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民俗非遗
民族传统手工艺兼具实用与美观,体现出了地域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位于香格里 拉的藏族乡村尼西乡汤堆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民间的黑陶制陶工艺是极具代表性的 民族民间手工品,在这里已世代相传了三千多年。现以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为田野考察点,调 查尼西黑陶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民族传统手工艺尼西黑陶的传播困境,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 背景下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与民族传统手工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 手,也成为新形势下指导农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有大量传统手工艺品。 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传统手工艺助力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保留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差异性和独特 性;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与 乡村振兴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村落“空心化” 问题。在城镇化背景下,村里许多青壮年选择离开乡村,前 往城市打工,使得村落“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社群组 成、人际关联与旧有的乡村原始社会也有所不同,很多民族 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保护与传承,甚至消失在大众视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民族传统手工艺是 区域民族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地区历史 文化的结晶。尼西黑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寄托,其图腾 与制作工艺体现了三千年来本地藏族文化的历史底蕴以及本 地的生态文化。
本文从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以尼西黑陶为例,探 索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有效路径,将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笔者于2022年7月至12月在尼西乡汤堆村进行 田野调查,围绕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原料、样式、制作方式、 生态环境、平台资源等进行广泛调研,进而拓展民族传统手 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具体路径。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困境
文化传播渠道活力不足
现如今,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尚未得到传承与发 展,存在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创新等问题。在大数据时 代,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在推进数 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多地出现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 况,当地政府及村民尚未意识到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 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数字技术存在认识不足、接受度不 高等问题,导致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进程缓慢。 在外观设计方面,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仍沿袭传统模 式,样式单一固化,例如尼西黑陶通常为酥油茶壶、火盆等 藏式生活用品,缺乏主流产品,无法满足当代人的文化审美 和消费心理需求,尤其是已经成为消费市场主体的年轻人, “很多人都觉得黑陶很土,认为是过时的东西”。(XB, 黑陶手艺人)因此,外观设计对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来说至 关重要。
文化“当事人”的发展潜力亟待激发
传承离不开人,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关键是保护传承 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在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 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村民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传承运 营模式陈旧等问题。 村民是本土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他们在生产制造的过 程中具备设计自主权以及工具掌控权。手艺人的劳动是让原 本已经物态化的技术与主体能力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传统手 工艺产品,这也是一个重新被“人化”的过程,其随着主体 的变化而变化。技术工具只有在与人结合时,才能形成个体 创造力,成为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但由于近年来村里很多 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生活,而是选择前往大城市打工,农 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传统手工艺日益衰败。“儿子 在外地上的大学,见了太多,现在也留在外地工作,不回来 了。”(EZ,省级传承人) 另外,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运营模式陈旧。汤堆 村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主张集体经营,1958年建立 农村合作社,制陶户加入合作社进行生产劳动。从2005年 至今,村民们共同建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 司,将尼西黑陶作为产业,进行市场经营,通常由各家庭作 坊制作产品,再由公司统一收购后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市 场推销。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得产销过于集中,订单量受限,收益未能实现最大化,可能会造成产品滞销。 政府的管理助力仍需加强 除了本地村民的投入,政府的支持也是重中之重。目 前,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监管 机制不到位、资金短缺等方面。 一方面,政府监管机制不到位。目前,相关部门对传 统手工艺的监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地方文化部门职能弱 化、法律条例不明确。部分政府官员对村落的保护意识不 强,未建立有效的传统手工艺保护监督管理机制,规划编制 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 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 相关法律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专项资金发放、 村落传统文化调查登记、认定指标体系制定等专项工作,以 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发展,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涉及传统手 工艺的保护方面,而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内容不多。 另一方面,资金短缺。传统村落应当传承与发展本地传 统手工艺来提升村落整体风貌,但乡镇级、县级政府财政力 量薄弱,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尽管传统 手工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了一定的专项保 护资金,但文化保护经费仍然不足,加之部分工艺的修复工 作对材料有严格要求,维修费用高,政府也没有给予传统手 艺人一定的经济补贴,降低了手艺人的工作积极性,部分传 统手工艺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播发展路径研究
拓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 大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传统手 工艺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 共同富裕。因此,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发展,为传统 手工艺寻找新的出路,延展其功能性和实用性,拓展传统手 工艺传播空间,具体可以通过打造品牌IP及发展文创产业的 方式来实现。 品牌IP的意义在于“区分”和“辨别”。面对同质化 日趋严重的市场,品牌IP只有打造差异化形象,丰富个性化 内涵,才能获得大众的喜爱。随着消费主力的迭代更新,原 创、稀缺、个性已成为流量入口。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尼西 黑陶开发有限公司急需将独有的藏族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持续 动能,用其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打造品牌IP,遵循传统风格 的同时配合当代主流文化进行适当的改变,深度挖掘本土文 化资源优势,使尼西黑陶走进大众视野。 现如今,文创产品备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其具备 “文化”和“创意”两大要素。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手工艺的文创 产品设计体现了坚持传统文化内涵不变的原则,其通过凝练传统文化精华,赋予文创品牌传统文化内涵的方式,增强消 费者的情感和价值观认同。因此,通过举办多种民族传统文 化集市活动,让消费者深切感受当地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独特 的民族文化底蕴,促使消费群体与传统手工艺之间产生情感 链接,从而推动消费者参与生产设计环节,创作出专属于他 们的文创产品。 “每年村里有很多年轻人来我们工作室体验黑陶的制作 过程,甚至还有外国人,我们都是先教他们基础操作,再让 他们自由发挥,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喜的作品,感 谢他们为尼西黑陶作出贡献,同时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有所 收获。”(DZ,黑陶手艺人) 另外,将传统手工艺作为本体,融合民族文化性、现代 性、实用性、便捷性对其进行精巧设计,从而设计出既包含 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文创产品。例如以尼西黑 陶为原型,设计具有藏族特性的手工编织钥匙扣、书签、手 机壳、小包、玩偶等日常用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吸引外 来旅客,进而拓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播空间。
激发当地村民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当地村民是主力军。传统手工 艺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激发当地村民的保护与传承 意识。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前人对本地生态环境的智慧结晶, 凝聚着传统村落的民族精神。因此,要从保护当地人文环境 出发,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本地文化生态与人文环境,杜 绝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激发当地村民对传统手工艺 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汤堆村村民始终坚持本地文化生态,遵从自然生态发展 规律,制作黑陶的原料土以及水流并未遭到污染或破坏。尼 西黑陶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品,也是当地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日常用品,并且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做黑陶。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从根本上让本地村民形成文化保护意 识,每一件传统手工艺品都展现出了本地生态文化特色。只 有每个村民都自觉保护当地人文环境,才能不断传承与弘扬 民族传统手工艺。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对村落的乡村手艺 人、传承人进行扶持,打造乡村人才队伍,突破人才瓶颈。 首先,将村民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由于村落的传统手艺人都 是基于村落传统文化来设计文创产品的,创新意识不足。因 此需要引进外来专业人才,配合本地村民创作出更好的产 品,以此实现“在传统中创新”的目的。笔者在汤堆村调研 时发现“90后”手艺人XB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他对传 统手工艺设计有很多新的想法,并且能够将本专业所学的内 容与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将藏族传统文化与都市生 活创新相结合,制作了插花瓶、咖啡杯等现代化生活用品, 深受游客的喜爱。 由此可见,本地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加 强人才培养能使本地村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 更多符合现代主流文化设计的产品。笔者认为,可以在此 基础上,吸引乡村精英返乡投资,鼓励其留乡创业,帮扶 培养乡村手艺人,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特色文 化产业优势。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只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保护与传承民 族传统手工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自上而下地为传统 手工艺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推动民 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法律方面,可以根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科学把握民族村落的发展 趋势,制定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关注村落的 发展动态以及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进展,处理好文化事业 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促进本地旅游业开发, 处理好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另外,还要加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力度,政府、市 场、社会组织、当地村民要协同推进村落文化传承与发 展。此外,进一步细化传承人职责,划分其职能范围,有 效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 另一方面,实现商业化发展。在当地村落定期举办民俗 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活动则是维 系民族团结的纽带,要呼吁人们在民俗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 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使传统手工艺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 优势,并在节日活动中推出本地特色传统手工艺产品,激发 大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推动本地乡村振兴,“活化”传统手工艺。 笔者调研发现,传统手工艺仍然存在村民保护与传 承意识淡薄、传承运营模式陈旧、传统技艺的变现能力欠 佳、监管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短缺、媒体宣传力 度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现实困境。因此,应该着力打造 品牌IP发展文创产业,拓展传播空间,加强人才培养, 激发村民保护与传承意识。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全 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实现民族 传统手工艺“活化”,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529/1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