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传媒

跨文化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现象

2023年09月15日 00:00

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冰雪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有着海外目标受众群的冰雪文化纪录片,其在冰雪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中法两国合拍的纪录片《粉雪奇遇》展示了中国长白山和法国阿尔卑斯山两处粉雪胜地的冰雪文化。由中法两国合拍的纪录片《粉雪奇遇》在法国高山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这部纪录片凭借精美的画面,精良的制作、新颖的叙事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经播出,便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对影视作品中的非语言符号应用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现以纪录片《粉雪奇遇》为案例,分析该纪录片中的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以期深入了解非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作用。

法国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3日,由中法两国合拍的纪录片《粉雪奇遇》在法国高山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粉雪奇遇》邀请了中法两国三位滑雪达人作为体验者。这三位体验者分别前往对方国家,亲身体验当地特色冰雪运动,感悟冰雪胜地的人文文化。该纪录片由五洲传播中心、吉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法国MontBlanc8电视台共同制作,在叙事表达上实现了国际化表达,讲述了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和法国萨瓦省阿尔卑斯山这两座同处北纬48度的“粉雪胜地”的冰雪故事。该片在向海外观众讲好中国冰雪故事的同时,也让国内观众领略了来自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特色冰雪文化。

在纪录片中使用非语言符号可以起到普通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传播效果。本文将选取《粉雪奇遇》纪录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运用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理论,选择非言语语言符号的空间语言符号、时间语言符号进行探讨。本文还分析了片中的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对本纪录片带来的跨文化传播启示加以分析。

非语言传播

语言传播是指将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人与人之间完成信息交流活动,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以外,还经常使用一种未被注意到的“无声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并且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会用到这种未被注意到的“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非语言传播是指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不使用语言、文字等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交际传播行为。虽然语言传播行为是人类重要的传播活动,但是这并不代表语言传播能发挥全部作用。在日常信息传播和交际过程中,语言信息符号与非语言信息符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语言传播行为和非语言传播行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类交流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粉雪奇遇》的内容建构

人物形象建构

在纪录片《粉雪奇遇》中,三位冰雪文化体验者走访了在阿尔卑斯山与长白山山脚下的冰雪小镇,亲身体验了这两处粉雪圣地中居民的特色冰雪活动,为观众展现了两处粉雪圣地的人文之美。本纪录片选择了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长白山野生动物检测员、阿尔卑斯山农场主、满族客栈主等人物。三位体验者对这些人物进行访谈并亲身体验与之相关的特色冰雪活动,建构出了生动淳朴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了两地真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此外,这部纪录片在人物形象的建构上还使用了对照手法,中外人物所展示的冰雪活动和冰雪文化相互对应。例如,长白山的牧马人朱师傅带领体验者体验马拉爬犁活动与阿尔卑斯山的雪橇主带领体验者体验狗拉雪橇活动相对应。这种人物和情节建构中的互相对应表现了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不同地区居民都具有用智慧、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适应特殊环境的精神。

文化建构

冰雪文化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为了生存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冰雪文化有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价值。《粉雪奇遇》建构了冰雪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粉雪奇遇》围绕主题“粉雪”,通过体验者进行高山速降、冰瀑攀岩、冰河漂流等冰雪运动,向观众展示了两处粉雪胜地的冰雪运动文化,从独具风韵的吉林雾凇到巍峨磅礴的阿尔卑斯山巅都是这部纪录片中冰雪运动文化的自然载体。

《粉雪奇遇》中的空间语言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到了“空间语言”这一概念,认为“空间语言”作为一种隐性非语言交际符号,可以通过人们对相对位置的信号表达意愿或利用界域传达思想感情等阐述它的意义。空间语言传播是指运用空间非语言符号表达信息的传播活动,包括传播中的人际空间,以及建筑的方位、布局、固定位置等。空间语言符号是一种重要的“无声谈话”,了解空间语言符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空间符号和距离符号在传播中的功能和地位,提高信息传播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在信息传播和交际过程中避免对他人空间范围的侵犯。《粉雪奇遇》纪录片中的空间语言符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粉雪地带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其次是粉雪地带两座城市中村庄小镇的空间语言。

首先,我们对粉雪地带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进行考察。《粉雪奇遇》纪录片在两个同处北纬48度的粉雪圣地进行拍摄。一处位于阿尔卑斯山,法国的萨瓦省,另一处位于长白山,中国的吉林省。粉雪圣地中的雪并不是粉色的。粉雪是指“非常松软干燥,如面粉状”的雪。与一般的雪相比,这种雪的水分含量极低,所以在这种雪上滑行的时候会有沙沙的声响,滑雪板溅起的雪末像白砂糖一样。这两处粉雪圣地具有典型的山地景观,中国吉林的长白山体现的是一片神圣庄严的景象,连绵不绝的雪峰在太阳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片银白色的光芒。冬日的天空在松林和雪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蔚蓝。位于法国与意大利交界处的阿尔卑斯山,坐落于法国萨瓦省,其拥有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这里山势巍峨,终年西风吹拂,造就了冬雪夏融的奇观。勃朗峰附近200平方千米范围为都是冰山,群山巍峨,风景秀丽,是阿尔卑斯山地区最大的滑雪胜地。

其次,我们对两处粉雪胜地中村庄小镇的空间语言进行考察。跟随三位体验者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粉雪胜地的两座风格迥异的小镇。长白山小村内部洋溢着浓郁的中式风情,一个小小的院子,前面是菜园,后面是鱼塘,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艺术,反映了中国的美学追求。而法国萨瓦省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则属于欧式风格,有牧场、酒窖等,通过纪录片中视听语言和艺术性镜头调度,展示了精致多元的画面构图,营造出一场视觉盛宴,带给观众一种意境美、诗意美。

《粉雪奇遇》中的时间语言

在《无声的语言》中,爱德华·霍尔把时间体系划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技术时间三种类型。然而,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间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时间语言符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语言符号。它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际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知模式。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时间语言观念,也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思维和价值习惯,这样便会给文化交流造成障碍,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最终会影响文化交流和沟通效果。

在本部纪录片中,最明显的时间语言差异就是环形时间和线性时间上的差异,中国人所信奉的环形时间观与中国传统的道教、阴阳、五行理论等有很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状,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由盛转衰,构成自然的时间结构。环形时间观念体现了时间的节律性、周期性、可逆性和连续性。在犹太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人往往将时间视为一条线,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是一种单一的、线性的、连续的、不间断的运动。时间就像一条大河,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在西方人的时间语言中,时间有开始和结束,而且可以通过钟表和历法来测量,在直线上的某一特定时刻,两点间的距离被称为时间。并且,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将来。在《粉雪奇遇》纪录片中,中法两国居民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纪录片所展示的画面中,居住在长白山的人根据时令和季节变化进行饮食活动,吉林市韩家屯村的满族居民在冬季会储存白菜,在春节期间会制作特色美食黏豆包、火锅,应季而食、适时而食,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现,更是中国的环形时间观念的一种体现。而在法国萨瓦省马蒂斯家族牧场内,主人在制作奶酪时,从小牛出生,到奶牛养成,再到挤出牛奶,制作奶酪,遵循着线性流程,体现了线性时间观念。纪录片《粉雪奇遇》拍摄、记录了中法两个国家居民的不同生活状态,展示了中法两国居民在时间观念上的不同之处,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法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了解差异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中法两国的冰雪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

《粉雪奇遇》中的非语言符号跨文化传播作用

辅助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其并非万能的、唯一的交际工具,它在许多时候需要借助非语言符号。因此,人们也经常把非语言符号称为语言传播的“补充物”“完善物”和“近似于语言的手段”。例如,在纪录片《粉雪奇遇》中,体验者在带领观众领略吉林长白山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时,一边讲解,一边播放长白山地区的特色民俗和自然美景。这不但增强了体验者的话语传播效果,凸显了长白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人文文化,而且讲好了中国冰雪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热爱冰雪文化并积极投身冰雪运动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此,观众在听到这两处粉雪圣地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粉雪圣地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活动。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可以起到辅助语言符号传播的作用。

减少文化隔阂,促进冰雪文化交流

在影视作品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可以帮助观众通过观看画面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观众了解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粉雪奇遇》是由中法两国合拍制作的纪录片,该片中的非语言符号向观众展示了长白山和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特色冰雪文化。例如,“剪纸”符号象征着长白山文化,“奶酪”符号则是阿尔卑斯山文化的象征。在《粉雪奇遇》中使用非语言符号,能够充分展现中法两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进而推动中法两个国家在冰雪文化上的交流。

《粉雪奇遇》的表达策略

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舆论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中间人”和“过滤器”作用。《粉雪奇遇》邀请的三位体验者正是在中法观众中有着重要话语权并深受观众信任的舆论领袖。尼诺是中国国家单板滑雪队教练,托马斯是法国冬奥队队员,王磊则是中国单板滑雪第一人。在纪录片《粉雪奇遇》的跨文化传播中,来自两个国家的舆论领袖通过亲身参与冰雪运动,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冰雪运动文化信息,通过转码将信息转变为更易理解的信息符号并传播给观众。这种转码方式不仅将异国冰雪文化以一种更直观、更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也让观众在欣赏、学习和探索异国冰雪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国冰雪文化独特的魅力,对观众认知他国冰雪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示了冰雪文化的魅力,为扩大中法冰雪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选择共通性文化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考虑到受众接受他国文化存在一定难度,这要求传播者选择具有较强共通性的文化。纪录片《粉雪奇遇》着重选择中法两国观众共通的文化来弥补文化差异的沟壑。其选择了生活在长白山和阿尔卑斯山地区居民的特色饮食文化、交通方式文化、住宅文化作为中法两国特色冰雪文化的代表进行传播。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特色衣食住行文化都是能够缩小地区和种族隔阂的共通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文化陌生性给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选择一些具有共通性的文化元素,使国内外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更易于接受,这也有助于减少文化陌生性给文化传播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选择接近生活的文化符号

特色文化符号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文化符号的选择中,《粉雪奇遇》使用了火锅、剪纸、窗花、挤牛奶、制作奶酪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符号语言,将其作为承载中法特色冰雪文化的载体。该纪录片在表达上突出了“文化互通”的特征,在跨文化传播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两国观众在纪录片呈现的符号上有着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有利于打破文化差异壁垒,拉近彼此文化之间的距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以往,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大多选择太极、武术、大熊猫等符号。这些符号虽然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外国受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普通大众来说,这些符号是陌生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难以被不同意义空间的受众所接收,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效果。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15/15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