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大运河文化的死档案转化为活资源 ——以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为例

2023年04月19日 00:00

摘要:大运河常州段西至武进与丹阳交界的荷园里,东至武进和无锡交界的直湖港,全长45.8千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大运河文化遗产类型多样,运河历史档案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常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运河文化档案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保护与用活运河文化档案的措施与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与充分利用运河资源提供有益的意见,为大力实施常州“532”发展战略,奋力推动常州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凝聚磅礴伟力。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深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指导精神,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运河中唯一连通长江、太湖的河段。一条大运河,灵动了常州,也积淀了常州,千年间南来北往的舟楫,在此孕育了瑰丽的运河文化。

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大运河常州段从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全长45.8千米,其中世界遗产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全长23.4千米。有史记载,隋唐以来,常州成为漕运的主要枢纽,运河在元代至近代曾三次向南改道,形成了如今“三河四城”的风貌,其主要特征是“依河而建,河随城迁、河城相套”。

千百年来,常州在运河的影响下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在运河滋养下的常州,创造了“小桌唱大戏”“两只手舞动八条蛟龙”的发展奇迹,制造了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发动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产品,是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

档案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常州将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与档案建设、城市更新及文创产业相融合,形成了大运河文化档案保护与活化活用的“常州经验”。

深耕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档案新地标

常州生动诠释了“新厂三不建”到“老厂三不拆”的深刻变化。“新厂三不建”原则是指:凡可充分利用老企业增产的,不建新厂;凡经技术改造能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的,不建新厂;凡通过组织协作能解决问题的,不建新厂。

“新厂三不建”原则是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的工业基础和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折射出了当年常州工业先行者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和对技术改良的专注,是常州企业家精神和匠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厂三不建”原则影响下,产业界掀起了技术革新、转产、协作的热潮:纺织厂机修车间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被抽调前往纺织机械、冶金机械;胶鞋工厂转产做拖拉机轮胎;消防器材厂与眼镜厂联合生产照相机,前者负责照相机机身、快门部件的试制,后者负责相机镜片的制作与组装……许多中小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新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来的工业聚集区逐渐腾空,大运河周边的老厂房遇到了建设拆迁的新问题。“老厂三不拆”原则是指:凡可留得住常州工业遗存的老厂不拆,凡经技术改造“修旧如旧”的老厂配套设施不拆,凡通过组织协作能留存的老厂档案“不拆”(不拆散打乱保管)。

“老厂三不拆”原则是常州在工业文旅形态上做足“旧文章”,变“老厂房”为“新地标”的一次全新尝试,其始终秉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分区分类,保用结合”及“保持原貌”“最少干预”的原则,对重要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严格落实“科学规划,修旧如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始建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利民纺织公司改建为常州大明1921创意园,其现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常州钟楼区的三堡街附近基本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工业建筑、设备以及超7万件的相关档案,还抢救性收集了一些代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纺织工业设备,还将恒源畅厂旧址列入了江苏省文保单位。

挖掘大运河文化档案,打开大运河申遗新局面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7月,常州吹响老城厢复兴发展的号角。

大运河见证了常州的城市变迁。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了一条从苏州望亭到常州奔牛的运河,经孟河入长江,其比邗沟早了9年,因此,常州的春秋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起始段。常州在挖掘运河档案资源的同时,深刻总结了扬州在小盘谷、吴道台宅第入驻高档会所,徐州窑湾古镇修复过度,镇江宋元粮仓、扬州仪扬河因房地产过度开发受到破坏而与申遗失之交臂的诸多经验,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四项系统工程建设。

建立大运河文化档案系统,由常州市档案局对大运河的水文馆及文保资料进行抢救与整理,对其中有关大运河的文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一套完整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档案系统,建设常州大运河历史陈列馆,生动展示运河的历史演变。

规范大运河遗产标识系统,按照申遗标准和要求设置界桩、保护标志、警示标志和遗产提示,准确标识运河的核心区和保护区划范围。开发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依托川大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性平台和本地移动网络,建立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平台,实现遗产定位、预警跟踪、监测管理、监测报告等功能。

拓宽大运河文化脉络,探索大运河经济新业态

擦亮运河文化IP,唤醒城市发展记忆

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整合周围的老街、老巷、老厂“三老”资源,吸引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开展文化创意活动,打造出“古运河上的老作坊,常州的新文化港”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创新业态。如作为常州市唯一电子工业遗存建成区的“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将建于1971年的热处理车间打造成了木棉花创意餐厅;把建于1981年的冲压车间和机修车间变身为米图空间;利用金属屏蔽加工车间建成国光历史陈列馆等,为工业遗存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书写时光记忆。

旧工厂蝶变“焕”新颜的远不止这些,以文化传媒、影视动画等创意型企业为主,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科技型企业为辅,文创与智慧科技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博济·五星智造园”的前身是江苏最早生产“的确凉”的原合成纤维厂。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企业200余家,其中文创企业占比70%以上,解决就业人数1500多人次,年产值近1亿,税收超1500万。

唱响运河文旅品牌,创建工业文化景观

常州将工业遗产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聚焦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业态,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2018年,“运河五号”恢复通航古运河上唯一的水上游船项目,西起运河五号码头,东至东坡公园,全长7.5千米,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运河两侧的夜景,还可以领略到常州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

在运河两岸有一条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的街巷——“篦箕巷”。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坐落于常州梳篦厂内的常州梳篦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梳篦的工艺历史、杰出成就和瑰丽风采,是常州市首个“工业旅游示范点”。

构筑双创生态系统,激发文旅发展动能

依托工业遗产改造,大力推进双创建设,逐步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培育链条,打造“科技+资本+项目+人才”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构建科技、人才、资金、文化、信息等资源共享的生态系统,建设开放式智慧科技园区。通过引进苏州火炬集团,先后建成“新博·智汇谷”(原常州矿山机械厂)、“博济·五星智造园”(原合成纤维厂)、“博济汽车后市场文创园”(原凌龙涂料厂)、“博济南岸里”(原常州梳篦厂)等双创园区,吸引了一批信息科技、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高端IT产品工业设计等创新企业和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汽车后市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入驻,打造城市产业新业态,为城市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汲取大运河文化力量,构建大运河开发新体系

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作为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源泉,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始终把创新摆在首位,强化系统思维,突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将大运河规划与运河沿岸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河互动,促进运河沿岸经济转型升级,再现大运河繁荣盛景。

坚持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等五大水系,流经北京、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始终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的休闲旅游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个性鲜明、吸引人气的“爆点”场景,擦亮“龙城夜未央”品牌,让常州成为人人向往的文旅消费目的地。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原则,加大运河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河道治理管护、交通航运整治等工程,加强大运河沿线景观设计,培育绿色发展产业,努力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镶嵌、景色优美的绿色长廊。

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运河沿岸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多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携手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推动港口建设与运河沿线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沿运河城市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的桥头堡作用,加快形成大运河沿岸城市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最终目标,引导建设大运河文化圈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措施,应将全民共享作为衡量和检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标尺,统筹大运河文化带的产业功能、城镇功能、生态功能、交通功能和文旅休闲功能,不断改善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运河,正在走进一个新时代。它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两岸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一项文化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精神工程、发展工程。

未来,常州在大运河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方面要持续发力,努力将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内力”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张力”,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不断赋予大运河工业遗产时代价值,按照长三角文旅中轴描绘的蓝图,践行“全域皆景、处处可游”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宁杭生态旅游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有机串联起来,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生态带”“江南风情带”“文旅产业集聚带”,以“国际化”为特色,以“江南风情,常州魅力”为核心,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风情”“江南风情”和“特色人文旅游胜地”,推动常州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文旅发展高地跨越,打造常州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新名片。

 

参考文献

[1]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经验之六 江苏常州:千年运河留韵 百年工业焕新[J].经济管理文摘,2021(18):3-6.

[2]耿敬北,陈子娟.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生态空间规划及建设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1):51-54.

[3]章珏,吕勤智.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审美体验路径探究——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西兴过塘行码头片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01):220-222.

[4]方晓伟.大运河江苏段“红楼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功能开发研究[J].红楼梦学刊,2023(01):41-53.

[5]王浩.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大运河常州段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10):25-31.

[6]孙晨.基于大运河文化的常州奔牛公园主题广场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常州:常州大学,2022.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419/13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