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都市艺术
在调查研究阜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的基础上,现首先探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意义;其次总结近几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掘利用等;再次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经费不足、供需错位、人才短缺等;最后就如何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减少资源浪费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现状,找准突出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并对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提升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笔者及其他成员以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为主,选取部分乡镇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询问,以了解阜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调查发现,近几年农村文化建设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意义
农村文化是指农村居民在生活、生产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宗族观念、道德观念、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村是农村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或民间组织向农村居民提供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图书、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电影、文化演出、阅读推广活动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助于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因此,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近几年阜阳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阜阳是皖西北地区著名的农业大市,下辖三区、四县,代管一个县级市,总面积1011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乡镇149个,农村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共计1678个;全市常住人口达82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比重占58%。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阜阳市出台了《阜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其中包括设施建设、经费保障、人员配置、基本服务项目、考核评估等,该方案对阜阳市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数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市级“三馆一院”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市文化馆、博物馆和大剧院已先后对外开放,图书馆将于2023年对外开放;新建或升级改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如太和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已启用,界首市三馆正在施工,临泉县图书馆新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安徽文化云”建设。全市172个乡镇文化站除了有1个馆舍正在拆迁外,其余均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市、县图书馆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上传至云服务平台,对其加工后再通过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机等向公众发布。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乡均已开通有线电视,农家书屋全部接入“安徽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农村居民可免费享受数字文化服务,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
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场所,严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有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仅2021年全市就举办了2261场文化演出活动,观众人数达61.36万人次;同时,鼓励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举办各类节庆主题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各地还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如界首市任寨乡“苗湖书会”、邴集乡“梨花诗会”等。
有的县(市、区)还成立了读书会,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如2018年4月,界首市成立了读书会联盟,陆续推出“你读书我买单”“书香有约”“阅读马拉松”等阅读推广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2018年,界首读书会在安徽省“青年之家”优秀项目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界首读书会入选安徽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挖掘地方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供给,激活旅游市场。临泉县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如在韦小庄村举办“周末杂技大舞台”;界首市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的农村文化特色品牌,如靳寨乡“抗战纪念馆”、泉阳镇“农耕展览馆”、砖集镇“农民书画馆”、光武镇“汉武文化展馆”等均为当地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品牌项目。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艺工作者坚持将时代精神与颍淮文化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大部分以新时代农村生活为题材。有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1个项目纳入国家戏曲剧本孵化计划,5个剧本参加国家级优秀剧目展演,其中淮河琴书《轧狗风波》获第17届国家群星奖,梆子戏作品《花好月圆》荣获中国田汉戏剧剧目奖、剧本文学三等奖等。此外,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A级景区由“十三五”以来的11家增加至39家,其中颍上八里河景区成为皖北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阜阳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全市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恢复率位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经费不足
如果按服务人口进行核算,阜阳市大部分乡镇都应建设大型的综合文化站。依照国家住建部、发改委2012年发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大型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得低于800平方米。但近几年,阜阳市所建的乡镇文化站面积基本在400平方米左右,这说明当前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只是一种补救式的滞后建设。
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事业单位,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其活动经费只能依赖财政拨款。乡镇经费由县(市、区)财政局统管,财政划拨时往往会大打折扣,使得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经费十分短缺。据部分乡镇领导介绍,每年省里会给乡镇文化站拨5万元的免费开放经费,县级财政拨5万元的活动经费,但每年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经费需要20万元以上。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错位,未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
就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而言,大部分农村居民对“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形式表示欢迎,但对“送”的内容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些书、戏、电影等的内容陈旧,注重说教且趣味性不强。某农家书屋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家书屋的阅读主体为少年和儿童,约占50%;其次是专业户和经营户,约占26%;排在第三位的是公职人员,包括农村教师、退休人员、村干部等,约占17%。农家书屋一直将农业技术类书籍作为主打内容,没有充分展现当地特色,这是其图书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部分乡镇文化站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大部分农村居民会踊跃参加扭秧歌、跳广场舞等活动,但对读书征文类活动不感兴趣。此外,个别乡镇文化站举办活动频率低,群众知晓率不高,活动效益发挥不明显。
就场馆建设而言,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但目前乡镇政府多以经济建设为主,对开展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文化站总体运行质量差,设施利用率低。尤其是农家书屋,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到30%,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为老人与小孩,而他们的读书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农家书屋的“管”“养”成为大问题。从借阅登记的记录来看,农家书屋的读者相当少,覆盖面也很窄。如何丰富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经费来源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专业技术队伍得不到充实,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乡镇文化站虽已建成,但专业人员数量较少,整体学历偏低,专业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此外,很多文化干部为兼职人员,往往忙于其他工作。比如,农家书屋管理员很多由村干部兼任,他们不仅对业务不够熟练,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服务和管理;再加上没有任何补助和报酬,致使他们对管理农家书屋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很难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为鼓励农村居民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乡村文化,2019年底安徽省提出选拔并培育1万名“村级文化带头人”,“村级文化带头人”的命名周期为3年,还会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扶持。此种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专业人才短缺对农村文化建设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议
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尽管近年来资金投入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是杯水车薪。财政资金通常被用于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往往难以为继,再加上乡镇财力不足,村里没有文化专项资金,致使农村文化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作,设施利用率低,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不高。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扶贫规划中;将文化服务农村、服务农村居民的效果作为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指标;各级财政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
转换供给机制,倾听农民心声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论是由文化部门直接提供,还是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提供,通常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操作,以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但这往往只能满足农民的共性需求。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地区不同群体会因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有必要转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文化服务模式,倾听农民心声,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激发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以农家书屋为例。如果农家书屋没有持续地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久而久之就会沦为摆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认真研究农家书屋的运行机制,不能将农家书屋当作上级机关的“试验田”,要使之成为能够真正服务农村居民的基地;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保证农家书屋图书常换常新;给予管理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助,还可以考虑将农家书屋与茶馆、娱乐场所等商业网点进行整合,使管理者得到间接的经济补偿。
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可借鉴师资招聘经验,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招募到文化队伍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破格招募有独门绝活的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使其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股份制、合资等方式,培育有辐射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保护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柳编、颍上花鼓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得以开发,就是不可复制的财富和文化生产力;最后一定要选准当地的龙头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不断注入科技元素。
总之,农村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发展经济需要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更需要文化。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当前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本着一心为民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研究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减少资源浪费,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202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农村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20D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716/1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