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民俗非遗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对国家、社会和出版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与重复出版等方面,亟需相关人员提出解决对策。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图书的受众范围愈来愈小,各大出版社必须采取抢占优势资源的策略,继续开发和探索新的出版方式。现从传承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意义,重点探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思路。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必然趋势,电视、出版物等形式都已经成为向全球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方面,只有制作出质量上乘的精品,以多种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体现其中的独特品位和智慧,才能扩大出版物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出版社要认清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现状,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更好地出版传统文化图书打好基础。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大大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在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上,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仍然是版权出口的主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进行传承,影响文化发展的不仅是衣着、礼仪、饮食等表层文化,还有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文化,因此,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一定要注意传播深层次的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弊端,无法满足人们对阅读的需求,纸质图书在市场上的销量并不乐观,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型出版社倒闭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许多编辑人员开始逐渐失去创作的主动性,编辑图书期间也不再密切关注市场。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对中国文化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工作进行调整,进而为图书创作人员提供灵感。这样不但有助于传统文化图书在国内提升知名度,还能够使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远销国外,进而为整个国内图书市场增添活力。如今,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有关机构联手外文书局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图书全球行销平台,该平台可以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力求将最好的中华文化图书资料奉献给人们。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应发挥上下贯通的功能
我国传统文化图书的受众是现代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对于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一些传统文化并不好理解,因此可以在图书中插入讲解视频,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一般来说,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文化接受、传承和积累的过程。传统社会中的礼仪较为丰富,这些礼仪可以反映古人的伦理道德、社会制度、长幼秩序和尊卑等。总结这些礼仪,概括其用途,可以让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按照规范行事。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意义,传统文化赋予士人的理想和责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以匡扶天下为己任。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面临的问题
选题同质化问题严重,图书出版重复现象普遍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门槛较低,图书出版的相关费用不高,内容同质化的图书大量流入市场。一些出版社对市场缺乏调查,编辑人员创新能力不足,一味地聚焦热门话题,对传统文化中的“热点”进行模仿,导致出版的图书不论是书名、内容还是版式都非常相似。在图书市场中,解读儒家经典、改编四大名著的图书随处可见。以《找回丢失的世界:与孔子对话录》为例,市面上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图书多如牛毛,各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虽然出版风格和对正文的解读方式明显不同,但内容并没有太大区别,图书仍然停留在对文中词句的简单解释上。
内容导向把关不严,质量问题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复杂。面对复杂的传统文化,图书编辑需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内容,要继续发扬,做到“推陈出新,改旧立新”;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庸俗的内容,就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改造或淘汰。此外,一些图书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不仅包括图书纸张的质量不佳,还包括语句不通顺、引用内容来源非官方以及一些书写错误,这些质量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图书带给人们的体验。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路径
严把内容关,创新图书出版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人们生活中珍贵的精神食粮。要想为人们提供优秀的图书,就需要严把图书质量关,对传统出版模式进行创新。对于历史类或文学类图书,一定要选择出版经验丰富的出版社,只有这样才能检查书稿中是否存在瑕疵,如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达是否正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深刻理解《诗经》中的儒家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想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图书策划编辑应以通俗易懂为传统文化图书策划的基本原则,可以用插图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将古诗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民谣。通过这些创新的编写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解构与整合,不但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图书的实用价值,还能在较大范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编辑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效果,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比如要想让《论语》“走出去”,出版社和营销者就要分析其所传达的价值和内涵,用经典案例向读者传达其内涵,从而教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待人接物、尊重他人,并告诉读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这些责任。以《找回丢失的世界:与孔子对话录》为例,表面上看,《找回丢失的世界:与孔子对话录》只是在讲述一些为人处事的原则,但是其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实性,有着极高的保存与传播价值。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在策划此书前,编辑需要对图书出口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用通俗易通的语言进行表达,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加强创新,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和服务意识
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过去,人们只能通过图书获取知识和了解社会,因此在过去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与销售期间,可能存在销售范围有限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版社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和强大的活力,图书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是出版社的业务内容,出版社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端正自身的服务意识,才可以提高整个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行业的价值,真正做到“走出去”。总而言之,服务意识和工作方式决定着整个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方向,编辑必须主动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和服务理念,进而提高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有效性。唯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改变图书核心内涵,注重深度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影或图书,为了让国外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编辑传统文化图书期间,编辑需要对相关的文化进行比较深刻的介绍。如我国养生文化的研究及起源、我国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我国书法的流派和演变等,这类图书需要对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在介绍清明节时,可以详细讲述清明节时的一些习俗,如禁火、插柳等。如果要讲述古代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可以将书名定为《风土人情》,在讲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播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民众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还能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使其爱上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重要途径。
借助互联网技术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出版形式方面,通过光盘刻录、语音识别和趣味图片辅助的方式,大大丰富了传统图书的出版方式,这些新型出版形式也是提高传统图书销量的好方法。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类图书中,可以添加3D建筑模型,读者在翻阅图书时可以按照折痕,把图片中的建筑折出来。虽然这种形式的图书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都非常高,但是传播效果也十分明显。另外,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还可以利用一些翻译平台,外国读者在阅读时只需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取完整的注释,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选择自己需要的电子书,省去了物流配送的时间。
加强与读者沟通,深入开展营销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出版社与读者间的交流越来越重要,有效的交流能够增强传统文化图书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让出版社的营销工作更有针对性。由于图书出版与营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的,出版社与读者之间交流与互动十分有限,因此,编辑如果想了解市场需求,往往需要与营销部门合作。通过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出版社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读者需求,唯有重视读者需求,并创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方式,才能使出版的图书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综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变革,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和图书营销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浪潮,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同时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将图书出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在当前传统文化图书策划和营销的过程中,出版社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通俗、彻底地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依托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国际化的市场平台,以传统文化图书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629/1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