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人文地理

激发地域文化活力——新时代下海南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

2023年09月25日 00:00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最大的文化亮点,是一个地区人文精神、地方民俗的集中体现,是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志。博物馆吸引人们关注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自身,将本地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中具有强烈文化意义和个性的特征深度挖掘、展示出来。现将以历史为背景探寻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坐拥北纬18度的黄金旅游带,有着绝佳的生态气候。人们在享受海南良好的自然风景时,也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虽然现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旅游方式备受推崇,但是许多人仍然带着疑问和遗憾离开。几千年来,海南岛与中原地区遥相阻隔,并且受潮湿环境、海水侵蚀、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海南岛的文献记载寥寥无几,这里曾一度被称为“文化荒漠”。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岭南设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二郡设置在海南岛,才开启了海南正规化建设的序幕,之后建制经过诸多波折,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稳定下来。海南到底有无历史与文化,历史上它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样的,这些一直是学者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海南”一词最早出现的时候只是一个方位代词,意为大海之南。《后汉书》中描述当时岛上的珠崖、儋耳地区的原住民与西南、东南海域的海岛上其他原住民一样,都是“四海之外”人,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史记》中记载“苍梧以南至儋耳”的所有远方原住民在文化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国的叛乱后,两郡在海南岛上设立,官方统计在汉初有16县23000户汉人移民海南岛。此后,海南岛的历史也有了更多记载。

深挖原住民文化:灯下故人——从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说起

民国时期的海南岛在外国人眼中呈现异样光彩,一群西方人开始探寻海南岛,深入海南中部腹地,探索原始森林和深山密林中的黎族。尤其是在上海同济大学任职的德国籍教授汉斯·史图博,他两次深入海南中部黎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拍摄了大量海南早期黎族人民的珍贵影片资料并搜集了大量文物。在机缘巧合之下,海南省博物馆将尘封历史再现,并把相关文物办成展览向公众开放,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

时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的陈江是海南临高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他在上学时便一直关注家乡文化的研究,毕业分配至南京博物院工作,不久后无意间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见到了海南黎族文物,后来在南京博物院查阅资料时又看到了史图博所著《海南岛民族志》书中的照片。他在惊喜之余便顺着原始档案查寻,得知原来这两院所藏皆是史图博教授到海南做民族学调查时所留下的。

1931年,史图博首次到海南做民族学调查,从海口出发,经南丰(原属临高)到白沙峒、元门峒,穿过五指山到崖州(今三亚、乐东一带)。1932年,他经南丰先到儋县(今儋州市),再进入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五指山和琼中县。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照片并征集了一批民族文物,包括黎族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等,对其加以研究并写下了《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译作《海南岛民族志》,这是研究海南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当时征集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先后为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收藏。

2011年,陈江先生作为文博行业专家从南京博物院来到海南省博物馆任职,肩负着打造海南文博行业人才队伍的重任。工作十载,他一直十分看重对史图博关于海南黎族文化以及其所收集文物的研究;先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建立美兰分馆“衣被海南”微型陈列,向往来机场的国内外旅客展现和宣传海南民族文化;后来又一手打造了“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

2017年6月,海南省博物馆策划组织了“重走史图博之路”大型民族学田野调查活动,由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以及央视《探索·发现》《国宝档案》栏目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考察组,随史图博的调查脚步深入琼中腹地,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之脉,在学界引起了一定轰动。后来,国内外一些团队都借鉴这条史图博之路进行海南文化、研学之旅。

图1 “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

(图片来源:海南省博物馆)

调查活动后,海南省博物馆开始着手筹办相关展览。2018年底与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如图1)。随后,展览以不同名称分别于2019年3月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2019年5月在上海同济大学、2022年9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23年3月在平湖市博物馆展出,受到当地民众的极大欢迎。展览还曾随海南省博物馆在德国做系列推介活动之机,到史图博的故乡德国展出,介绍他与海南岛的故事,架起中德两国人民的感情桥梁。

近一个世纪前,史图博为后人留下了黎族的第一手资料,一个世纪后,海南省博物馆立足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发挥馆际交流优势,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再现史图博先生在海南的民族学调查成果,向公众娓娓道来海南岛的民族故事。在文化的追与寻中,既找到了尘封在各馆的海南民族文化标志性文物,也找回了属于海南岛的民族记忆。

用好文学著作:新南溟奇甸赋——文学名家笔下的海南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在海南设海南卫,其在《劳海南卫指挥敕》中写道:“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闻此,明代海南籍理学名臣丘浚用《南溟奇甸赋》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类乎岛彝而不彝,有如仙境而非仙。以衣冠礼乐之俗,居阆风、元圃之土需。”丘浚用洋洋洒洒的三千余字介绍了养育自己的家乡的山川名山和风土人情。

2021年,“《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活动”在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启动。活动力邀当代著名作家、知名诗人、翻译家、知名青年作家等,深入海南15市县体验海南文化,以当代文学之力把海南的历史文化之源、之根传播得更远,这是博物馆界在文化发掘和宣传方面史无前例的创新之举。

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名家文旅采风和考古纪实、双语丛书集结出版和名家手稿入藏海南省博物馆。活动聘请周大新、刘醒龙、徐则臣、刘大先、叶兆言、树才、胡朱峰、文珍、郑朋等知名作家,探海南文化之根、访海南文化之源。第一阶段的名家文旅采风分为三季,每季以不同主题的采风路径展开,海南省博物馆全程参与设计路线,并聘请专家随行讲解。第一季的主题便是“灯下遇故人——且将海南认故乡”深入海南黎苗族地区,一是响应当时正在北京展出的史图博相关展览,二是扩大海南民族文化的宣传力。第二季主题为“岛彝不彝——海南访古”,探访古老村落。第三季“南海轻唤——南海水下探秘”,实地走入海口、三沙等地,围绕南海水下为海南留下了一份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家日记。

2021年,作家刘醒龙在南海写下的《寻得青花通古今》等文章在中国文坛重要杂志《人民文学》刊登,2022年名家们的《海南日记》丛书集结出版,2023年5月胡竹峰所写的散文集《南游记》公开发行,再现了海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宣传推介海南自由贸易港故事的靓丽名片。另外,打造多维全媒体矩阵。海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开设“海南日记”专题栏目,实时更新双语活动动态,《海南日记》系列由新海南客户端、海南网、南国都市报首发连载,由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同期翻译。微纪录片于抖音、微博、微视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等平台发布,通过“思想+艺术+科技”,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爰有奇甸,在南溟中。邈舆图之垂尽,绵地脉以潜通。山别起而为昆仑,水毕归以为溟渤。”来自异乡的文学名家们在海南的追与寻,既找到了深埋在海南大地上的根与魂,也传递了海南岛上的景与美。

用活名人效应:且将海南认故乡——跟随苏东坡走海南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最后一站来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州市,三年后赦免北归,离开海南后发出“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之叹。从古代森林茂密、荆棘丛生、民风彪悍的蛮荒之地,到如今的全岛自由贸易港,由此可见海南人民的努力与拼搏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曾经的海南岛环境非常恶劣,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时途经广州作诗“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苏东坡还在《书海南风土》中写道“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来到海南后回归自在。他在海南没有住所,便在桄榔林里建“桄榔庵”。由于当时的海南岛民风未化,苏东坡便开坛讲学,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和第一位进士;在上元节,若有人相约,他便一直玩到三更天才回。吟诗会友、教书育人、躬耕游乐,在海南大地上留下了无数佳话,至今仍有载酒堂、东坡书院等著名的人文旅游胜迹,这些都是研究苏东坡文化的重要考古实证。苏东坡在海南三年期间,著书立说,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撰写佳作百余篇,成为当时中原地区了解海南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对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年,在海南省举办了“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以“弘扬东坡文化,助力海南自贸港文化旅游建设”为主题,通过丰富多样的东坡文化活动形式为海南旅游注入强劲的文化内涵。海南省博物馆以此为契机,在桄榔庵遗址开启了一场“东坡文化古迹研学游暨桄榔庵考古”直播活动。在活动中,由考古专家带领小小考古爱好者在线体验文物拓印、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流程,“铲”释海南历史文化,身临其境地感受田野考古工作的细致与艰辛。

苏轼最后诗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提到的三次人生逆境经历,塑造了一个更立体的苏东坡;来自异乡的伟大诗人,把海南拟作故乡。目前,海南省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苏东坡主题文物展,预计2023年年底与观众见面。

用足自然物产:“香中魁首 木中皇后”——海南沉香花梨

早期关于海南的文献资料中,虽然总称这里的人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但是对海南岛上的物产大都赞不绝口。海南是热带雨林的原生地,物产丰富、野生动植物遍布全岛,堪称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从海南地区的部分古地名就能看出来,如珠崖郡、玳瑁县、紫贝县。尤以香料沉香和优质木材黄花梨最为著名。

南朝《述异记》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宋代《香谱·香事三》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海南沉香自古就是朝廷的贡品,乃万香之首,宋代广泛流传于文人墨客间,成为商品后的海南沉香更是“一片万钱”。“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就曾在弟弟生日时送给他一块顶级沉香山子并附赠香学佳作《沉香山子赋》。宋代文人将沉香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仅隔火熏香,还将沉香作为文房用具。

海南中部的森林中生长着大量高大而昂贵的硬木,这些木材是古代皇帝、贵族制作家具的顶级木材之一,这种木材名为海南黄花梨,又称海南黄檀木。因为这种木材木质坚实、纹理瑰丽,所以其始终是我国的名贵木材。经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一书考证,认为中国上乘的明式家具都是使用海南黄花梨制成的。直到清代中后期,随着黄花梨的日渐稀缺及其他木料的兴起,黄花梨木料才逐渐退出贵族市场。海南地区民间也将其用于制作家具、工具、修建住房。海南黄花梨凭借独特的魅力从深山走进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中国传统家具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故宫博物院中还藏有大量海南黄花梨家具。

鉴于此,海南省博物馆不仅在馆内设两大特展“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木中皇后——海南梨陈列”,举办相关社会教育活动,在海南地区重要展会期间还用海南沉香、花梨家具打造的中式书房做文化推广活动,利用两大特色自然物产进行巡回展,向观众展示海南特色文化。例如2019年“观香——海南沉香文化展”到南京博物院展出、“教我如何不爱她——海南黄花梨艺术大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2023年4月13日,海南博物馆更借由故宫博物院藏的花梨、沉香经典佳作展品,共办“山水有清音——黄花梨沉香书房展”,让观众从海南本土的黄花梨木中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技艺创造力,这是深耕、发掘和传播海南特色文化的又一重要举措。

纵观琼岛,本土文化厚重,移民文化豁达;水上生活奇特,陆地生活平实。汉黎苗回的民族大融合成就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从琼北到琼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名副其实的“南溟奇甸”。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25/1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