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从纪录片《戏梦关东》 窥探非遗文化传播的困惑与突围

2023年09月11日 0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抢救性保护力度等,同时在影视艺术方面也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在以艺术语言真实再现非遗文化的同时,也阐明了非遗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现以纪录片《戏梦关东》为例,对其影像内容进行分析,以期探究非遗文化传播的困惑,并提出使其突出重围的策略。

纪录片《戏梦关东》是一部关于东北民间二人转的发展历程以及二人转老艺人们晚年生活的纪实性影像作品。该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东北境内二人转民间艺人,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景象,在追溯东北二人转发展历程以及探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背后的东北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东北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纪录片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下传播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其既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又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传播。

纪录片《戏梦关东》的内容

《戏梦关东》拍摄于2015年,导演李想带领创作团队从长白山脚下出发,试图在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野寻访到更多民间二人转老艺人。他们用纪实影像记录地方民间二人转老艺人们的身影,讲述他们与二人转结下不解之缘的生活历程。该纪录片的言语道出古老质朴的故乡腔调,追忆二人转老艺人们戏梦交织的往事岁月,重温东北乡情,品味民俗文化。

生存之道

在20世纪,二人转是老艺人们维持生计的生存之道。在《戏梦关东》中,老艺人们提到与二人转结缘的缘由——挣得多。青年时期的宋诗坤差点因疾弃行,在养病期间,其好友苏兰亭说服其一起去四合剧团演出挣钱。七十二岁的郑绍喜也表明自己年轻时为了贴补家用,出门学艺,四处跑场维持生计。

如今,二人转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吉林市各个公园,每逢周末随处可见简易的戏班,老艺人们在这里自娱自乐,运气好的老艺人还能赚些赏钱,贴补家用。在《戏梦关东》中,半路夫妻张四虎、盛金主要以干“红活儿”养家,年近七十岁的赵凤侠主要在寿宴唱戏挣外快,刘明、谷艳霞夫妇主要是在“白活儿”上唱苦戏挣钱。

“纪录片的艺术呈现,使许多民间非遗匠艺从技术变为艺术,脱离锅碗瓢盆的街坊行当,成为真正走入国际殿堂的民间传奇。”但是,在纪录片《戏梦关东》的老艺人们的讲述中,二人转一开始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技能。

文化传承

二人转的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身着鲜艳服饰,手拿手绢或扇子,边走边唱边演,表演形式多样,唱腔种类众多。《戏梦关东》记录了老艺人们为生活跑场演出的辛苦瞬间,也展现了他们忙里偷闲与老友追忆往事,随口即兴哼唱的美好画面,旨在让观众更好地认识二人转,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纪录片《戏梦关东》的影像价值

真实记录和再现非遗是创作非遗纪录片的重中之重。为了将非遗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创作者需要运用艺术手法对非遗纪录片进行加工处理。

非遗价值

自2005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非遗保护政策。然而,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非遗传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口传身授传承方式逐渐衰落,大量优秀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珍贵的实物与资料也遭到破坏与遗失。因此,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戏梦关东》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其将非遗作为切口真实再现了东北二人转老艺人们的生存现状。该纪录片除了记录当下、再现非遗之外,在研究主体内容方面也具有重要、直观的动态档案价值,以及具有非遗研究的学术性价值。与专家学者相比,非遗影视创作人员通过创作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影视作品,使大众更容易被接受非遗。

艺术价值

纪录片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优秀的非遗纪录片可以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其开放式的叙事表达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使观众主动探寻其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效果。

《戏梦关东》通过老艺人们之口在向观众道出东北二人转的“前世今生”的同时,也反映出非遗鲜明的地方特色。该纪录片恰当地使用了两极镜头,如郑桂云唱二人转《张四姐临凡》时出现的画面是认真学戏的少年们,老艺人浑厚的声音与少年们追梦的意气风发浑然一体,其表现内容更加丰富。

《戏梦关东》中也不乏富有艺术哲理的镜头语言。比如,二人转老艺人吕小芳的女儿唱“大海啊大海,你就是我的故乡”时,出现的是吕小芳的丈夫在窗台凝望着小女孩在细雨中快乐地踩水的画面。女儿唱的是二人转对于吕小芳来说具有的特殊价值,丈夫的凝望反映出二人转已不再盛行的现状,而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则让观众看到了二人转老艺人们对艺术的热情。

二人转传播困境

传承人呈老龄化

《戏梦关东》中的二人转民间老艺人平均年龄高达七十三岁,但仍有很多老艺人坚持唱二人转。在记录董孝芳的片段中,第一个声画镜头便是他的无奈和遗憾,“岁数、年岁有关系,有点乏了”。

目前,愿意接受和学习二人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二人转不能维持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因此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二人转传承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不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二人转,也难以更好地守护非遗和赓续文脉。

地域性:既是特性,也是限制

二人转又称东北地方戏,是根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地域性是二人转区别于其他戏曲的重要特征,但也成为当今二人转传承和传播的限制条件。

二人转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求学者大多都是慕名前来。二人转中的唱段、舞蹈学习需要老艺人的细心指导。但是,近年来,东北成为人才流失重地,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南下寻求生存机遇,造成地域空心化,甚至出现传承断代的问题,这不利于二人转的传承与传播。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当代二人转具有娱乐性。在《戏梦关东》中,石丫说道:“孩子学不到真正的二人转……观众乐意看你耍,那这就是艺术换来的,但我们那时候就是用艺术征服的观众。”张万昌也表示现在的二人转已经不是真正的二人转了。

当下,大众所认知的二人转是由逗趣的语言段子加才艺表演和一小段的唱曲组成的,而这在二人转中被称为“滚地包”。民间老艺人认为真正的二人转是由开场和正戏组成的,其中正戏分为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传统的二人转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转型,逐渐成为现在的通俗化“二人转”。董孝芳表示,二人转需要创作者进行一定的改编,但不能“矫枉过正”,如果再加上一些传统戏,其就一定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非遗传播突围之策

“所谓传播,就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传播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千百年发展与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传承方式大多都是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原汁原味地传授技艺,弊端是传播面较小。人类不断地改造世界,创造新的奇观,使得“旧”的事物在发展中逐渐被遗忘和淘汰。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其传播方式。

突破性纪录

《戏梦关东》通过“生活场”体现出东北二人转传承人的生活现状,以第一人称视角记述了东北二人转传承人如何学艺、授艺、守艺的历程。导演并非单纯地打造了一个富有地域性的非遗文化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个有创作意图的指意空间,通过“物理场”触动受众的“在场”感,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心灵场”,使其进入物我同一、艺术与人文合一的“境界”。在《戏梦关东》中,张四虎、盛金夫妇接的红活儿,赵凤侠接的寿宴,刘明、谷艳霞夫妻接的白活儿等都向观众展现了东北的民俗文化:在过去,该地区的百姓会在自家红白喜事上邀请二人转演员表演。《戏梦关东》不仅可以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二人转,还能够帮助二人转传承人更好地思考二人转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新传播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化输出提供了更多机会。借助新媒体传播非遗,“使用”非遗,让非遗重回大众视野,让市场接受非遗,既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也是“人人皆媒体”时代的最优选择。

目前,新媒体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非遗传承人多为年长者,其在使用新媒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非遗发源地“人去村空”等困境,这些都不利于非遗传承。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切实解决问题,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戏梦关东》中,张万昌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向网民展示二人转,传播二人转的文化内涵。

2019年,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助力非遗传承。2021年,抖音推出“非遗奇遇记”接力直播活动,全国百万网友云赏非遗技艺,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7.3亿。

以技术赋能非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沉浸式体验”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其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娱乐活动中,增强娱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非遗是时间的结晶,一旦将时间的坐标引入非遗影像的制作和传播中”,可以更好地彰显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非遗板块中,人们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妈祖信俗、中国剪纸等非遗展品;人们只需要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一同学习烙画、漆画等非遗技艺。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二人转等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出老艺人们的生活场景和表演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二人转的独特魅力。通过运用AI智能评分、AI智能修音等先进技术,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二人转的技巧和要点。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启呈“沉浸式体验”之旅。这也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戏梦关东》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的播放量表明非遗传播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其中。同时,非遗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当下,需要多种艺术形式呈现非遗内容,非遗传承人应创作大量非遗作品,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曹保明教授曾指出,人类所创造的许多知识和文化,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类记载下来,更多更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历程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的传播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非遗文化传播的突围之策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非遗,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911/14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