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作为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代表,丽江洞经音乐历史悠久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若想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丽江洞经音乐的传统传承路径。目前,社会资本入局、专门机构扶持、主流文化推崇、传播媒介多元等客观条件,已经为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充分重视与利用家族传承、社区传承等传统传承模式,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
丽江洞经音乐作为云南省纳西族传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利用音乐形态承载社会变迁与个体表达,在传承与发展中诠释时代信仰与社会审美。从最初的道教音乐演变为高雅音乐,该音乐逐步赢得丽江地区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1]。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丽江洞经音乐需要重新构建民族文化传播底层逻辑,通过师徒传承构建社会关系网,乐会组织传承沿袭音乐传统性,社区传承提升音乐融合性,家族传承诠释音乐流传性等传统传承模式,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独特优势,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中,促进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丽江洞经音乐的传统传承前提
社会资本入局,提供物质基础
不同种类的音乐形态本质上都是国家政治、经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兴起、发展、繁荣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资本的鼎力支持。对于丽江洞经音乐来说,雄厚的物质基础更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具体而言,社会资本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局保障丽江洞经音乐蓬勃发展。其一,地方文化与旅游公司可以主动出资保护本民族文化传承,借助丽江洞经音乐盘活传统文化价值内核,驱动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二,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募捐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这些资金用于定项培养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人,举办丽江洞经音乐文化演出,开展丽江洞经音乐文化科普培训等方面。社会大规模资金涌入丽江洞经音乐文化市场,增加了传统文化走出区域,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自信底气,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专门机构扶持,推动音乐发展
丽江洞经音乐于2013年成功入选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近些年,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叠加一些专门性文化保护组织的推动力量,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模式与人才储备愈来愈完善,有效助推民族音乐突破“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其中,专门性文化保护组织在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设置丽江洞经音乐传承点,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培训班;成立丽江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心,专门负责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目前,其已经完成《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口述史》整理,以及录制与存档丽江洞经音乐的传统演奏、礼仪唱诵等电子资料的工作。除此之外,丽江地区的洞经会、古乐会等组织对洞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主流文化推崇,加快音乐融合
从传统意义角度出发,主流文化精品具备质量过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主流文化逐渐对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呈现出包容、开放、认同的态度,从而激活了文化多样性的内生动能,进而在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2]。这意味着丽江洞经音乐已经获得主流文化的高度认可,其拥有全新的内在驱动力,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形成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实际情况来看,主流文化对丽江洞经音乐的日益推崇,让其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噪,也可以加快洞经音乐与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类型的融合,塑造承载纳西民族记忆,具备传统文化内涵,拥有电子音乐形式的多元化音乐形态。
传播工具多元,提升音乐名气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日臻完善与广泛普及,媒介传播工具不仅以越来越快的更新迭代速度从最初的纸质媒体演变为如今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而且传播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其可以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虚拟现实等方式与技术重新演绎传播场景[3]。以丽江洞经音乐为例,一方面其可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重新架构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打造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丽江洞经音乐文化产业体系,同时保留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丽江洞经音乐还可以借助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范围广泛等优势,帮助其走出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的藩篱,以新颖的、趣味的、丰富的艺术形态走进大众视野。
丽江洞经音乐的传统传承模式
师徒传承,构建社会关系网
师徒传承作为丽江洞经音乐最主要的传统传承模式,年代久远,最能够完整保留民族音乐的艺术形态。其主要通过师傅教授,徒弟勤学的“师徒相授”模式展开教学、传承。在“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下,练习丽江洞经音乐的腔调发音、曲牌、演奏等属于师傅的重点教学内容,而“工尺谱”则是其比较常规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帮助徒弟记谱或演唱。事实上,“师徒相授”不仅是演奏方式、曲牌等专业知识的经验传承,还是发自内心喜爱、认可丽江洞经音乐的情义延续。从本质上讲,师徒传承还是儒家构建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借助艺术载体形成的师徒关系归属于社会关系网络[4]。在丽江洞经音乐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傅无私奉献毕生所学,教授徒弟肩负传承洞经音乐的历史使命,并借助一张张横向与纵向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让民族音乐历经岁月的磨砺而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当下,也应该充分发挥师徒传承的优势,助力丽江洞经音乐高质量发展。
乐会组织传承,具有深刻传统性
丽江洞经音乐最初由道教科仪发展而来,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活动的艺术载体,因此自然而然地具备些许宗教主义色彩。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洞经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转变为流传于民间、运用于民俗活动的音乐。民间的乐会组织也成为传承洞经音乐最主要的主体。目前,在云南地区存在一批专门传承与弘扬丽江洞经音乐的乐会组织,如“清乐会”“洞经会”“广化堂”“南雅乐社”等。上述宗教乐会组织对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具有关键作用。其一,由于宗教乐会组织对演奏者与传承人的身份规定较为严格,在统一信仰的重要前提下,可以从源头保障丽江洞经音乐演奏的纪律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该传承模式具有深刻的传统性。其二,相较于个体传承,宗教乐会组织因具有受众规模比较庞大、演出时间与空间固定,短期内消亡的可能性低,纪律性严格等优势,从现实层面出发更有利于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社区传承,提升音乐融合性
民间音乐社区是人们基于对传统音乐的喜爱而聚集在共同的空间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现阶段,由于对丽江洞经音乐文化的热忱与喜爱,社会上组建了一大批民间音乐社区,诸如西安街古乐会等。上述民间音乐社区主要通过分享、教学、演奏丽江洞经音乐开展社区活动。虽然民间音乐社区组织成员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集结的,从表面上看,民间音乐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强不利于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它采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核、高雅肃静的演奏形式吸引参与者,使用严明的乐会制度约束参与者,故而还是比较稳定的组织形式。例如,民间音乐社区成员在观看丽江洞经音乐演出时,可以亲耳聆听天籁,感受若有若无的意境,于如痴如醉的状态中净化心灵。这种音乐演奏场景深深地感染、吸引着参观者。因此,利用民间音乐社区传承与发展丽江洞经音乐,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成员集体性合奏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地区民俗文化巧妙关联,提升民族音乐的融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民间音乐社区程序分工、整合协调、稳定秩序的功能属性,进一步挖掘丽江洞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5]。
家族传承,诠释音乐流传性
如今,家族传承在传承与发展丽江洞经音乐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族传承丽江洞经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完美诠释丽江洞经音乐的价值内核,还可以高度还原丽江洞经音乐的演出场景。作为一种极具封闭性的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的基本任务是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丽江洞经音乐文化。百年来,丽江洞经音乐家族传承人赓续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接力棒”,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以朱光老先生与其儿子朱石林为例,父亲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对洞经音乐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上,退休之后父亲又将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接力棒”交给儿子,最终其子不负众望,通过举办洞经音乐公益性演出,逐渐拓展纳西族音乐市场,收获了一大批用户[6]。
三、丽江洞经音乐的传统传承意义
有利于传承云南丽江民族文化
丽江洞经音乐流淌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与弘扬丽江洞经音乐等同于宣传本民族文化。作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代名词,丽江洞经音乐通常以谈演的艺术形式,阐释儒释道的经典道义,而且链接结婚、丧葬等现实语境,使其生活气息更显质朴浓厚。现阶段,加强对丽江洞经音乐的推广与运营,有利于将流行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散播至全国各地,推动其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成为宣传中国音乐的闪亮名片。不过,有效传承丽江洞经音乐需要培养一批了解数字化技术且热爱民族音乐的传承人。这样不仅可以从现实层面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为丽江洞经音乐重换新装,持续激发其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澎湃动能。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将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与丽江古城区建设项目相融合,充分发挥丽江洞经音乐的文化景观功能,助推丽江古城区旅游产业发展。
有利于塑造地方文化产业集群
在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不可避免地想要壮大自身实力,将鲜明的、特色的、生动的少数民族音乐转变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丽江洞经音乐应依托知名品牌——“丽江古城”,健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知名度。与此同时,丽江古城也应基于丽江洞经音乐、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支撑,打造规模效应更大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群[7]。目前,丽江洞经音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可以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优势,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音乐的用户规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丽江洞经音乐文化品牌,以便将来更好地反哺丽江古城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有利于重视云南地区宗教文化
丽江洞经音乐从道教科仪演变而来,虽然当下其基本以民间风俗乐曲或典雅、肃静的音乐艺术形态呈现,但其在谈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一些传统宗教文化的属性。宗教文化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始至终都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视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由此可见,高度重视云南丽江洞经音乐传统宗教文化,是“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8]。只有提升对传统宗教文化思想内核的认识,有效保留其传统精髓元素并恰当地融入当代艺术,才能充分展现丽江洞经音乐兼具时代价值与宗教魅力的融合审美特质。
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洞经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对宗教人物的刻画、宗教道义的探索,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目前,在全球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并以当代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不断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9]。其中,链接当代审美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属于重点、难点任务。换句话说,寻找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是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人、专门性组织、政府等多元化市场主体需要思考的时代课题。
综上所述,作为凝聚民族性、历史性、审美性的音乐艺术形态,丽江洞经音乐承载着纳西族共同的生活记忆与思想情感。在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其通过积极探索适应多元化市场与群众个性化审美需求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获得了市场主体的高度认可。未来,丽江洞经音乐应该赓续发挥家族传承、乐会组织传承、社区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的传承模式优势,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本民族文化,夯实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底气。
注释
[1]邓绍辉.中华文化瑰宝——纳西古乐[J].文史杂志,2009(01):44-46.
[2]王叶曼.浅谈民族音乐与主流文化的关系[J].青春岁月,2021(22):74-75.
[3]王灏瀛.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4]刘天明.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及其嬗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5]杨杰宏.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变迁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6):45-52.
[6]木胜玉,祝鸿伟.这对父子用责任与担当诠释“最美”家庭[Z/OL].(2021-04-30)[2023-04-01].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21/0430/c396129-34705015.html.
[7]晏雄.全球化与地方化:世界文化遗产与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2):34-38.
[8]孙浩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宗教文化功能及其引导[J].世界宗教研究,2022(09):1-9.
[9]梁文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7.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502/13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