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民俗非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从纸质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近年来,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方式。基于此,传统图书馆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挥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版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现首先阐述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其次分析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路径,以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
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与传统图书馆有所区别。传统图书馆又可称为纸介质图书馆,藏书以手抄、印刷型书刊资料为主;而数字化图书馆是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加以储存。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在存储形式、信息容量、日常维护等方面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图书馆存在的诸多不足,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教育部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项目等。
占用空间小,存储便捷
数字化图书馆是将图书资料以数字形式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等存储介质中,这些存储介质相比纸质图书占用空间小。为了维持传统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传统图书馆需要定期购买新书来替换损耗的书籍;而对于一些珍藏的典籍,为了防止珍贵的典籍磨损或丢失,传统图书馆通常会采取封闭式保护措施,将它们存放在特定的库房或书柜中,这限制了读者的借阅和访问;同时传统图书馆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而数字化图书馆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如此,读者便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在线阅读古籍。
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传统图书馆藏书数量多,读者如果想找到需要的书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还要经过多道程序,整个过程非常烦琐。数字化图书馆的搜索功能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书籍,读者只需要在搜索框中输入与书籍相关的关键词即可。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提供多种搜索方式和个性化推荐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分类检索、主题检索、作者检索等方式进一步筛选书籍,进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传统图书馆为了保护书籍和保证读者的阅读环境,要求读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借阅,并且遵守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数字化图书馆则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空间和服务。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数字化图书馆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保证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
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是最全面、最前沿、最具有代表性的。除了传统的图书数字资源之外,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还有期刊、报纸、论文数据库与多媒体数字资源等。
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并逐渐向智慧图书馆转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高校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包括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硬件存储与软件生态应用等方面。从目前来看,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很多高校已经上线了数字化图书馆并开始为读者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生态应用不完善、体验效果不佳等问题,数字化图书馆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此外,数字化图书馆在数据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门户网站系统、资源发现系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资源地图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图书馆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化图书馆虽然在管理与运营方面成本较低,但是在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需要考虑到硬件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在对藏书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图书馆还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具体来说,工作人员需要对每本书进行数字化处理。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故人力成本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开支。此外,对于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其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这直接限制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管理模式陈旧,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沿用传统图书馆模式,没有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这导致数字化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僵化,也无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部分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仅仅是对原有书目与类别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没有建立有效的检索目录与数据库,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数字化。还有部分图书馆虽然顺利转型为数字化图书馆,但是没有建立相关的应用平台。此外,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但是目前各地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缺乏统一的管理,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
专业人才与技术的匮乏
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了解不足。而要想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之外,还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收集与整理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维护工作不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必须能够处理软硬件出现的问题,协助软件专家管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及时发现和解决应用平台出现的问题等。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图书馆在薪酬和福利方面竞争力不大,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因此图书馆专业人才匮乏。此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但是由于在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络安全防火墙等方面缺少专业团队支持,使得这些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阻碍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缺乏版权共享机制
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面临着版权问题。将他人著作以数字化形式再现,如果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就会涉及知识产权侵权。但是如果要取得每一个著作权人的授权则需花费大量时间与成本,而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可能会出现重复工作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盗版侵权行为越来越多,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必须注重版权问题,采取措施规避盗版风险,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版权共享,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数字资源和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路径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国家财政会设立数字化图书馆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还会提供一定的图书馆行政费用,用于支持图书馆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国家财政支持之外,其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多方合作模式筹集建设资金,以减轻财政压力。例如,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寻求企业赞助;还可以与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公益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注重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注重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相关部门首先要认识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专业培训,统一员工思想与认知,将工作重点放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上。其次,要提高调查研究质量,充分了解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背景和目标,收集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相关的资料,立足于实际,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指明方向。此外,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可能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因此聘请专业人才作为顾问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进一步确保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方案符合技术要求。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国家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相结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评估标准细则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硬性指标。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是各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不仅导致各图书馆藏书数量有限,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因此,数字化图书馆首先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其次,各地图书馆要相互合作,共同建设数据库,丰富馆藏资源。总之,数字化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图书资源,共建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问题发生,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意识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读者,因此要注重打造高质量数字化图书馆应用平台。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此外,数字化图书馆应当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搜集、筛选、分析与整合数据的能力,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应当积极借鉴其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经验,改进自身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还应当建立读者评价反馈机制,提供多种途径让读者发表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让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而提升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决定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提高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图书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前,很多图书馆馆员并不具备基本的数字化图书馆专业技能,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与数字化技能,以适应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要求,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将更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信息处理上,以满足运营维护需求,实现数字资源的储存与数据安全。为了更好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要针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涉及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知识对现有馆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综上,传统图书馆应认识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服务平台,注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27/18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