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银幕内外

微创作,广传播:融媒体语境下的微纪录片

2023年07月21日 00:00

融媒体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青睐碎片化、视频化的信息,由此,短视频这一新型传播媒介迅速成为媒体融合创新的重要风口。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新形式,兼具传统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双重属性,同时因短小精悍的“体型”、精致生动的视听语言、多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广大创作者的一致推崇。融媒体语境下,如何探明微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信息爆炸时代实现“突围”,是当前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所需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现通过对融媒体语境内涵、微纪录片含义及其类型的分析,结合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探讨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路径,以供参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碎片化信息传播大行其道,各类短视频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迅速,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大关,用户使用率达到94.8%。自2018年以来,短视频用户规模由6.48亿增长至10.12亿,短视频已然成为一种全民化应用。作为短视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微纪录片属于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子类视频模式,同时具备内容质量高、传播效率高的优势,所以又被称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但微纪录片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发展。对此,本文将对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进行研究分析。

融媒体语境相关概述

美国理论家马克·波斯特在其著作《第二媒介时代》中将大众传媒时代称作“第一媒介时代”,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称作“第二媒介时代”。基于这一分类,有研究人员将融媒体时代称作“第三媒介时代”。从不同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角度来说,“第一媒介时代”表现出单向的、线性的、不可选择的传播特征;“第二媒介时代”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表现出双向、开放的传播特征,但依旧秉承直截了当的线性传播模式;“第三媒介时代”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凭借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承载信息的媒介形式不断趋于多元化,且伴随传播形态的转变,传播主体也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融媒体背景下,社会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所以,这一媒体时代表现出开放、非线性、碎片化的传播特征。

微纪录片的相关概述

微纪录片的基本含义

微纪录片使一个新生的影视类型,截至目前,学界对微纪录片的含义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为适应新媒体环境而衍生形成的,所以其含义可在与传统纪录片的比对中获得相应的参考。传统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特征为真实性,也就是在创作选材方面,侧重根植于现实生活土壤,以真人真事为拍摄对象。基于此,传统纪录片主要指的是一种依托真实艺术表现手法,调动观众内心感受,启示观众思考的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在提倡真实的创作方面,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具有共通性,因此,真实性也是微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在含义上存在一定差异,即传统纪录片有宏大的史诗性题材、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固定的制作模式,主要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而微纪录片则短小精悍,时长一般在10~25分钟,题材新颖多样,内容自主性突出,传播渠道主要为新媒体平台,注重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微纪录片的主要类型

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形成的产物,对其的分类在借鉴传统纪录片分类方法的同时,还应立足于微纪录片自有的特性,因此可以将其分成时事报道类微纪录片、人物传记类微纪录片、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等类型。

时事报道类微纪录片的特性近似于新闻片,侧重展现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但范围不局限于特定时间段的单一新闻事件,其整体结构、内容更加完整。代表作品如《一起上冰雪》,该纪录片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呈现了北京冬奥会前后国人迎接“冬奥”的精神风采。

人物传记类微纪录片紧紧围绕特定人物,强调依托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像资料或人物生平,展现相关人物故事。代表作品如《匠之心》,该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12个匠人故事及其匠心风采,涉及非遗技艺、影视艺术、职业创客、匠艺品牌团队等不同领域,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带领观众踏上了一场颇具东方韵味的匠心之旅。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侧重通过对文物古迹、影像资料、数据信息等内容的拍摄呈现,达到真实再现历史文化的目的。该类微纪录片通常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比如《国家相册》《故宫100》等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以中国历史大事件为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生动展现,可以很好地帮助观众感受中华文化。

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

创作者水平有待提升

融媒体语境下,UGC创作模式是微纪录片在传播主体方面发生的一大转变,用户制作的微纪录片作品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份额,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专业的拍摄技术、设备,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部分创作者创作的作品整体质量不高,一些微纪录片作品采用平铺直叙的拍摄手法呈现生活点滴,如同“流水账”一般,缺乏实质内涵,很难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微纪录片,因此创作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创作主题趋于雷同

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明显更为丰富。但与此同时,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也呈现出泛娱乐化、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如2012年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收获巨大成功后,美食类微纪录片随之呈井喷之势,一时间市面上涌现出大量与美食相关的微纪录片作品。虽然该种趋同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推动微纪录片发展,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度,则可能会导致微纪录片陷入“泛滥成灾”的困境,最终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传播方式较为保守

新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百花齐放,成为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如何利用好这些媒体平台对微纪录片进行传播,关乎微纪录片的整体传播效果。比如,如今影视剧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增量传播的模式已愈发成熟,如在电视媒体播出影视剧的同时,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并对精彩剧情开展二次创作,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以此通过电视、短视频平台完成对影视剧的共同传播,使影视剧传播效果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微纪录片传播方式的选择上,仅有少部分成熟的商业系列作品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宣发,大多数微纪录片的宣发方式仍相对保守,没有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路径

深入现实生活采集创作素材

当前,不论是微纪录片的创作模式还是传播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去专业人员,越来越多短视频创作者也参与到微纪录片创作的行列中。因为无须投入过高成本,微纪录片数量不断增多,选题也趋于多样化。由于如今人们更偏好浏览与自身密切关联的信息,因此与人们现实生活相关的微纪录片通常更易于赢得受众的关注。对此,在微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充分把握受众需求,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捕捉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采集能够反映生活现实的创作素材,如此方可创作出更接地气且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作品。

比如,在微纪录片《理想的乡村》中,创作人员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聚焦于10个关于乡村的温暖故事,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展现了10位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普通人闪闪发光的有趣内核。在这些普通人中,有常年为边远地区牧民免费义诊的藏医,有热衷于拍摄家乡纪录片的藏族村民,有凭借“神速”剪羊毛视频在网络上“走红”的年轻人,还有在沙漠中经营农场的沙漠农夫等。他们不仅是乡村中理想生活的追求者,还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派。创作人员以短短几分钟时间展现了每位人物朴实动人、发光发热的一面,切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并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纪录片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够让自己的生命闪光,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突出作品主题,展现自身特色

如今,微纪录片数量不断增多,其中不少微纪录片不论是题材、创作手法还是表现风格都趋于雷同,自身特色不突出。对此,在微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当有意识地规避同质化选题,在内容展现上追求个性表达,使作品主题得以强化突出,进而让自身创作的作品能够在海量的微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比如,在微纪录片《青年!听我说》中,创作人员有效突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天下、刚健自信的作品主题,通过讲述11位中国青年的真实故事,为人们树立了新时代的青春榜样。这11位青年中,既有为乡村振兴不辞辛苦的建设者,又有潇洒航行于汹涌大海中的“女大副”,还有积极攻克“卡脖子”难题的产业工人等。他们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怀揣梦想、勇于担当的气魄。该作品主题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与当下的社会需求相契合,还对广大中国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

凸显叙事美学,提升亲和力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收直观生动、富有亲和力的信息内容,传统纪录片严肃、固化的风格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鉴于此,在创作微纪录片的过程中,创作者应注重展现微纪录片独特的叙事美学,让作品更富有亲和力,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首先,讲究从微点切入。有别于传统纪录片偏向于以宏观、广阔的视角开展叙事,微纪录片应当从“微点”着手,不论是面对重大历史事件,还是聚焦普通人物,都应当注重依托对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有效契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其次,秉持直截了当的叙事风格。受传播形式、传播途径等因素影响,在微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应当秉承直截了当的叙事风格,直奔主题。换言之,在有限时间内,创作者要想将所传达的内容说清道明,必须借助开门见山、节奏明快的叙事手法展现主题;还应当以重点突出的镜头语言表现画面内容,确保受众可以有效接收画面信息;即使是采用蒙太奇表现手法,也要注重快速切换,切忌拖沓。任意一处与主题展现无关的设计都会对微纪录片整体叙事产生不利影响。

推进微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

融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传播应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也就是说,微纪录片不仅要通过既有的电视媒体、视频网站进行传播,还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帮助人们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自由自主接收。此外,人们也可以向微纪录片创作者表达相关的诉求、建议,实现“双赢”。对于同一微纪录片,可以借助不同形态、方式对其进行多元化传播,保证微纪录片在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均可探寻到适宜的主题风格。另外,面对广大受众提出的不同需求,可以尝试将同一微纪录片制作成完整版、高浓缩精华版(视频一般约为10秒,与影视剧预告相类似)、解说版(基于不同受众认知视角,对微纪录片中的专业术语、重要元素等进行深度解读,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等一系列不同的播放形态。综上,在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面对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可以依托多元化表达方式及表现形态,推进微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

总而言之,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新形态,不论是基于创作难易度视角,还是基于形式、内容视角,都有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新特征,其凭借题材新颖多样、内容自主性突出等特征,为纪录片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融媒体语境下,越来越多新媒体平台、制作团队、独立创作人陆续参与到微纪录片创作的行列中,微纪录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微纪录片创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不同角度助力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进而推动微纪录片的有序发展。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721/1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