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光影漫步

聚焦新媒体时代 品晋剧之美

2023年08月07日 00:00

山西是戏曲大省,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作为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的晋剧,被称为“山西梆子”“中路梆子”。2006年,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剧有着丰富的表演曲目、独特的音乐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年晋剧如同高原上厚重的黄土,早已在岁月光年的流转中成为山西文化的根基。在新媒体时代,转变晋剧的传播方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结合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与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尝试在困境中寻求晋剧等传统戏曲传播的新方式,探索晋剧的发展之路。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对戏曲传播的作用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当前戏曲艺术的发展来看,其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打破地域限制,依托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然在新时代掀起了巨浪。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给传统戏曲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

新媒体的特点

1.时效性

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难以保证时效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时效性,5G网络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滞后性。新媒体的时效性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2.互动性

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传统媒体不具备交互功能,信息流动是单向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评论”“私信”等功能进行沟通与交流。新媒体时代拉近了大众之间的距离。

3.丰富性与海量化

除了时效性与互动性以外,丰富性与海量化也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新媒体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社会民众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利用网络,人们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发言人”。

在新媒体时代,伴随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功能的不断完善,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快捷方便。

新媒体对戏曲传播的意义

1.扩大戏曲的影响范围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戏剧艺术的受众大部分是中老年观众,只有少部分的年轻人会走进剧院观看戏剧表演,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更好地传承戏曲,就必须作出改变。一方面,要对戏曲的表演风格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为戏曲的营销模式和宣传方式寻找新方向。

传统戏曲受众范围小,且受时空限制,而运用新媒体则可以打破这种限制,比如利用直播进行演出,观众在聆听戏曲的同时还可以发表看法。新媒体的出现创新了戏曲传播模式,丰富了戏曲传播手段,为戏曲的发展与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戏曲的影响力。

2.促进戏曲的互动与交流,对戏曲资源进行整合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媒体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以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戏曲。要想促进戏曲的互动与交流,就要整合戏曲资源,全面开展戏曲资源数字化工作,进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戏曲。

新媒体时代晋剧的传播困境

晋剧的传播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戏剧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戏剧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戏曲的传播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晋剧也是如此。

晋剧传承人匮乏

晋剧剧团主要分布在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其中山西省晋剧团占比约90%,但目前晋剧团的发展面临困境,如剧团的专业创作者匮乏,且精通晋剧的大多都是年事已高的老艺术家。近年来,晋剧前景堪忧,年轻人对其不感兴趣,传承出现断代。没有一个好的作曲家或传承人,就无法对晋剧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晋剧的传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优秀的晋剧传承人。

流行文化盛行,晋剧受众老龄化严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正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流行文化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捧的文化,主要功能是娱乐,其更容易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流行文化的出现给晋剧的传播带来了冲击。在传播晋剧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流行元素与传统元素的结合,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晋剧的传播范围。

在新时代,大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多年轻人对晋剧的关注度越来越小。目前,晋剧的受众以老年人为主,这导致晋剧的传播更加困难。

传播媒介欠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晋剧传统的舞台演出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传播媒介方面的欠缺阻碍了晋剧的传播和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晋剧的传播渠道,但仍存在不足,如相关官方账号曝光度低、流量差等。以山西省晋剧院的抖音官方账号为例,其从开通账号至今仅有几十个作品,粉丝仅一万多人,播放量和点赞量少,并没有扩大晋剧的影响辐射范围。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晋剧的传播。虽然晋剧的传播方式以舞台表演为主,但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味采用传统传播方式不利于提高晋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不论是晋剧剧团还是其他戏剧剧团,都应该认识到传播手段的重要性,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达到传播晋剧的目的。

传播内容过于单一

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晋剧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目前,晋剧的传播内容缺乏对晋剧专业知识和剧目的介绍。现有的晋剧演出片段在各大公共平台上传播,但是传播片段的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曲目内容随意、画面清晰度不够等问题,而且传播片段的内容和形式同质化严重。因此,应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唱段,借助新媒体手段,传播晋剧,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晋剧。

新媒体时代晋剧的发展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晋剧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创新晋剧传播模式与丰富晋剧传播手段已经迫在眉睫。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必要研究分析晋剧的传播路径,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使晋剧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获得更多关注。

借助新媒体助力晋剧走进校园

基于晋剧传承人匮乏的现状,培养传承人是晋剧发展的关键。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传播优秀的晋剧作品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庞大的学生群体是晋剧的潜在受众。积极培养学生对晋剧的兴趣,可以为晋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晋剧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或精忠报国之举,或助人行善之事,推广晋剧文化进入校园,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深层次挖掘与分析优秀晋剧作品的内在价值。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晋剧的表现形式。目前,最重要的是创新晋剧,培养学生对晋剧的兴趣,提高晋剧的传播力。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可以将晋剧优秀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与表演选段、演员采访等制作成简短易懂、诙谐幽默的主题教育短片,以供学生观看。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晋剧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晋剧表现形式,让晋剧在校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晋剧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晋剧的传播应借助新媒体平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对晋剧进行传播,需要加大传播力度,稳定现有观众的同时以新内容吸引新观众。一方面,可以增加原有节目的内容,增设互动环节,打造戏剧品牌。另一方面,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借助新媒体进行创新,进而吸引新的观众,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快手、抖音等新平台是晋剧传播的有效途径。快手等作为用户记录和分享生活的视频平台,使用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与发布视频。一些剧团经常在演出时通过快手进行现场直播,以宣传晋剧的艺术特色。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达到提高晋剧影响力的目的。 

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晋剧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

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不断创新,晋剧才能更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生命力。

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剧院都开始尝试将传统舞台与VR等技术相结合,利用高科技繁荣戏曲事业。如广东粤剧院携手星海直播对粤剧折子戏《虹桥赠珠》进行了VR拍摄,将传统舞台艺术与VR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为戏剧艺术表演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舞台,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空间的变化和镜头的转换,高新科技的融入使粤剧更加形象化,也能够丰富戏剧传播的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晋剧的传播方式,让晋剧焕发了新活力。

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戏曲艺术的群众基础广泛而深厚,这就要求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既要技艺精湛,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要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将优秀的戏曲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只有让戏曲深入乡村、走进校园,切实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播与弘扬戏曲。

在新媒体背景下,应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晋剧的宣传力度,在内容上,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在形式上,要结合新技术,丰富传播手段,积极创新。

传播与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民族精神、人文道德,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晋剧也应如此,彰显其艺术的魅力,演绎出动人的故事。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807/19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