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稷网 > 智慧中国 健康生活
空调病怎么防、三伏天咋晒背?盛夏时节,阳气鼎盛,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7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专题发布会,多位中医专家详解夏季特色调理方案,为公众提供系统性的夏日健康指南。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指出,“夏治”借天地阳气旺盛之力,可有效祛除体内寒邪顽疾,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一是阳虚气虚体质者:常见怕冷怕风、喜热饮、四肢发凉,食用冷饮易腹痛腹泻;二是呼吸系统慢病稳定期患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夏季补阳祛寒可减轻冬季发作;三是虚寒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腹泻等。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
科学防暑:远离空调病与中暑
“长时间在空调冷风的环境下学习、工作、生活,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者发热咳嗽、关节酸痛等情况,都是‘空调病’的临床表现。长期处于冷空气环境中,人体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抗病能力就会下降。长期密闭的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也会下降。”张洪春说,其核心病因为“风寒双邪乘虚入体”,如果女性经常吹空调,还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因此夏季应适度吹空调,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慢病人群更应当注意。
如何防范空调病呢?张洪春提出防控要点:一是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二是空调温度尽量不低于26度;三是避免冷风直吹颈背膝;四是大汗淋漓时不要直接吹冷风,适当饮用一些温水或热粥,也可以用生姜3-5片,苏叶3-6克,泡水代茶饮,促进机体排汗散寒。
此外,高温天户外活动也要防范中暑。张洪春建议,一是10:00-16:00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二是要注意调整体质,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防止加重体内的湿热。外出时间长可以携带一些淡盐水,保持身体水盐平衡,防止中暑和脱水。在起居上,避免熬夜耗伤心神,睡前不要过多地玩手机和电子设备。可按揉内关穴和合谷穴等保健穴位,每天按揉3分钟左右,帮助散热,防止头晕。
针对夏季高温湿重导致的脾胃失调,张洪春还推荐了几款药膳。一是绿豆百合莲子粥(清热安神):绿豆50g、干百合20g、莲子15一起熬粥,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慎用;二是冬瓜薏米老鸭汤(利湿祛痘):冬瓜连皮300g、薏米30g、老鸭半只炖汤,适合湿热体质;三是姜枣茶(温中散寒):红枣6枚、生姜3片、红糖少许煮茶,改善空调房手足冰凉;四是清炒苦瓜虾仁(清热泻火):苦瓜200g、鲜虾仁100g清炒,老人儿童需适量食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
三伏晒背:存阳气亦需避禁忌
如今三伏天晒背已成热潮,但也有人晒背不当进了医院。晒背适合哪些人群,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一条督脉,主司一身之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晒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脉、补元阳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说,“晒背养生法”适合平素手脚不耐寒凉的阳虚体质者以及骨密度偏低者(老年人需家属陪同),晒背有助于缓解腰背冷痛、提升阳气。
晒背禁忌,主要包括光敏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还有一些活动性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急性期。还有一部分如阴虚火旺、湿热内蕴等患者,晒背会助火伤津,加重内热。还有一部分服用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吩噻嗪类镇静剂等光敏性药物的患者,也尽量避免晒背,以防诱发光毒反应。
晒背的具体操作,一是尽量选上午8点到10点“少阳温煦”之时,晒背时长循序渐进,初次晒背不超过10分钟,后续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青年人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建议15-20分钟为宜,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晒背场所通风良好,干燥舒适,避免正午暴晒。如出现皮肤灼痛、头晕、心悸或者中暑的症状,如恶心乏力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晒后应当饮用常温的电解质水或者淡盐水来补充水分,避免摄入冷饮、空调直吹或冲冷水澡等导致寒邪入侵。合并慢性病的老人晒背期间要加强监测和照护,严格控制时长并需要家属陪同,避免因脱水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
安眠养心:破解夏季睡眠困境
天气炎热,心烦意燥,夏季睡眠质量下降问题普遍存在,从中医角度有哪些针对性的调理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分析说,夏季睡眠缩短属“夜卧早起”的正常生理现象,但病理性失眠需警惕三大诱因:一是暑热扰心:心神不宁致入睡困难;二是汗多伤阴:心肾不交引发失眠;三是湿困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
夏季睡眠调养应该注意什么?
吴节表示,一是起居摄养,“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11点之前要睡觉,做到“上凉下暖”的身体状态,冷水洗脸、温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敛阴药材泡脚。晚餐要清淡,无过饱,最好不要吃宵夜。另外,要“无厌于日”,不要厌恶夏季日长天热,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所以健康人不要怕正常的热,从外面暑热的环境当中回到房间,最好是先凉一凉,然后再进到空调房间,以免寒气直入身体。另外,要坚持参加体力劳动和适度的锻炼,以适应夏日阳长之气,但晚上7点之后要避免做剧烈的运动易扰动阳气,提倡做一些静功。另外,要强调睡午觉,中午11点到13点,适当午休;二是食疗:适当吃些百合麦冬莲子心茶、茯苓薏仁粥、酸枣仁龙眼汤;三是外治法:阴虚者灸涌泉、太溪引火归元;刮痧膀胱经背俞穴;按压神门、安眠穴。
针对“冬病夏治”的“火力”担当,吴节还介绍了四大特色灸法:一是天灸(三伏贴):普及最广,适用呼吸系统虚寒疾病;二是长蛇灸(督脉灸):从大椎至腰底铺灸,振奋全身阳气,针对腰脊冷痛、宫寒不孕、脾胃虚寒;三是引火归元灸:灸涌泉、太溪等穴,调理上热下寒型虚烦、盗汗,每次1小时;四是神阙隔姜灸:强力温补脾肾,改善腹痛腹泻、夜尿频多及妇科虚寒诸症。阳虚者可常年灸腹部丹田(神阙、关元等穴位),以强生益气,补养阳气。
专家指出,从药膳食疗到经络艾灸,从科学晒背到安眠养心,中医“夏治”智慧融合了顺应天时与个体化调护的精髓。把握盛夏阳气,调和阴阳平衡,正是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的关键之举。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zhzg.cnhouji.com/html/2025/0716/159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