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民俗非遗

从人和物的关系看待设计立足点

2023年09月27日 00:00

人类设计始于工具生产。远古时期,人与物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拥有的智慧使他们设计出的物品更加精美与实用。可以说,设计史就是一部人与物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历史。中国的设计经历了一个世纪,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下,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更多地基于物质材料的本质开展。这就引起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还是从更为中立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讨论。以下在对设计是以人为中心还是在人和物的中立立场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整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设计的服务范围作出更清晰的规定。

人、物、设计

人与设计

设计是人的自然劳动行为所得。尽管设计对象是商品,但设计并不是为了商品本身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有机体,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所谓需求,指的是人对特定目标的一种欲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会将其付诸实际,去实现它,因此,需求就逐渐变成了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因,这是个人需求的表现,同时其也是全人类的共性。人类需求既包括生理需求如饮食、休息等,又包括心理需求如对艺术、文化等的需求。

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有阶段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呈现出阶梯状,可以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面。人类的各种需求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种劳动生产与创造活动。因此,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以上五个需求的内部规定性。

为了适应人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在生产中创造了审美、装饰等精神文化要素,并形成了陈设欣赏品类。所以,设计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其首先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才会在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另外,人需求的多层级发展既体现了人作为生物体的更高效能,又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精神和文化欲望的行为。尽管造物根源于人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从设计的视角来看,人们用设计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目标的实现和设计的创作,从而构成了设计活动的基本内容,并逐步形成了新的设计。

物与设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本质上看,设计的基础是物质材料,而物质材料分为作用对象和作用工具,而二者都是通过自然手段或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

在早期,技术主要体现为劳作者的技艺。人们在对物进行设计时,会以物的基本属性如质量、形状、体积、硬度等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利用物的特点去造物。以前的技术受人自身的限制,只能从物质本身的特性出发进行生产作业,而不能在超越自己的双手和感官以外的范围去创造与设计;其传承方式也几乎都是自然性质的,表现为子承父业式关系。现在,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抓住了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这既是技术的本质特点,又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还是物和设计二者关系发展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形成了共生关系,相互之间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量设计史书都提到了近现代的设计发展,在设计和材料的共同作用下,工业技术革命源源不断。从20世纪到现在,人们经历了多次科技革命,其中一次就是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变革。简单来说,科技革命都是物质和设计的结合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还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设计与物对社会的影响是以科技为载体的,并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实现,将各种成果具体化。日常生活产品如陶器、青铜器、衣服、金银器等都是物与设计的产物。

设计立场问题的理论

设计的立场问题是对设计中侧重点的讨论,是对设计以人为中心和设计在人和物的中立立场的辨析。它是一个从一般的宏观理论到相对特殊的层次理论的思辨过程。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立场

设计本着为人服务的宗旨,自然秉承有关人的一切原则。人作为一种生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生理体系。进入20世纪,产品设计宗旨伴随着“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建立,促使人类开始探索自身复杂的系统结构体系。工效学指的就是在理解和掌握人体自然尺度的基础上,对人体的工作能力和极限进行充分了解,使其符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一门科学。如今,工效学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机械、生产、安全等领域。

在这种观点下,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产品设计是为人的生产。所以,设计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角度。在科学的环境下,应当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优匹配,并将为“人”的设计落实到现实的设计中,而不是停留在理想主义中。

在设计中,人类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了某种造物与美学的尺度,人们以其为标准进行观察、衡量、设计与创作。其中,人类的自然比例与设计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第一,人的自然尺度首先形成并确定了人的观察方式以及接受方式。比如,人的双眼及其结构确定了人的视野范围、视觉成像,进而确定了人看事物的方式。第二,人自然尺度中的均衡、对称往往同现于人审美感受中的对称与均衡。第三,人身体的大小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人类进行创造,一方面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的把握,如家具和建筑;另一方面,尤其是人工制作的作品更是直接受制于人的自然尺度,例如,陶器的拉坯有赖于制作者手臂的长短。第四,人的自然尺度既是造物设计的依据,又是人所超越的客体。人对自身的尺度既有遵循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

人作为设计的核心主体,既是一种审美尺度,又是一种道德尺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通过对不同尺度原理的掌握,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诚然,自然界中不论是人类还是普通动物都是有生产劳动能力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也生产,蜜蜂、蚂蚁、海狸等,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者住所。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中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审美尺度的意义是在人类劳动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表现为设计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道德尺度是指因人的高尚行为、优良品质以及个性所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自己的价值为依据,对他人进行评判,并对自己的行为与品质进行校准。于是,道德价值成为人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要求的一种尺度。因此,道德的价值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显然处于这些尺度当中,不仅生产出为人所用的产品,用于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还建立了人自身的价值,证实了人的存在价值和伟大意义。

设计在人和物之间的中立立场

设计处于“人”和“物”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进行设计时,产品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其自身的功能性,二是其存在形态。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各种可能性的增加,人们在进行造物设计时,会更加注重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与文化品位。于是,设计就不可避免地将人与物联系在了一起。

事物的特性归根结底就是它的功能和用途。功能就是使用价值,是产品为什么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基本属性,没有功能的产品就是废品,实用性是首要的,使用价值也建立在人类的各种尺度上。由于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助于达到人们的目标,因此会让人们感到舒服。在产品设计中,人与物是彼此关联着的。

德国工业设计师提出了TWM系统功能理论,并且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产品的功能。他们认为,产品的功能应当包含技术功能(T)、经济功能(W),以及与人有关的功能(M)。这就是所谓的“设计”,实际上,其是从人、事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这里就提到了设计其实应该更多地站在中立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这样的概括其实与我们设计中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是一致的,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功能,能够带给人们愉悦;而且当产品进入人的生产生活中时,它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它不仅具有物品的实用功能,还具有物品对人的其他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功能和对环境的功能等。它既具有实用的价值功能,又具有审美和潜在的教育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它的诸多功能又与人造物的最终目标——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有关;它是人需求的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设计重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观念早在人类创世之初就一直贯穿于设计的两个层面。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的观点上看待他们。”最初的设计产生,从实用目的渐渐转变为将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在一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设计活动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类早期的设计一直都是以生存需求为基础去造物。早期设计最大的作用或目标,是人们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对自然进行适应和改造,从而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并以此来生存、延续和发展。

逻辑论证与历史检验

设计的中立视角分析内容如下:从将设计放在人与物之间的中立立场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比较恰当的。将设计的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并不只是在人和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一种事实性质。

关于人与物的存在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可以假设:如若设计的发生摒弃了“人”的尺度,仅以纯粹的物质性作为依据,那么设计的行为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在从事设计活动时更多地选择较为僵化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多思维空间,也没有太多实际运用,受限于思维定式。

而如果一个设计脱离了“物”这个客观法则,那么它的发展就如同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子,就算屋顶再怎么辉煌,也会因地基不稳而崩塌。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器具之器具因素”,一件产品的功能性即有用性就存在于设计的物中,要是没有这种功能性,便无有用性,这种实用性来自物质的结构,当物质的结构遭到损坏时,其实用性也会丧失,仅剩下“虚空的形式”。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纯然”的器具。

设计的首要内容就是人与物,既没有高低之分,也不能随意取舍。一只没有造型、没有装饰的水杯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用。为了表现质地、重量、口径等特点而出现的杯子仍需具备基本功能。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曾经说过:“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而在生意盎然的形态中表象出来,它作为充实而又光辉的东西为人体验时就相当于艺术品的内容。”

在设计中,人与物是两个不同的形态。事物的一面即“功用”,表现为“理性”;人的一面则是感性的、个性的。前者具有内在的立体感;后者是外在的、抽象的,是前者从里到外、自由呈现的一种形式。只有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真正的独一无二。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更加包容和开放的集合体。所以,人和物的融合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必然。在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人的需要,又要遵循物质的客观规律。设计是遵循人的尺度,还是站在更中立的立场,二者之间存在更深一层的矛盾,其中包含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

“融合”是指两种力量的联合,一种是外部力量,人们把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新需求当作外部力量来推动设计的发展;另一种是设计自身的内部需求力量,以顺应社会变革与需求为其内部规律性的一部分,而艺术在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具有一种主动性,即内在的动力学因素。设计的实质是具有开放性的,并不排斥科技等诸多要素的介入。

设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设计必须站在人和物的中立角度来看待具体问题。融合是事物产生新质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理应具有内外两种因素合力,且不应丧失自我。人类的尺度与物质本质的结合亦是如此,既不能让科技取代传统文化价值,又不能让科技丧失自身特点,而是应当使其渗入设计的本质之中。总之,人的尺度与物质客观规律的相互协调是21世纪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27/18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