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人文地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及乡村产业发展尤为重要,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还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促进乡村振兴。
基本概况
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发源于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乌江村,现盛行于广西平南县上渡街道雅埠村等地,覆盖面广,传承度高,在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传承三利小刀锻制工艺的主要有平南县中燕刀具厂、平南县轻子小刀厂、平南县华锋刀具厂等,当地小刀生产企业含家庭作坊共3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多家。截至2022年5月,上渡街道小刀产业年产值约8000万元,产量约2500万把。目前平南刀具产业已成为平南县上渡街道四大特色产业之一。
现实境遇
发源优势
深厚的历史背景
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可追溯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相传当时上渡镇雅埠村、鹿凤村一带的郑氏村民以生产小刀为生。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陈开、李文茂在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建大成国。大成国农民军武装的部分枪支、大刀就是在这里制造的,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以此为发源地。据平南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有一绰号为大泡黄的人(原籍桂平县马皮乡灌水村人),迁到平南谋生,在城门口摆了一个修理的地摊,他有两个儿子,黄三利排大,其性情孤僻,但悟性极高,能解决很多难题。他打制的小刀锋利耐用,远近闻名,后开设了“黄三利”招牌小铺子。就这样,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清晰的发展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南组成了上渡小刀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平南县小刀厂,据平南县志记载,该厂厂址设在平南乌江村,属县二轻企业,主要产品为三利小刀,初期的54名工人是雅埠村的村民,刀具全靠手工锻制。1976年,该厂正式注册了“三利”商标。1977年,该厂由于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小刀产量达123.5万把,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大庆式”先进企业。平南三利小刀的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鼎盛,已成为广西刀具行业的佼佼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经历了几波发展浪潮后,三利小刀产业发展受限,企业经营也逐年惨淡。当时平南小刀厂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师傅纷纷自立门户,开办刀具生产企业,目前有大小工厂及家庭作坊等共30多家,刀具制作在当地形成了统一的产业模式,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精细的锻制工艺
独创的淬火技艺是三利小刀锻制工艺的精华所在,传统手工锻制过程有三十道工序,现代半机械化锻制过程也有十三四道工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选料,民国时期三利小刀锻制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竹节钢。二是剪料,把竹节钢剪成与刀肉长度一样的长方形钢料。三是镶钢锻打,三利小刀锻制一改用生铁锻打小刀的常规,选用日本产的三节钢镶嵌在熟铁上作刀刃,用风箱、火炉把用熟铁制成的刀肉与剪好的三节钢刀刃镶嵌在一起,锻打成整个刀肉刀刃部分。四是淬火,也称回火,把锻打成形的小刀钢料焙炉处理,大概需要三个小时。这也是三利小刀制作工序中的独门秘诀,对淬火火候的掌握要求非常高,全凭制作者的个人经验,温度太高,刀刃和刀肉会融化在一起;温度太低,刀刃与刀肉又嵌得不够稳固。五是精锉,把经过回火的小刀钢料铲薄、铲亮,形成刀刃、刀背。六是蘸火(热处理),将杉木灰和盐水、黄泥水拌匀涂在小刀上,再放在固定箱里进行烘焙,大概需要1个小时。七是蘸油,一般是蘸花生油,把经过蘸火的小刀钢料慢慢蘸到油里,蘸过油的钢料较韧,不易断裂,蘸水的话钢料会变脆,容易断裂;并且蘸油非常讲究,一般是刀口刀刃部分先蘸,然后才能把小刀的整个刀片蘸进油里。八是安装,将经过蘸油的小刀刀刃部分安装到已制作好的刀柄上。九是打磨,将安装成形的小刀在青砖上进行粗磨,然后用油石(也叫滑石)进行细磨。
发展劣势
扶持政策欠缺
目前政府对平南三利小刀产业的政策扶持主要为提供少许申报经费和办公经费。同时,平南县上渡街道办还建立了扶贫车间,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到刀具生产中,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还为平南县刀具行业协会免费提供展馆和办公室。政府在经费、场地上给予了平南三利小刀部分政策倾斜,但在刀具产业发展和规划,以及三利小刀锻制工艺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上,平南三利小刀产业更多依赖市场,缺少刀具生产的产业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并未充分结合当地的行政规划与经济建设,引导带动当地刀具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产业氛围,也并未形成导向性、引领性的规划和政策,而是依赖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
产业基础薄弱
在生产规模上,目前平南三利小刀生产以微小型企业为主,刀具企业分散,各自经营,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在品牌建设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刀具企业有接近一半是做贴标套牌生产的,对自身品牌的建设并未形成系统的规划与计划。在产业环境上,当地企业都处于同一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刀具生产上,由于存在市场竞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市场中,严重干扰了正品品牌的生产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刀具产业的发展。
品牌包装滞后
当地刀具企业缺少自营品牌的建设意识,在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包装方面没有系统的设计规划,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多从事二次加工和半加工和套牌生产等。企业员工大部分为当地的村民,只有技术,缺少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的认知不足,缺乏传承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打造出特色品牌,才能将地方特色文化推广出去,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推广宣传缺位
一是当地刀具产品的推广和宣传未能很好地融入旅游业发展中,品牌营销与文化宣传、旅游路线的设计未形成一个整体。二是缺少对现代网络媒介的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对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进行各类新型营销的方式认识有限,没有完全掌握,目前刀具产品还是以传统的实体营销为主,在品牌推广范围和推广对象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区域定位未能充分结合,旅游路线和特色产业未能充分结合,当地政府对特色产业的重视度不够,地方发展规划、发展定位和发展主题需要与特色产业挂钩。
机遇与挑战
第一,乡村振兴的政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文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动力。平南三利小刀产业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其发展已经成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石,营造了浓郁的乡村产业发展氛围。
第三,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当前,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应利用抖音、淘宝等各种网络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第四,电商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网络时代,随着电商的崛起,消费者在消费时会对线上和线下产品的性能、种类、样式和服务进行对比,这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
对策建议
从动态氛围到静态氛围,注重乡村特色产业氛围的营造
首先,动态产业氛围的营造主要为展示开发三利小刀锻制工艺的流程,将工艺流程从纯手工转变为半机械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打造现代工业观赏空间。比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南三利小刀传统手工艺动态演示馆,规划动态工厂车间游览路线等。
其次,静态产业氛围的营造主要为规划建设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历史陈列馆、平南三利小刀产品展览馆和平南三利小刀荣誉展示馆等。
最后,开放小刀产业展示园,打造旅游纪念品、节日礼品等系列刀具套盒产品,实现“生产—游览—销售”一条龙服务,从而提高平南三利小刀特色产业知名度,建设集旅游、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示范地,助力乡村振兴。
从整体品牌到个体品牌,注重对乡村特色产品的包装
乡村特色产品是乡村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实现对乡村文化的提炼和创造性转化,传承乡村的“根”和“魂”,提高乡村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及影响力。现如今,平南小刀企业各自注册品牌,较为分散。在整体品牌包装上,其应结合当地实际,增加地域特色产业元素,将当地小刀产业整体品牌包装统称为“平南小刀”,以整体品牌营销的方式,整合当地小刀产业资源,打造“平南小刀”整体品牌,充分利用平南县刀具行业协会的力量,对当地各类刀具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建立统一品牌,以传承与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重心,保持产品的精工、绿色、淳朴、本真特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等。同时,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将当地发展势头较好的刀具企业和拥有“三利牌”注册商标的刀具企业设定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品牌企业,以点带面,加强品牌创意设计和质量监督,打造整体品牌和龙头品牌;结合当前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扩大市场,打造符合市场各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通过品牌设计、品牌包装,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价值的转换,推动乡村振兴。
从技术型人才到管理型人才,注重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现如今,小刀企业以技术性工人居多,其知识水平有限,对市场认识不足,产品营销还需要专业市场营销团队来完成。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人才具备企业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充分调动人力、生产资源,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次,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引进市场营销人才,发掘刀具产品多样化的营销渠道。最后,加强对技术性人才的深度培养,提高技术型人才对市场的认知深度,使其充分了解当前形势下乡村经济的发展特点,把握刀具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打造出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需求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从全面宣传到特色宣传,注重创新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方法
乡村产业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就是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通过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将乡村文化充分融入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中,实现文旅融合,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一是建立全面宣传口径,对整体品牌进行推广宣传,加强民众对乡村产业的认知,做到提到平南,人们就能想到“平南小刀”。围绕平南小刀精工、绿色、实用等特点进行宣传,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刀产品,通过展览、交流、广告等形式,推广平南小刀品牌。二是打造宣传平台,通过广告牌、路牌、电视广告等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提升其知名度。三是拓宽网络宣传渠道。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达到营销的目的。对刀具产品进行包装,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情节,制作能够吸引公众的短视频广告,并在网络平台播放,达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四是结合乡村特色,打造特色产业村,实现文旅融合。如将广西刀具生产基地平南县上渡街道雅埠村打造成集刀具生产、产品展示、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村。还可以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节目,设计多元化的文创产品,比如小刀模型钥匙扣、手机链、书签、卡通玩具等,提高乡村旅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让游客在互动、游览中了解三利小刀锻制工艺发展的历史,加强平南小刀的营销,多方位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是传承历史较久、发展脉络较清、传承技艺较为扎实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流程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且发展基础稳定,更容易带动乡村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530/1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