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民俗非遗

数字化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力

2023年07月25日 0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抢救性保护转化为以保护传承为主,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从而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人民的精神、物质追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现简要论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基于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价值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对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助推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从客观层面而言,正是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和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在一系列艰难困苦的考验中依然能够得以延续且焕发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同时也给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基于该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传承、发扬灿烂的中华文明。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增进我国人民民族认同感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增进民族认同感有助于保障社会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福字和春联,这一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增强民族自信与团结的重要推动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铸就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显著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应注重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包括传统技艺、礼仪、医药、曲艺等,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利用独特的传统技艺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利用传统医药,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利用村规民约,有助于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情况分析

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多项举措,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手段,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开展专项调查,推出多个专项保护技术。通过分析现阶段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知,这些项目不仅有着非常广阔的覆盖范围,也具有非常高的含金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业中的融合与发展。但就现状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国家应重视这些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第一,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方式亟待创新与优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组织方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而且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也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与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情况开展深入调查及分析,从而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第二,目前许多地区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仅浮于表面,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因此,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式,加强与传承人的沟通和探讨,透过其发展轨迹充分掌握并落实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措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第三,中国拥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知晓其发展需求与发展特点,明确今后的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以确保及提升其传播效果。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文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慢慢被淡忘,人们对其的青睐度大大降低,导致现阶段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缺少传承人,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窄。近年来,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并开展了各项活动,希望缩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对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其中蕴含的精髓予以重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以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应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注的重点放在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上,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实施。如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传承人的日常生活,除了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其社会地位。所以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相关部门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内涵,还要对民间艺人的物质生活予以足够的关注,以使其工作效果更为理想。例如,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故事时,相关部门可借助现代化技术展示民间艺人的日常生活和其所掌握特色的技艺。这种做法既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也可以增强大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髓与大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提升其保护和传承效果。

第二,鉴于我国短视频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因而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各地可以拍摄相关的主题影片或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或者开设专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访谈节目,借助名人效应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保护传承管理模式

要想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效果,相应的管理策略必不可少。我国应加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视,利用多种硬性保护措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而相关部门需制定长效化发展机制,并与法律、政策相配合,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具体来说,第一,要融合抢救与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学界应进一步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相关部门应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秉承适度开发原则,防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应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借助新媒体技术广泛宣传,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活动中。第二,各地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落实各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政策。充分把握新时代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机遇,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各地应积极沟通以及交流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总结的经验,确保各地均能够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果。此外,各地应不断完善现阶段各项工作的管理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

发挥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

利用新媒体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立足于数字采集和数字处理技术,通过非实物形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助互联网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读、存储与传播,并开发新的利用方式的一种系统化过程。针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涵盖多个方面的新技术,包括数字化展示、存储与设计等。而系统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时,一定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有针对地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具体操作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数字化图片、音像等,永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或发挥数据库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管理。如此既能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也有助于长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以坚实的技术屏障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以数字化手段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更加直观、形象地向人们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总之,我们应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完整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能将其传承下去。

发挥高等院校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直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通常而言,地方高校师生以本省人员居多,比较熟悉当地的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所以他们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以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2023年广西彩调传承人培训班为例,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组织实施,对广西本区域内的30名彩调传承人进行为期30天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彩调音乐创作、彩调身段、彩调唱腔、彩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帮助传承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戏曲文化、彩调历史与发展、彩调表演形式创新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彩调传承人的创新能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高校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技巧传承下来。2016年至2023年,广西民族大学共举办了21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彩调、刺绣、织锦、壮剧、染织、编织、民族服饰制作、陶瓷烧制及木构营造9个方面,参训者共有764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对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也十分庞杂,除了需要长期坚持外,对资金保障的要求也比较高,若只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势必无法满足其工作需要,所以需把社会各界的力量聚集起来,一起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资金是启动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资金到位,才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其次,应加强资金监管。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经费进行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同时,防止由于资金拨付延迟或是不到位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还需简化资金申请程序,让资金能够尽快到账。最后,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筹资,利用社会捐资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程都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传承人的工作得到有力的支持,才能顺利完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训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因此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首先,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一步优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政策,强化相关部门在扶持传承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定激励机制,每年评估一次,对做出较大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补贴,积极调动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除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更多的申报机会外,由于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有自身特色,如果评审申报都是相同的标准,必然会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损,因此可适当降低认定标准,在考评方面采取弹性模式。不仅如此,还需要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做到高效认定,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重视此项工作,并积极参与其中。最后,要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僵局,保证传承渠道的畅通。针对部分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加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通过设立工作室或是基地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一个好的传承环境,减少传承人的顾虑,使其全身心参与到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同时鼓励更多的青少年主动走进培育场地,切实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探索各种传艺方式,强化传承的仪式感,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其中,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中择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地方高校是主要力量。地方政府应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加强宣传,帮助更多青年人了解非遗文化外,还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应在传承方式上进行创新,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传承,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更多人知晓以及喜爱。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725/17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