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传媒
全媒体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资讯。传统纸媒在创新求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也要避免因仓促应对时代变化而失去自身特色。报纸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尺寸最大的纸张。如何利用好报纸,打好纸媒大空间与移动端小窗口的差异牌,追求图像信息的“大”呈现,是当下纸媒新闻设计的突破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新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报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闻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为其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全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碎片化阅读趋势愈加明显,数字阅读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纸质阅读,使得传统报纸的读者持续流失。版面编辑进行报纸的版面编排时,应利用好报纸自身的特色,转变传统思维,打好差异化呈现的牌,开辟全新的发展道路,带给读者较好的视觉效果,更准确、顺畅地传递新闻信息。
“大”呈现,把事情“摊开来说”
在移动端盛行的当下,党报党刊作为主流媒体,纷纷开发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纸媒和新媒体各有优势,纸媒的版面编辑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报纸的自身优势。
罗光耀(2020)认为,在当代,“视觉效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理念,对报纸版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在文章中详细地阐释了“读图时代”的内涵,并指出“读图”大环境下报纸图像运用以及页面布局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战略,希望能加快各家报纸在页面布局上的变革与升级,从而促进报纸新闻的传播。
在接收信息时,人们更习惯于把事情“摊开来说”。这和笔者要表达的报纸新闻“大”呈现理念一致。大多数报纸的整版为4开,在重点报道中,一些媒体会做对开通版;在一些重要节点的主题报道中,不少媒体还会推出八连版的规格,版面长度达160cm。
如图1所示,2021年《湖南日报》推出的专版《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以新闻漫画的艺术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了“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脱贫之路。版面讲述了18个精准脱贫的故事,涵盖十八洞大门、扶贫工作队进驻、产业扶贫、民生工程、电商直播、脱贫脱单、教育扶贫、发展苗绣、山泉水公司、旅游民宿、生态环境、新能源充电桩等多方面的内容。一条大道从版面左下角蜿蜒至右上角,串联起了一个个小场景,再加上国画造型的山水以及200多个形象生动的村民,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般的全景“大”呈现。版面充分运用了漫画的隐喻、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讲故事、讲政策,在兼顾思想性、新闻性的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它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接受信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图1 《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八连版
(图片来源:《湖南日报》电子版)
同年,如图2所示,《长沙晚报》推出了八连版《开天辟地》党史长卷,用手绘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开天辟地”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长度接近320cm的长卷上,党史人物和党史时间线在版面上下方横向贯通。版面中部采用手绘的方式,描绘了红船起航、南昌起义、秋收霹雳、瑞金建政、伟大转折、抗战烽火、决战决胜、屹立东方八个章节。各部分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全画幅地展现了一幅伟大历史画卷。
移动端所呈现的画面范围有限,而纸媒的“大”呈现能够像思维导图一样,将整个场景或整个事件“摊开来说”。这种形式除了能带给读者视觉上的震撼之外,还能使信息的编排更富有逻辑性。
图2 《开天辟地》党史长卷特刊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电子版)
不论是全景式展现“十八洞村”,还是长卷式呈现“开天辟地”的光辉历程,大开本的纸媒编排都能带给读者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新闻传播的视觉记忆。不同于小屏呈现让读者直接进入阅读的方式,这种插入大幅报纸新闻图片的方式,可以让读者先“观看”,再进入“阅读”。超大的画卷呈现方式使得瞬间变为永恒,值得人们反复观看、反复检视,也为历史打造了鲜活的样本,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成为历史的经典。
“大”呈现,把图像“铺满了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文本语言作为最古老且使用最普遍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受众信息获取渠道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而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具有直观、易读、易懂的优势,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再加上人们对图片画面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闻图片是报纸版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因此必须提高新闻图片的质量,发挥其美学价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
人类的视觉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吸引他们的对象,也就是具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对细节、动态、表情的放大呈现,本身就是图像情绪的表达。将图片最大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只有新闻图片和报纸互相配合,报纸才能走得更加长远。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就功能作用来说,报纸中的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是同等重要的。但就受众的浏览顺序来说,受众肯定会选择先看新闻图片,再去阅读文字,即新闻图片在先,文字说明在后。因为当读者打开一张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新闻图片,画面具有直观性和易读性。在日常生活中,读者习惯于用手机看图像,而纸媒应该把好的图片放大,将其从手机这一狭小的空间中释放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冲击力。
《南京日报》在“国家公祭日”特别报道的版面编排中,强调“主图与辅图相呼应”“图片与文字相协调”的理念,从海量素材中选取7位受害老人的肖像,用超大主图加6张配图构成版面主视觉,营造强烈的冲击力,呈现出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老人心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伤痛,这是对日军行径的无声控诉,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图片降低色彩饱和度,与国家公祭日凝重的氛围相适应,进一步突出了报道主题。
《长沙晚报》策划《飞阅大长沙》八连版(如图3)时,邀请市民、摄影爱好者乘坐“长沙晚报号”直升机,在高空俯瞰城市地标,饱览一江两岸好山好水好风光,用镜头记录长沙巨变。报纸端呈现的10亿像素通栏照片,长度达1.5m。读者可以在巨幅的照片中找到城市名胜古迹、网红打卡点,甚至自己的住所。在通栏图片编排中,编辑注明了十几幢地标大厦的名称、高度等信息,这些几百米高的大厦如迎接检阅般挺立。这种呈现语言契合了版面“长沙新高度”的主题,再结合新老照片对比,将城市的建设发展成就跃然纸上。
图3 《飞阅大长沙》特刊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电子版)
报纸是新闻产品,其形式本身也是新闻产品的一部分。实现呈现载体的最大化,能够呈现出扑面而来的IMAX电影般的画面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大”呈现,把信息“揉碎了讲”
更大开本是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介质特点,版面编辑要利用好这种特点,借鉴思维导图的表现手法,利用好全盘纵览的视觉体验优势。
移动媒体端“数说长图”H5是一些新闻客户端主要信息的制图形式。受制于屏幕空间和读者的阅读耐心,或竖或横的制图大多会设计为3至5屏。由于空间的限制,信息制图很难在横竖形式上进行切换,其在还原空间、整体呈现大量数据时便显得“捉襟见肘”,阅读顺序也相对固定。纸媒应利用开本优势,最大程度地把新闻“打碎、重塑”,为读者提供可跳跃阅读的选择。这就要求在版面编排上,要把重点报道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评论及数据整理归类,依照受众视觉习惯重新设计编排。原本厚重的报道在巧妙的编排处理下变得井井有条,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进入阅读的节点。
不同于移动端狭长屏幕下的单向阅读秩序,大开本的报纸版面犹如一个信息广场,版面编辑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开阔的空间,尽量避免移动端的长图化编排,要充分吃透新闻,把各种信息揉碎打散呈现给受众。
《浙江日报》的“大江奔流”长江经济带特别报道版面(图4)采用通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了长江经济带12个集中采访点的风采,各部分信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图4 “大江奔流”长江经济带特别报道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电子版)
如图5所示的《长沙晚报》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版面,编辑在数据表格里找信息,把版面设计成算盘样式,横梁上是增长的项目,横梁下是降低的数据,哪里增哪里减,一本民生账单在版面的这个算盘里呈现得明明白白。
图5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电子版)
将版面信息大胆打散重塑,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更加简洁明了的图形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像、图表、地图、时间轴、漫画插图等多种形式,清晰地陈列出新闻的时间脉络、空间关系、组织概览等。
在移动优先的传媒趋势下,不少纸媒的美术编辑其实身兼“纸、屏”两端的设计工作。笔者认为,不同载体的新闻设计应坚持发扬自身的优势。报纸编排应结合自身特点,不与移动端争抢时效,而是把新闻信息“摊开来说、铺满了看、揉碎了讲”;抓大放小,舍弃零碎的小信息,做大、做透、做深重点新闻;贯彻“大”呈现的编排理念,强化视觉感官冲击,使版面呈现成为内容传达的一部分,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读者版面呈现所赋予的内部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718/1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