中,将茶事映射在书法作品当中,如此一来,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就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且茶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将文人雅士联系在了一起,茶文化由于参与者文化品格的多样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因为对茶文化与书法文化有着共同的爱好,不同社会背景与身份的人因茶结缘,故茶文化不仅是士人文化的代表,更是和谐文化的代表。文人雅士因此拥有共同的关于茶文化的感悟,形成了一定的茶文化观,在社会上蔚然成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结合之美
书法家用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展现茶事之美,既有端正之美,亦有放浪形骸之味;既有磅礴之势,亦有生动灵气之韵。隶书因严肃拘谨而少用,篆书则因华丽古拙,故一般极少书写。相比之下,行书和草书更有助于文人的情绪表达,能够营造出“和、静、怡、清”的意境之美,与茶文化的审美理念相适应。
蔡襄是茶书法的集大成者,他的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北苑十咏》写的是采茶与制茶之法,词意清浅而有韵味。通篇以行楷写成,风格清新,飘逸隽秀。《即惠山泉煮茶》中用笔灵动,线条粗中有细,极尽自然之态。《精茶帖》是行书手札,作品通篇行笔如流水,时迟时疾,映带左右,顿挫有致,彰显出书者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之态。蔡襄在其中写道,“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唯有饮茶才能解开心结。
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他在多件作品中表露了自己的爱茶之心,《玉川子嗜茶贴》便是其中之一。作品先是对玉川子静坐候茶时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写,接着笔锋一转,“茶未易烹也”,又谈起烹茶煮茶之道来。按笔重墨,苍劲灵秀,金农所书蕴含方正朴拙之气。
另一位扬州八怪的人物——郑板桥也与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茶痴之名广为人知。郑板桥喜欢将茶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写道:“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一壶新茗泡松萝。”于竹间饮茶,茶香随笔墨婉转飞动,笔尖灵动,用笔如凌云烟,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有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书者在香气缭绕的茶汤中独自感悟人生,感受四季。
当代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作品风格清和简静、俊朗神秀,字形多向右上方倾斜,呈现左低右高之势,笔力独到,颇有韵味。整体观之,自然俊美,随性自在,有简静雅和、俊逸雅致之美。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通篇以行楷写成,文雅而娴熟,清冷而端丽,不履而极儒雅。赵朴初先生与启功先生在作品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茶禅一味的思想。“吃茶去”作为“赵州禅茶”的文化符号,引领着当代人体悟生活中的禅意,通过品茗与禅修的方式放松身心,修身怡情。人们专注其中,内心就会保持纯净,烦心之事就在滚烫的茶汤中兀自澄明。
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茶文化与书法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点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不论是在审美观念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茶文化和书法文化的思想内涵皆可由“和、静、怡、真”四字来概括。“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在茶文化和书法文化中,“和”主要表现为和谐、中庸,主要体现为人与物质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茶文化中“和”精神的表达主要为以茶会友,和静待人;茶禅一味,天人合一。在书法文化中,“和”表现在笔画粗细、轻重、长短的恰到好处及章法上的和谐,也体现在书写者内心的平和。“静”是修习茶文化和书法文化的必由之路。品茗与书法创作一样,首先需要创造环境之静,而后才能生思。其次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心静则明,心静可虚怀若谷。全身心地投入书法创作中时,会将烦恼之事抛之脑后,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在参透艺术的本质之后,作品的审美特征才能得以体现。茶须静品,通过茶事营造出“静”的氛围,品茶之人在此境下自然心境空灵。茶润人心,静心修为,参悟人生,内心烦恼困惑之事自然就会明了自通。茶文化与书法文化都具有“怡”的精神内涵,都有怡情养性的作用。“怡”体现的是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理纸磨墨,运笔蘸砚,提起毛笔,书写者便会步入一个妙趣横生、其乐无穷的精神世界。书法在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可以调整书写者和观赏者的心态,怡情养性。欣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使人心定,精神集中;暴怒之时,习书能抑郁肝火,转移注意力,使人心平气和;悲愤之时,习书能散胸中之郁,使人解开心结;惊恐之时,习书能让人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正朝着城市化、现代化迈进,人们居住在喧闹的都市里,背负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无法解脱,对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有着深深的渴求与向往,而茶这一汲取天地之精华的产物,正是人们怡情养性、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绝佳之物。品茶时,观汤色,闻香气,尝滋味,每一个环节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一壶茶能让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茶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变得有耐性和平静,能够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真”是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起点,也是二者的终极追求。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之“真”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而将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是创作者赋予其的真实情感,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来展现自身的修为。可以说,“真”是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要求。要想使艺术的主客体相融合,创作者就需要将自身最真实的情感融入艺术当中,将自身的体验与经历贯穿于书法作品中、融于茶事体验当中,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是打动人的、真实的且令人信服的。对于书法而言,作品之“真”主要体现在点画与结字上。一幅好的作品不会拘泥于书写的基本形态规定,反而强调书写者真情实感的注入与融合,真实的情感使得艺术作品有了生命,因而作品才会与书写者情感共通,拥有深厚的内涵。在茶文化中,“真”主要体现在物之真、情之真、意之真、性之真、道之真上。“真”是茶会品茗时茶友之间的坦诚相待;是品茶闻香时,与茶友诉说的真情实感;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道”的真切体悟。
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茶书法是茶文化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传承与发展基于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在审美理念上的相似性和思想内涵上的同质性。这就意味着茶文化和书法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关系是紧密的、互相促进的。书法文化元素在与茶文化元素充分融合后会变得更多元化;同时,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多借助书法的形式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加强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还有利于拓展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发展空间。现如今,我们应结合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相通性,促进两者的融合及传承与发展。
一是发挥茶文化和书法文化结合的正向功能。茶文化和书法文化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都是文化名片,且有相应的文化产业。茶和书法在古代生活中都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赓续茶文化和书法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对它们的功能进行正确看待和充分利用,实现正向传播。二是推动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如书法元素在茶产品设计上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茶包装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单纯的茶叶包装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依据不同茶的特性,配以不同的书法字体,使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完美融合。三是积极注入其他文化元素,为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新动力。如将书法文化、茶文化、楹联习俗有机结合,创作出茶联书法作品,其以书法为载体,兼顾现代性和实用性,同时极具公众性和礼仪性,对美化茶空间和传播茶文化有重要作用。四是让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在传统中出新,赋予其现代化的气息,使其更加年轻化。一幅书法作品、一壶香茶可以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以新时代的审美观念欣赏传统的艺术形式,使其鲜活起来,实现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创新发展。
本文对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析。茶文化与书法文化是具有相似特点的文化体系脉络,涉茶书法是两种不同文化互融共通的产物,体现了茶文化与书法文化审美理念的相似性和思想内涵的同质性。加强茶文化与书法文化艺术之间的关联研究,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905/1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