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银幕内外
戏剧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剧作为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汉剧中的花旦主要由中青年女性饰演,有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形式美,能够让受众切身感受到汉剧花旦角色的独特女性魅力。现进一步对汉剧旦角表演艺术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剧艺术。
汉剧又被称为楚调、汉调,于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后来逐渐演变发展形成多支表演艺术风格不同的流派,广泛流行于湖北、广东、江西、安徽以及陕西等地。汉剧中有多样化的角色形象,主要分为十行,分别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其中,旦角多饰演中年妇女、大家闺秀、贞女烈女等,比如经典汉剧作品《二度梅》中的陈杏元、《西厢记》中的红娘、《大保国》中的李艳妃、《平贵回窑》中的王宝钏等。汉剧旦角表演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前期以唱功为主,做功为辅,后来在众多艺术创作者的传承、发展、创新中逐渐蜕变,受到了越来越多戏曲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和追捧。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形式美分析
汉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美
在汉剧舞台表演实践中,为了充分展现出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魅力,相关工作人员会使用独特的舞台配乐进行烘托,再加上舞台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设计,这样一来就能完美展现出汉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美,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任何戏曲表演形式都需要配乐。配乐与表演的融合能够使演员的情感流露更加真切,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对角色产生认同,进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戏曲人物角色的形象特点与故事情节。在汉剧舞台表演艺术中,广泛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提胡、琵琶、大苏锣等。随着汉剧曲目的不断增加,其配乐艺术形式表现也更加多样化。在不同节奏、不同类型乐器的搭配演奏下,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中旦角人物形象的不同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戏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广东汉剧舞台与我国传统戏曲舞台的布局结构十分相似。汉剧舞台布局整体来看并不复杂,着重凸显出舞台布局的对称性,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在表演开始前,舞台布置人员会在舞台正中间放置好桌椅,这样能够为现场观众提供极佳的视觉体验,让旦角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从而让观众对人物角色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使他们能够充分领略我国传统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形式美。
汉剧旦角服饰和妆容的形式美
在汉剧舞台表演中,旦角的服饰和妆容具有独特、鲜明的形式美,其色彩搭配会给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首先,服饰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刻画生动饱满的人物角色。在汉剧表演实践中,扮演花旦角色的演员通常会穿精致华丽的衣服,给人生动俏皮的感觉。比如,传统汉剧作品中的大家闺秀、贵妇以及丫鬟等都会穿工整精致的衣服,提升了花旦形象的艺术美感,能够使受众切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汉剧表演舞台上的旦角除了会穿着传统戏曲服装之外,并不会佩戴其他烦琐的装饰物,这样能够杜绝舞台表演中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其次,在汉剧旦角妆容的形式美方面,为了配合整体装扮风格,花旦角色的妆容以浓妆为主。为了更好地烘托出旦角的人物形象特点,化妆人员会根据戏曲作品的要求为旦角设计不同的眉形。比如,《花灯案》中花旦陈彩凤的妆容,由于该人物角色是未出阁的年轻女子,为了充分展现出闺阁少女的天真活泼,化妆人员刻意将其眉毛画得细和弯,这也符合大众印象中古代未出阁少女的生动的特点。又如《蝴蝶梦》中的花旦,为了体现出少妇的稳重端庄,化妆人员会将她的眉毛画得较为平整。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的主要步法运用
在汉剧表演艺术中,旦角扮演者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角色的不同情感合理运用不同的舞台表演步法,独特的步法能够充分展现出旦角内心的丰富情感,从而感染现场观众。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喜”的步法运用
在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喜”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人物情绪。比如,在汉剧《花灯案》中,当陈彩芬知道是自己爱慕之人王大儒在给自己隔帏施教时,不禁窃喜。为了表现出人物此刻内心的喜悦之情,扮演者所采用的舞台表演步法是圆场步和双脚移动步。在圆场步表演过程中,扮演者先将右脚尖向外撇出一些,接着勾脚面向前方迈出,并确保脚跟先着地。之后,她轻轻踮起自己的左脚跟,轻快灵动地向前迈出步子,这样的移动步法姿态能够充分展现出人物内心此时的欣喜激动之情。观众通过观看其表演步法,能够瞬间了解此时人物角色内心的欢快情绪。而双脚移动步法的运用则能够展现出人物内心仿佛在云中飘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情意交融的舞台表演艺术情境,极大程度地提升汉剧表演艺术的魅力。
汉剧《蝴蝶梦》中同样有关于“喜”的步法运用。花旦少妇李仙花,在夫君死去之后,为了等到坟墓泥土变干(泥土干之时即可改嫁),她每天执扇去吃力扇坟。直到有一天,李仙花遇到了庄子,庄子通过施法引来众多蝴蝶,在蝴蝶的扇动下,坟墓的泥土瞬间变干,她的内心感到无比惊喜。此时,扮演者使用的舞台表演步法是:迈开步子时先将双脚踮起,以脚掌作为支撑点站稳,然后利用膝盖的力量快速地轻轻抬腿,并利用脚掌进行小的抖动,向旁边移动;在移动到目标位置时拧身掖腿做小跳步。这种步法的特征是动静结合、灵动而不失沉稳、快捷而不躁,李仙花的扮演者所采用的这种步法有效地将艺术性与技巧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将戏剧中花旦聪明伶俐、敏捷灵动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怒”的步法运用
在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怒”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比如,在汉剧《蝴蝶梦》中,花旦田氏为了救下王孙,没有思虑过多就用斧头将先夫庄子的棺材劈开,准备取出其脑髓救人。后来田氏得知这竟然是先夫为了试探自己的忠贞故意布局想要看自己的行为,故她感到无比愤怒。在表演这一情境下人物角色的愤怒情绪时,扮演者运用的是圆场步以及碎步。表演者在舞台上以“S”形步法绕台,穿插碎步进行点缀,步法的运用流畅自然。扮演者在移动步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上身平稳,这样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愤怒情绪。
在汉剧《打神告庙》中,日日思念夫君的桂英最终等来的却是高中状元的夫君的一纸休书,并且还遭到了夫君王魁的羞辱。因此,桂英感到悲愤欲绝,此时她那种怒不可遏的情绪主要是通过青衣步、圆场碎步舞水袖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表演者先是站右踏步式,接着将水袖挂在自己的手臂上,右手肘弯曲置于右腹前,左手肘则是弯曲置于胸前。表演者向前移动时,先是抬起右脚,以勾脚面的方式迈开步子,当右脚掌即将接触地面之时,将脚尖部分向右外侧方向微撇成八字形,接着端步向前行进,移动到舞台中间时则开始进行吟唱,释放出自己内心悲伤愤怒的情绪。在汉剧表演艺术中,青衣步法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妇女温良贤淑以及优雅神态的步法。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哀”的步法运用
在汉剧《秦香莲》中,秦香莲有一天到京城郊外的庙宇中拜佛,却遭到了男子韩祺的追杀,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她只能苦苦哀求对方放过自己,此时她采用的步法是青衣步和跪蹉。表演者需要合理规范使用青衣步缓步向前移动至舞台中央,然后进行跪蹉,即两腿屈膝下跪,在跪着向前行进时,需要以膝关节作为核心着力点,勾起腿,将膝盖快速上抬,之后以膝关节带动腿前进。秦香莲运用此步法跪着移动至韩祺面前,向其磕头哀求其放过自己。在该场景下采用青衣步和跪蹉步法,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角色端庄的性格,另一方面则可以表现出她内心的哀愁悲苦。
汉剧《贵妃醉酒》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杨贵妃提前摆好酒宴,想要与皇上把酒言欢,然而皇上却选择夜宿其他妃嫔住处。此时,杨贵妃只能悲苦哀怨地借酒消愁,表演者采用了醉步和八字云步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哀愁之情。表演者在运用醉步步法进行表演时,左脚向右脚的右侧插,上半身保持向右倾斜,右腿屈膝作前冲状。左脚以插步形式站稳,右脚快速向右侧移动一步,让自己的身体重心落在右侧和右腿上。待右腿完全站稳之后,左脚向前踏步迈开,呈八字步状,将身体重心置于中间。接着需要迈出右脚进行反向操作,两腿前后交替地向前行进。除此之外,表演者还将八字云步与醉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醉步踏出去的同时以八字脚站位稳住自己的重心,左脚掌点地,脚后跟踮起,开始向一侧移动。接着,快速抬起右脚掌,右脚跟着地,右脚尖向同侧移动,使左右脚能够同时往前移。移动之后,快速切换成右脚跟和左脚尖同移的形式。在汉剧《贵妃醉酒》舞台表演中将这两种步法融合在一起,能够表现出杨贵妃醉酒之后的哀怨、朦胧的神态。
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疯”的步法运用
在汉剧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对不同舞台步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剧中人物角色的神态,还可以帮助观众更准确地理解角色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以及表面的虚假情感。如在汉剧《失子惊疯》中,胡氏在失去自己心爱的儿子之后整个人进入一种疯癫状态,开始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剧情发展的关键在于胡氏表现出惊恐、疯癫的状态。而在汉剧《宇宙锋》之中,赵艳容不仅怨恨父亲诬陷匡家,还痛恨秦二世的荒淫,为了抗拒强暴,她开始选择装疯卖傻。与《失子惊疯》中胡氏的真疯癫不同,赵艳容是假疯,因此在舞台表现上,她们的步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胡氏的扮演者主要采用圆场步、疯步、云步以及碎步等步法表现人物的疯癫状态,没有突出唱腔的作用,单纯借助步法表现胡氏的真疯癫状态。而赵艳容的扮演者主要采用疯步表现人物的假疯癫状态,同时加入了一些唱白。通过对两部汉剧作品中旦角表演步法的对比,观众可以明确知道真疯与假疯的区别。在生活中,真正疯的人是头脑完全一片混沌空白的,步法混乱;而假疯癫的人本身头脑是清醒的,只不过是运用疯癫步法骗过他人。两种情绪对应着不同的步法运用,完美地将人物的真假疯癫展现在观众面前。
综上所述,汉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传承、研究价值,对各种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汉剧旦角表演艺术中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者需要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情感、情绪,合理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以此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其内心的情感、情绪准确传递给观众,真正感染他们,引发观众共鸣。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1025/16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