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人文地理
“百善孝为先。”孝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发挥着维持社会伦理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孝悌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的农耕文明有着内在联系,同时还受到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孝悌思想的传承和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树立道德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心怀感恩之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学习和传播孝悌思想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获得进一步启发,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在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在家庭中构建良好的亲情关系,共同维护社会秩序,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孝悌思想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孝经》认为,孝是立身之本,是非常重要的家庭道德。《孝经》还将孝与忠结合在一起,使家庭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社会规范作用。悌的原意是敬爱同族长辈,后指关心爱护兄长,代指兄弟间的友爱之情。悌是孝在家庭中的延伸,也是家庭伦理的道德准则。同时,悌也可以指社会上朋友之间的和睦相处。在当今社会,孝悌依然十分重要,对维护家庭和谐和促进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孝悌思想的文化渊源
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后,文明形态进入变革阶段。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在主张朴素唯物主义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认为,人的血缘情感与伦理情感是造成“人是人而非动物”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这种情感,人类社会衍生出孝悌思想。孔子在总结孝与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加工处理,使其呈现出系统化、平民化、去神话化的理论特征。这有助于民众理解与接受,民众只有认可并接受孝悌思想后,才能实现对孝悌思想的传播。孔子发现了孝悌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审时度势地将孝悌思想与宗教思想相分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并提出实践孝悌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与宗教关联甚少。由此,孔子构建了一座通向自己心中“仁爱”世界的桥梁,即宣传并弘扬孝悌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中普遍存在轻宗教、重伦理道德的现象,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升个人的境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关系始于家庭,个体从出生就必须与周围的人或发生的事件产生各种关联。父母应以慈爱之心关爱子女,子女则应以敬重与孝敬之态回馈父母,兄长应该主动照顾弟妹,而弟妹则应该恭敬对待兄长。因此,孝悌思想在古代就已根植于家庭伦理关系中,孝悌思想的提出实则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社会中的各种习俗和礼仪进一步巩固了家庭伦理关系和孝悌传统思想。
孝悌思想的形成伴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谢幼伟在《孝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从某个方面来讲,中国文化可谓是“孝的文化”,只谈论中国文化而忽略孝的文化,算不上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化。
孝悌思想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树立道德观念
孝悌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始于一种原始情感,历经社会演变后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伦理,对公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提倡恪尽职守,立足于自身岗位,追求以德修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都是儒家文化中对“以天下为己任”观念的表达,既能体现出儒家思想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又能体现追崇儒家思想的能人义士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荀子·解蔽》中的“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指出了儒家由内及外、由己达人的思想观念,其本质是基于主体,让主体对客体的负责形成自觉式意识形态,在自我与他人进行沟通或产生一些特定关联性时,主体无形之中承担责任,强化责任。其中,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等都是对客体负责的一种形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范仲淹对这种责任表现进行的进一步阐述,他由此告诫大众:重视自我发展、维护自身利益不应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基础,在关注为己责任的同时,更要关注为他责任。但是现阶段多数个体更看重自身利益,受金钱或其他外界条件的诱惑,抛弃了价值观或道德准则,失去了初心,丧失了自我。此外,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推动了个体从传统的单一化社会角色向多重角色定位转变,个体承担多个角色的职责,原有的角色职责被动削弱,直接导致当代人责任意识相对较差。因此,相关部门理应根据孝悌思想的价值内涵增强忧患意识,宣传责任伦理,构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环境,促进民众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提升自身品德。
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物质基础是维持人类生存、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思考与创造。换句话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在保障物质生活水平后,人们将目光转向精神层面的满足,树立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儒家文化提倡的孝悌思想可用作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提升道德标准的理论指导,其既有助于保持民族团结统一的发展现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有助于融合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使其产生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应当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优化的儒家孝悌思想作为理论体系之一,加强价值引导,让人们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人们对理论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知,掌握的理论内容越多元,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就越深刻,所以理论是人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基础。儒家孝悌思想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被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而要想提升孝悌思想的科学性,让其具备生命力,就必须让人们对其产生价值认同感。现代社会仍存在以孝悌思想为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行为的现象,甚至可以说,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会自觉遵守儒家孝悌思想,并将此作为统一标准价值观,而这属于通过非强制性手段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隐性方式,其可以带领公众在社会中不自觉地将内心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推动公众价值内化,提升公众的道德素养。
有利于开展感恩教育
我国自古就重视教育,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孝经》中明确提出,孝道是开展教育活动的起点,故应先培养个体德行,再考校个体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比如,教育行业可以围绕儒家孝悌思想开设相关课程,将课程教育作为学生掌握孝悌思想的桥梁,引进古代孝悌思想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学会分享与给予,从多个方面锤炼学生的品德修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孝悌思想的当代启示
发扬团队精神
从家庭美德到社会制约,都是对古代孝悌思想的延伸与扩展。孝悌思想最初是一种家庭观念,是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提高个体道德素养和个体道德认知的基础。只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在当前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协作同在。因此,公众应该实践并推广孝悌思想,汇聚全部力量,借助团队合作精神解决社会难题,共同迎接挑战,渡过难关。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应当在团队中尽到自己的义务,以实现个人在集体中的完美融入。传统孝悌思想也着重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能启发人们在团队中形成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团队关系,使人们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他人和集体作贡献,从而共同推动集体的发展。孝悌思想还有助于加强团队内部的互助合作,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发扬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互爱、包容,并共同面对困难。
自我完善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古代孝悌思想逐渐复苏,这是公众自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不仅符合现代化精神,还代表了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古代孝悌思想是公众表达自我认同的形式,是公众表达内在情感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因此,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推动力不只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更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认同的需要。正是因为主体产生了情感上的需要,其才为人的自我完善赋予了新的意义。因此,古代孝悌思想既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基础,也是自我完善的结果。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作为古代孝悌思想之一,其也是表现个体自我完善或自我认同的一种形式。深度挖掘其思想内涵,可以发现“仁者,人也”中所体现的古代孝悌思想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提出的“自我”相符,与当下公众的自我成长属于同一向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外文化相互碰撞形成文化交融。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亟待解决,对此,公众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作出价值判断。不论采取怎样的形式完成价值判断,公众都应将自我完善、自我认同、提升自我素养作为核心,不断加快推进孝悌思想的现代化。
理性处理亲情
一直以来,国民都十分重视亲情关系,但在处理亲情关系时经常会走进误区。古代孝悌思想中的“爱之以德”为正确处理亲情关系提供了参考。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许多家长溺爱子女,不能理性地处理亲情关系。溺爱的潜台词是娇生惯养,具体表现为家长不节制、无底线地宠爱子女,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子女的所有需求,迁就子女,在道德修养上放宽标准,不注重对子女道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占据了家长的多数精力,家长的生活重心在子女身上,故百般宠爱子女。家长追着、哄着孩子,让孩子过上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多数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不明白道德约束的重要性。数据显示,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极强的虚荣心与自尊心,说不得,教不得,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不会与他人分享,也不会忍让。因此,当前应当借助古代孝悌思想,让家长分别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找回家庭关系中所具有的平衡感。
古代孝悌思想指出,真正的爱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忍让与迁就,家长应尽可能通过耐心劝导,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亲人之间表达爱应该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坚持以道德为行为底线,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和谐社会
古代孝悌思想在数千年间备受推崇,后人认为孝悌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孝悌思想不只适用于某个时代或某个阶级,人们可以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找到其存在的证明,其是一种真正跨越了时代与阶级的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建设。另外,其蕴含的特有价值内涵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现如今,公众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尊重个体的权利,使个体各得其所,这同时也是我国数千年来的发展目标之一。而只有借助道德约束,才能构建共同的价值体系。
古代孝悌思想是当前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公众树立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公众的民族凝聚力。古代孝悌思想包含的“推己及人”等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统治人民、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但同时也弘扬了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代值得被称颂。总之,古代孝悌思想作为新时代的道德旗帜,可以指导公众更加关注自身道德的提升,并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走正道,做正事”是古代孝悌思想推崇的理念,是孝悌思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世俗体现。孝悌思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究古代孝悌思想中蕴含的当代启示。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1010/1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