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人文地理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世界文明,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也不断深入。蓬莱在历史上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因得天独厚的港口和区位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现试从蓬莱的角度,分析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利用,从而推进和服务于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对于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除了要对文化遗产本体开展基础性研究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理清蓬莱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明确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持续利用。这对蓬莱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蓬莱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
蓬莱古称登州,是登州府衙所在地,位于山东半岛北端,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口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蓬莱先民就通过海上海路——登州水道开始了海上探索和交流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稻作东传”北方路径的重要节点,更是齐国的出海口。《管子·轻重甲》中记载,管仲曾建议齐桓公以齐国的货物与朝鲜半岛进行海上贸易,这也是中国与朝鲜半岛通过海路进行商业往来的最早记录。秦汉时期的帝王海上求仙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日益成熟的“循海岸水行”黄金通道使得中国和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人员、朝贡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登州港是这一黄金通道的重要起点与终点。隋唐时期,登州港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其既是中国与东北亚诸国交往的门户,也是中外商品的主要集散地。朝廷还在登州设立了“新罗馆”“高丽馆”等,用于接待从登州入境的新罗、高丽等国使节。据统计,日本曾派遣4批遣隋使、6批遣唐使,他们由登州登陆抵达长安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新罗则以各种名义向唐王朝派出使节126次,唐王朝以各种名义向新罗派出使节34次,双方使团都将登州作为往返口岸。宋代中后期至明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变化以及海上外患不断加剧,登州港作为东北亚国际海港的功能渐弱,在海防上的地位则日益突出,其港口功能逐渐向海防军港转变,登州作为“京津门户”和扼渤海咽喉的军事防御功能更加突出。但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因此被完全割断,仍有大量高丽和朝鲜使团由登州港往返中国,各种形式的海上对外交流依然持续着,登州港则由商港转成军商兼用的海防要塞,这也是登州港区别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独特之处。清中期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国外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登州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登陆地和传播点。但随着烟台的开埠,通商口岸的东移,登州港逐渐衰落。
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质见证。这些遗产既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资料,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蓬莱(登州)在古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其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史迹遗存,还为海上丝绸之路交往史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
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主要分为港口遗存、海防设施遗存、文化景观遗存三大类。港口遗存包括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水军基地,也是我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友好交往的主要出海口——蓬莱水城(登州港),港内发现的4艘元明时期的中外古船、紫檀木舵杆、黄花梨造船木等都是登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交往中的有力见证。海防设施遗存包括蓬莱水城内的城墙遗址、敌台、炮台、水闸、护城河(画河)等防御性建筑和以水城小海为中心的水门、平浪台、防波堤、码头、灯楼等海港建筑;山东半岛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百户所城堡——解宋营古城堡;明朝洪武年间兴建的沿海备倭城堡——赵格庄营寨遗址和沿海备倭军事防御设施——西庄黑峰台、林格庄东峰台、湾子口孙家、铜井红石山、营子里、解宋营西高台地、解宋营东高台地、海头村东北高丘地等八处烽火台。这些史迹都是蓬莱作为军事重镇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见证。文化景观遗存包括蓬莱阁古建筑群中的弥陀寺、三清殿,是历史上蓬莱作为佛教、道教重要传播基地的代表建筑。先民在依靠大海生存的过程中,因海神崇拜建起的龙王宫以及因由福建莆田、泉州远播到蓬莱的妈祖信仰建起的天后宫都是蓬莱独特海洋文明的代表。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的、曾经逗留过的安香寺遗址;昔日和平使者美国传教士高第丕夫妇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的画河基督教堂;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个女传教士慕拉第女土的遗爱碑,等等。这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极高的史迹遗存都真实地记录了蓬莱的历史原貌,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仍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人们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
蓬莱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保护是做好保持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性工作,利用是使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活化,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下,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蕴藏在遗产背后的文化的挖掘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可持续利用即活化遗产资源,体现遗产价值,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驱动力。
深入发掘和保护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蓬莱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历史跨度大,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几乎贯穿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了蓬莱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蓬莱悠久海上丝绸之路交往史的重要见证。但目前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明清时期,尚且缺乏宋代以前的文化史迹,因此不能很好地将其与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联系起来。如果能通过考古工作发现关键的文化遗址,深入发掘和保护蓬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丰富,或许可以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形成更为重要的支撑。
明确文物保护概念,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威尼斯宪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问题,其基本观点是要对反映文物建筑本体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文化遗产存续环境的保护。由于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保护第一”是我们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研究持续利用的问题,否则,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一旦遭到破坏,损失将是不可逆转的。为此,蓬莱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建立了“三级文物保护网络”,通过层级管理,统一协调,确保蓬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在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健全保护制度的同时,蓬莱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而构建起强有力的全民保护体系。此外,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还要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方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蓬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培育海洋文化载体,加强与申遗城市间的沟通与联动,实现合作共赢
申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先民留下的遗迹,是蓬莱历届政府的愿望,同时其也将相关事务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中。蓬莱自2009年开始与广州、泉州等城市联合申遗;2011年,包括蓬莱在内的七城市签署申遗联合行动纲领;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顺利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成立,至今该联盟中已有34个成员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是培育海洋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联合申遗推动国际遗产界共同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这也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平迈入新阶段。近年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申遗联盟城市之一,蓬莱通过与申遗城市间的沟通与联动,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内涵研究、价值阐释和文化交流工作,从而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挖掘蓬莱海洋文化的底蕴与特质,唤起人们对蓬莱海洋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共鸣,为蓬莱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这也是蓬莱与世界接轨,实现文化入世、旅游入世的最佳途径。
盘活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且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史迹、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围绕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开展行动,盘活文化遗产资源,并将其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让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特的驱动力。
蓬莱在以“海上丝绸之路:蓬莱史迹”为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应当紧紧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断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延续文脉,传承历史,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组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多部书籍,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公众媒体上推出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片,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接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加强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举办“海丝申遗”展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展示途径,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联展、巡展、数字展览等多种方式,加深观众与文化遗产间的联系,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多角度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魂。同时,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举办传统庙会,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通过文旅融合,突出蓬莱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本土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根源,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共商文化产业合作、旅游开发,走共创、共有、共享之路,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途径。蓬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因此,既要发挥其自身的文化遗产优势,又要以蓬莱本土文化遗产为立足点,与联盟港口城市和沿线国家、地区进行资源共享,连点成线,由点到面,不断拓宽旅游合作开发的覆盖面,在旅游产品、旅游模式、旅游规模、相关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创旅游品牌,共商遗产保护,共促文旅融合,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海上丝绸之路是联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渠道。蓬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赋予了其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蓬莱悠久灿烂的文化。对此,蓬莱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做好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蓬莱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中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积极探索,纵观全局,精心策划,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将历史文化以具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不断增强蓬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蓬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04/18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