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读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探源古蜀文明,在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里追寻地质报国足迹……一座座高校博物馆珍藏着历史的文明记忆,承载着百年间学术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莘莘学子心间。
芙蓉湖畔,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掩映在一片苍翠中,参观者络绎不绝。
它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所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于一体的高校专科博物馆,30多个门类的万余件藏品,讲述着海洋文化、海峡两岸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内涵与历史联系。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不仅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更是校园里的‘第二课堂’。”厦门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文博管理中心主任王瑛慧介绍说。
每年新生开学季,数千名厦大学子走进人类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博物馆开设《四时有趣——厦大文物里的春夏秋冬》等课程,将科普带进中小学校园,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丰富的展陈活动,将深邃的文化力量注入学生心间。许多学生从聆听者变成了讲述者。厦门大学世界史专业研二学生周逸驰是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每件文物都是时光的切片,通过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我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千里之外的锦江之畔,四川大学博物馆沿江而建。走进这座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博物馆,如同翻阅一本打开的西南“百科全书”。
国宝大熊猫标本、战国虎钮錞于、彝族武士铠甲……从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动植物标本、一份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可以观览瑰丽的西南历史文化和多彩民族风情,回望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寻横断山区的山川风物与生物多样性。
“四川大学博物馆筹建于1914年,收藏有8万多件文物、近百万份动植物标本,其中大多是由川大师生野外采集、考古实践发掘的。”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说,博物馆凝结着几代川大人不懈努力的百年珍藏和日积月累的学术积淀。
展厅一楼,珍贵的葛维汉《汉州发掘日记》、早期出土的玉器、探沟复原场景和动态投影,将观众带回三星堆月亮湾遗址首次发掘的现场。当年,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主持了对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科学发掘,揭开了三星堆考古“一醒惊天下”的序幕。而后,几代川大师生接力投身三星堆遗址探索,用手中的探铲、毛刷拂去掩埋时间的尘埃,使古蜀三星堆文明的面貌如拼图般逐渐清晰。
一件件展品传递着薪火赓续,承载着学者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在自然厅,前来参观的观众驻足于蛙类标本展台,这是曾在四川大学任教的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之一刘承钊亲手采集的标本。
1973年,73岁的刘承钊带学生在雅安宝兴县进行野外采集调查后,在日记中写道:“踏遍青山人未老,愿为祖国献余年。七三好似三九壮,采得湍蛙著新篇。”刘承钊等老一辈科学家不畏险难、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为川大学子锚定了青春航向。
馆藏荟萃,弦歌回响。岳麓山下,湘水之滨,躬身报国的精神代代传承。
踏入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展厅,仿佛置身我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的时光隧道,这里铭刻着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的地质报国密码。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中南矿冶学院地质陈列馆。在“矿石矿床厅”展区,一系列典型矿床的展品,还原了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找寻矿产资源的历程。“博物馆既是校内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的标本室,也是科普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窗口。”中南大学地质工程系负责人孙平贺教授说。
“前辈们手绘地图记录的地质数据字迹工整、标注细致,能从中体会到他们当时攻坚克难、寻找新矿藏的不易。”中南大学研究生李一凡指着展柜中泛黄的手绘资料感叹道。
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未来正在书写。学科史厅里陈列着陈国达、何继善、李建成等院士的塑像及研究成果,一代代地质人的脚步在这里清晰可见,也为后来者点亮信念火种。聆听老师们讲述中南大学发现22种新矿物的故事,学子们倍感自豪。
“以陈国达院士命名的陈国达矿,是国际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邓传杰表示,“每一种新矿物背后,都有大师们兢兢业业、不懈奋斗的科研故事,非常感人。希望通过努力,自己也能为祖国地质勘探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5/1013/19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