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人文地理
现对芭蕉香火龙进入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态传承和创新的方式,旨在让青少年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深刻阐述了推进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文化自信建设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的体育大课间创新性地引入芭蕉香火龙,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方式,让青少年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使青少年积极主动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有趣的校园娱乐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文化自信。
壮族非遗项目芭蕉香火龙简介
壮族芭蕉香火龙是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在村屯民间世代传承。据记载,长塘一带的壮族老百姓在明代就有在节日期间或各种仪式上舞动芭蕉香火龙的习俗。相传,“芭蕉龙”一说最早出自长塘镇一带的民间传说,寓意着吉祥庇佑。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相传,南海龙王太子巴龙曾经在长塘镇一带修炼。有一年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龙王太子巴龙便化身为芭蕉林,供缺粮的百姓摘蕉叶,剥蕉秆,充饥度过灾荒。但巴龙却因此失去修炼多年的功力,在农历正月十八遭到龙王的惩罚。于是长塘镇一带的百姓就在农历正月十八这天用芭蕉叶做衣跳龙舞为太子巴龙请愿。此后,逢年过节尤其是农历正月十八,人们便用芭蕉叶扎龙插香,在田间地头舞龙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芭蕉香火龙最初是由一株芭蕉构成,后来取龙飞九天之意逐渐发展为九节龙,每节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密插点燃的香火,成为芭蕉香火龙。2010年,壮族芭蕉香火龙舞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2年,青秀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2013年,青秀区成功举办了中国(南宁·青秀)舞龙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2014年,青秀区被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芭蕉香火龙舞融入体育大课间是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芭蕉香火龙仪式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芭蕉香火龙仪式是在芭蕉香火龙做好后,举行请圣开光和迎龙仪式,之后便开始舞龙,舞龙者在锣鼓、唢呐声中一人舞一节,另有一人走在龙头前面舞龙珠,自土地庙舞到街上巡游祈福,主要套路有醒龙、龙巡、播雨、撒福、谢龙等。壮族芭蕉香火龙以师公麒麟舞步、九罡舞步为表现形式,动作节奏鲜明。壮族芭蕉香火龙在三月三歌节、军山庙会等节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壮族芭蕉香火龙文化活动空间。
开展芭蕉香火龙舞体育大课间传承教育的实践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引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芭蕉香火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了传承芭蕉香火龙,从2019年开始,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将芭蕉香火龙舞引进校园,开展芭蕉香火龙传承教育的实践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长塘镇中心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学科教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学校开展芭蕉香火龙舞与学校大课间活动融合的研究,创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完善了各年级大课间活动运动体系。其是一项创新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体育和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丰富的舞龙运动理论体系,在推广芭蕉香火龙的同时,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传承非遗,创新舞蹈形式
芭蕉香火龙舞源自壮族师公舞,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以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为舞龙表现形式,其舞蹈动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动作节奏鲜明,具有原始古朴风格、偏重礼仪、完整的祭祀功能等特点。
因为龙身较重,所以参与芭蕉香火龙舞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长塘镇中心学校对现行的芭蕉香火龙舞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芭蕉香火龙舞原来的动作经过体育老师和舞蹈老师重新编排变得简单易学,便于小学生学习,再配上音乐,深受学生喜爱。芭蕉香火龙舞经过改良后,在大课间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芭蕉香火龙舞与大课间活动的创新融合,有利于促进乡镇学校学生锻炼身体,养成体育锻炼意识,进而传承与弘扬芭蕉香火龙舞。
通过芭蕉香火龙舞与学校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的衔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芭蕉香火龙舞的动作,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改良芭蕉香火龙传统舞步,创新训练活动,开发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能训练项目,进一步完善大课间活动运动体系,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范式。学习和改良芭蕉香火龙传统舞步,有利于构建丰富的舞龙运动理论体系,在推广芭蕉香火龙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让芭蕉香火龙舞更好地融入体育大课间,必须对表演的道具进行改良,使其适用于全校学生。首先,改良材料。如果每一次表演都用真正的芭蕉叶、芭蕉蕾等原生态的材料制作道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可以采用仿真芭蕉叶和芭蕉蕾等材料来制作。其次,材料必须轻便,且要加固龙身,如此才能长期使用,便于芭蕉香火龙舞的推广。
芭蕉香火龙舞与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创新芭蕉香火龙融合后的体育大课间形式,设计出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能训练项目。
综上,学校应总结经验,整理非遗走进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范式,以及操作性强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以促进非遗传承,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非遗走进校园,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措施
壮族芭蕉香火龙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舞龙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其引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也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利用校园大环境,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学生主动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就是一种良好的活态传承方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传播环境为依托。如芭蕉香火龙走进校园能惠及全体师生,应将其推广到整个青秀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中小学中,使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芭蕉香火龙走进校园是青少年自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少年认识与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青秀区长塘中心学校在学校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创编芭蕉香火龙体育舞蹈,并将其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节目或者校本活动中,摆脱了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路径,对大力保护传统文化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要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应用文化占领教育阵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沿着民族“大联欢—大团结—大家庭”实践脉络,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实践特征。青秀区学校利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塑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观,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积极利用教育战线和学校基础设施打造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区域学校共融共享共建机制,激发区域学校教育多元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师生活态传承非遗的能力。
学校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用文化提升教育内涵,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新性地融入具有活力的体育舞蹈动作,在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价值,创新文化活态传承的路径,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是活态传承非遗的关键。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兼收并蓄了师公戏、傩戏、武术、杂技等传统文化的舞蹈与动作,是当地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青秀区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进一步打造青秀区传统文化名片、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青少年应认识和了解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学校应营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良好校园氛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壮族芭蕉香火龙这一传统习俗面临着传承危机,急需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与传承。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青少年认识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非遗芭蕉香火龙进入校园,可以进一步完善大课间活动运动体系,使民族文化与体育大课间活动高度融合,为非遗进校园提供范式。
总之,非遗芭蕉香火龙舞走进校园,特别是以活泼的体育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芭蕉香火龙舞走进校园,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实践,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芭蕉香火龙”传承视角下学校大课间活动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C594)。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630/1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