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的激活之道

2023年07月11日 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具有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文化传承提供支撑载体,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生态基础等多重功能。当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融合的功能,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效果显著。从民族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乡村振兴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产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从具体实践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在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科技、品牌和市场为核心,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新兴产业。从经济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社会角度来看,文化产业能够为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从生态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多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产业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民族文化产业能够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的不同,我国许多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俗技艺和民间传说等,要对其进行活态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最后,民族文化产业能够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生态基础。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

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以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二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三是农产品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即实现农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衔接。从实际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对农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增长7.8%。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民族文化产业可以为乡村传统节日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撑。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现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也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很多少数民族保留着独特的传统节日习俗。比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儿女相互交流情感的重要日子。每年农历三月三,壮乡民众都会参加唱歌圩、游花炮、打扁担、打铜鼓和抛绣球等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苗族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在这一天,苗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祝“乞巧节”。这一天不仅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最为快乐的日子。在这一天,苗族同胞会穿上盛装,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去看“乞巧节”演出活动,青年男女会表演歌舞节目来吸引游客。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着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甚至阻碍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使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险。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还可以使当地民族获得更多收益,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生态基础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地区环保意识淡薄,生态破坏现象频发。这就要求在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治理。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居民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大量游客涌入当地,而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游客不注重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不仅要让游客文明旅游、爱护环境,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建设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环境的治理。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能够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从当前实际来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不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第一,坚持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进行普查,建立数据库,摸清民族文化资源“家底”,及时将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纳入国家和地方保护名录中,确保民族文化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完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中的作用。同时,加大对民族文化企业和个人的扶持力度,尤其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第三,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原则,积极引进和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

促进民族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是实现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产业要深入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第一,培育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鼓励企业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二,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第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拓宽民族地区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第四,发挥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培育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既能增加群众收入,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统筹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二,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积极开发乡村休闲观光游、民俗体验游等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宽带网络覆盖。第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民资开发的市场化程度。第五,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依法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禁止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的行为,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第六,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应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利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第一,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并实施扶持政策,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对重点民族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第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设立专项资金和民族文化产业基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扩大信贷规模等。第三,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地方政府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制定乡村旅游产品准入制度和乡村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制度等。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范围和开发利用原则,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产业品牌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储备的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招聘相关专业的人才从事民族文化产业工作,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作用,组织民族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专题研究,为当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媒体等的作用,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人才。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形态,不仅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生态基础。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接触视野下的阿怒语言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PY202228)。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711/1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