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银幕内外

舞蹈《走呦走呦》新编排, 传统民族文化新光彩

2023年09月22日 00:00

舞蹈作品《走呦走呦》以壮族“板鞋舞”为创作素材,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壮族传统文化,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受各界好评。现通过剖析《走呦走呦》的创作理念,多角度深入探讨壮族“板鞋舞”在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创新呈现形式,总结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何选好题材、找准定位、深入生活和深挖价值等经验,以及如何充分运用好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坚定文化自信的创作理念。

壮族“板鞋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美学观念,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舞蹈《走呦走呦》以壮族“板鞋舞”为原型,将板鞋作为纽带,讲述了壮族老阿妈含辛茹苦地养育儿女,潜移默化地教导儿女,并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故事。该作品创作于2018年,曾经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第六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第十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荣获舞蹈创作二等奖、舞蹈表演奖三等奖;获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且在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中获得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本文以舞蹈《走呦走呦》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壮族“板鞋舞”的历史渊源,分析其作为舞台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探讨如何传承与弘扬壮族“板鞋舞”文化,保护和发展新时代民族传统舞蹈艺术,使其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和当代价值。

壮族“板鞋舞”的历史起源、特性及文化特征

壮族“板鞋舞”历史悠久,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缩影。“板鞋舞”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是壮族独有的特殊艺术符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起源

“板鞋舞”始创于明代,广西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奉朝廷旨令率有“狼兵”之称的壮族勇士赴江浙一带抗倭,瓦氏夫人为了使勇士步伐整齐、步调一致,令每3名或6名勇士为一组,同穿一副长木板鞋练习跑步。经过长期训练,瓦氏夫人培养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抗倭战斗中所向披靡,挫败了倭寇的侵略行动,屡建奇功。随后,壮族民间开始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练兵法,于房屋前后、田间等处开展板鞋比赛,自娱自乐,因此流传下来并发展到现在。此后,这种舞蹈逐步演变成“三人板鞋”赛事,并通过艺术加工,演变成了“板鞋舞”。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壮族板鞋舞”被入选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特性

壮族“板鞋舞”既是一种传统民俗竞技活动,能够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又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俗自娱活动。人们跳“板鞋舞”时踏着豪迈的步伐,手持各种道具,如花伞、绸带、扇子等,搭配合适的舞蹈动作,令人赏心悦目。“板鞋舞”是一种将舞蹈和健身相融的舞蹈类型,有相当强的节奏性,舞者手脚协调,展示人体力量之美、舞蹈动作之美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人们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凝聚力,因此其具有很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文化特征

首先,地域性及民族性。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壮族“板鞋舞”与社会背景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板鞋舞”的起源地四面环山,自然环境恶劣,人民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有勤劳、勇敢的信念。另一方面,壮族先民曾长期处于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中,为了在艰难的处境中得以生存,壮族人民勇于拼搏、敢于反抗,在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增加了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板鞋舞”的诞生反映了壮族的历史以及人民生活的风俗,彰显了壮族人民顽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其次,表演性及观赏性。表演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并且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影响因素,表演性与观赏性紧密相连。“板鞋舞”的服饰搭配复杂、优美,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板鞋舞”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突破,比如,某艺术节上表演的叠艺板鞋舞结合了杂技的技巧,地面上有6人穿着板鞋,空中3人也穿着板鞋并踩在6人的肩膀上翩翩起舞。壮族“板鞋舞”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民族舞蹈色彩,是极具观赏性的一种民族舞蹈。

最后,集体性。壮族“板鞋舞”并非单人舞蹈,而是由很多人共同参与的团体民族舞蹈,体现了壮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精神。这种舞蹈要求所有舞者动作整齐,对力度、节奏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否则就会影响观赏性。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要遵守统一原则,使舞蹈动作协调、规范。“板鞋舞”通常需要三人至六人同穿一双板鞋,舞者们需要在同一时间向前迈进,将板鞋的节奏当成舞蹈统一所有舞者的动作,如果有一个人的步调与其他人不一致,就会导致舞蹈步伐紊乱,甚至出现集体摔倒的情况。

舞蹈《走呦走呦》的编创理念与实践探索

壮族“板鞋舞”具有浓郁的壮族民俗特色。舞蹈《走呦走呦》以壮族传统“板鞋舞”为编创元素,创新舞蹈道具的使用方式,根据走板鞋的动律编排舞蹈动作,从“走”的视角讲述了壮族老阿妈向女儿传承板鞋舞技艺,与壮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走的情节,传递了编导独特的审美体验。

选材:尊重原生形态

选材是舞蹈创作的初始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对整个作品的呈现具有关键作用。舞蹈题材的选择,关乎舞蹈艺术形象的挖掘和作品主题思想的确定,是舞蹈编创的第一步。

笔者曾于2015年在南宁东站门口外面看到一张“壮族板鞋舞”雕塑造型。三人同穿一双板鞋在行走,左脚踩地,右脚抬起,双手有韵律地摆动,造型独特,动感十足。这个雕塑使笔者深受启发,特别的画面构图,激发了其创作灵感。随后,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瓦氏夫人的图文资料,并深入研究、挖掘、提炼,创作思路逐步变得清晰,可以将短板鞋变成一双长板鞋,既能横着走也能竖着走,实现前后、左右、高低空间的变化;还可以将板鞋拆散重组,在编创过程中不断地将想象的画面付诸实践。

架构:展现人文情怀

一个民族不能落后,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因此,舞蹈《走呦走呦》明确了“教导儿女、传承文化”的主题,借助板鞋多变、多元和多样的特点,展现壮族儿女传承和弘扬老一辈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团结互助、勇往直前、步调一致、敢于拼搏的精神。

作品使用“A—B—A”的形式架构,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向观众介绍老阿妈与年轻女儿之间的人物关系。“老阿妈”在幻想空间里回忆年轻的时候是一双板鞋陪伴她走过大半人生。“女儿”在真实的空间里,双手将一双板鞋举过头顶,看起来像铺了一条长路。“老阿妈”用手代替脚,领着“女儿”缓缓前进。“老阿妈”不仅教会了女儿跳板鞋舞的技艺,还教会她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引领她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通过“老阿妈”“壮族女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加工处理,以母女传承传统舞蹈的故事为线索,板鞋作为重要道具发挥了穿针引线、环环相扣的作用,使整个作品情节丰满,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呈现:勇于突破、创新

1.动作语汇

为了让传统板鞋舞能够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编导抓住了板鞋舞“右边三步一抬,左边三步一抬”的特征,提炼出舞蹈的律动,通过“走”使作品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生动。导演通过“走”的画面赋予此舞蹈新的形式感:踏着优美的旋律不断走动,饶有风趣。

舞蹈《走呦走呦》的动作编排强调轻快活泼之美,作品运用“颗粒状”动作连缀成舞蹈句子,以点带面、虚实结合,表达“板鞋”就是“路”的艺术意向。老阿妈时而上山,时而下山,时而过桥,抬起双脚时板鞋也跟着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向前迈进。“矮矮的身子要爬过高高的山,短短的双腿要走过长长的路,抬脚就是路,走在路上的永远是壮族。”这双长长的板鞋,时而是路,时而是桥,时而是板凳,时而是天梯,让人联想到老阿妈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的生活方式,深刻表达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

在这个舞蹈作品中,双脚与板鞋融为一体,群舞与领舞的关系也融为一体,分分合合,走走停停,最终形成与其他壮族舞蹈作品不同的质感和风格的舞蹈语汇。

2.音乐编创

一部舞蹈作品的成功必须有与其结构吻合的音乐相互配合。特别是民族舞蹈,不仅要设计好音乐节奏,还要把控其民族性与本土性,最好能够叠加民族乐器、原生态清唱等素材,保证伴奏音乐立体、生动,辅助舞蹈作品完美呈现。

舞蹈《走呦走呦》的音乐创作结构与舞蹈结构相辅相成,同样采用了“A—B—A”形式。舞蹈表演开始时,从远处传来了清脆、缥缈、空灵的壮族原生态清唱歌曲,歌词大意为“女儿呀!走呦走呦,穿着板鞋要走过千山万水,要走过起伏跌宕的人生”。短短几句壮族原生态清唱音乐,多次被叠加在主旋律中,通过不断强化“走”这一核心主题,表达出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节奏以一个八拍为一小节,由若干小节形成段落,先是保持中速,然后音乐速度逐渐加快,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音乐引入起承转合、鲜明的节奏韵律、优美动听的主旋律将情感层层推向高潮。

通过“快—慢—快”的结构编排,使段落之间相互呼应,达到扩大剧情冲突、加强情感发展起伏的表演效果,体现了板鞋舞民族性、本土性的特点,给人们带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震撼,极具艺术感染力。

3.道具运用

舞蹈《走呦走呦》最大的特色是道具——板鞋运用得十分巧妙。一般情况下,舞蹈都是将道具板鞋穿在脚上,这个舞蹈却打破常规,把短板鞋变成一双6米长、可供20多人穿的大型板鞋,并被群舞演员紧紧抓在手上。舞蹈表演的背景设定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领舞走路时抬脚的动作,与群舞上下抽动大板鞋的动作融为一体,板鞋时而变成一条长长的路,时而变成一座桥,时而变成一架秋千,犹如老阿妈走过的曲折的一生,象征着壮族人民生活、文化、技艺、传承的意识延展,赋予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

长长的板鞋是老阿妈走过的路。老阿妈一个人走在板鞋上似乎很艰辛,走累了便坐在板鞋的一端歇着,梳梳头发,照照镜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自己,唯一放不下的是她挚爱一生的板鞋,她将要把心爱的板鞋传授给女儿,而另一端板鞋瞬间翘起来,女儿坐在上面。舞蹈《走呦走呦》通过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巧妙转换时空,情感层层递进。老阿妈把脚上的绣花鞋给女儿穿上,对传承的仪式感作出详细的交代。老阿妈慢慢老去,坐回自己板鞋上的那一端,另一端再次翘起来;她用手指尖指向女儿那边,高兴地看着小孩不停地练习板鞋动作。板鞋缓缓地离去,意味着老阿妈也离开了,她心里既高兴,又有点不舍,但广西壮族板鞋舞后继有人了。

创作启示与思考

舞蹈《走呦走呦》从作品立意到探索创排,从群众自娱到舞台艺术实践,从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到全国舞蹈大赛,一路走来,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运用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

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掘和整理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将其与当代艺术手段和现代审美理念紧密结合。

舞蹈《走呦走呦》的创作基于对“板鞋舞”的挖掘,把壮族传统文化背后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打造成观众能够理解与欣赏的艺术形象。该舞蹈通过对“板鞋舞”动律的研究,艺术化地提炼出壮族传统文化中的非遗技艺元素,以生动的舞台手段呈现出来;其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还在内涵上得以提升,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色彩。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

壮族“板鞋”文化具有淳朴自然、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素材。舞蹈《走呦走呦》的编导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融会贯通,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增强观众的民族认同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优秀艺术作品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既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尊重创作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艺术语言,创作人民喜爱的舞蹈艺术作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性转化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22/1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