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中查询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主题相关的论文和资料,发现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秦会朵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题中之义,乡村的全面振兴也需要文化产业的赋能。”[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应试而谋的实然之举。二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快速发展能够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能够促进乡村特色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正如高宏存指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给乡村振兴筑牢物质基础,同时带动实现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塑造、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和谐统一”[3]。三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不同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不同的途径。如杨小冬研究了文旅融合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他认为,要通过多元主体融合、多元产业融合、市场环境融合、现代科技融合等途径赋能乡村振兴[4]。范建华等人指出,数字文化产业要通过“驱动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乡土文化接续复兴、引领乡村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以及助力城乡命运共同体建构”[5]等途径赋能乡村振兴。此外,也有学者指出,要通过开发民俗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音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总体而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学者关注,但研究成果较少,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产业的概念
在西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源自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一词;在我国,“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及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董庆佳认为,文化产业“特指以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核心的产业”[6]。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文化产业的范围,仅是从精神领域理解文化产业。李江帆认为,文化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集合体”[7]。这一定义同样也缩小了文化产业的范围,只是从生产环节阐述文化产业。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这是迄今为止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进行的比较完整的表述。文化产业既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又包括文化产品生产所需的服务、销售、消费等活动。
文化产业的特征
文化产业具有多重属性,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性。
一是文化性。文化性是文化产业最基本的属性。中国的乡村范围广阔,各地区文化资源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基于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立足于文化差异性,因地制宜,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经济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是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从“产业”一词看,它属于经济范畴。因而,文化产业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经济属性,它能够合理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各个国家纷纷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及价值规律,文化产业若不能遵循规律,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因而,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也是其典型特征。
三是意识形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8]衡量文化产业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其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会对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9]。
四是创新延展性。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既具有文化的特性,又具有产业的特性,文化产业易融合的特性使得其在经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具有很强的创新延展性。它可以很好地同科技深度融合,通过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等激发创新活力,延长产业链条。同时,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合,可以形成集“吃、穿、住、用、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0]。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做出了详细部署。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乡村振兴迈向了崭新阶段。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同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
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赋能乡村振兴,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能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产业能够支撑产业兴旺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它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易融合性,它能够同特色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相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三产融合”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三产融合”的内在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产业能够对产业兴旺起到带动作用。
文化产业能够促进生态宜居
文化产业是绿色低碳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坚持“双碳”目标,聚焦全面绿色转型,避免因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发生。乡村振兴同样也需要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单一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精神文化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对于人居环境而言,乡村的绿色发展能够促进美丽家园建设,而文化产业的这一属性可以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乡风文明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唤醒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一点同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相契合。
文化产业能够助力乡村治理
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在农村,乡土文化则凝聚着乡村美景、乡情乡音,以“乡愁”为纽带,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其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可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凝聚广阔力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乡村振兴同样也需要以此来带动乡村治理。
文化产业能够实现生活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共同富裕是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之举。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通过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
乡村的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不同的典型发展模式,如数字文化赋能模式、文旅融合赋能模式、创意设计赋能模式等。
数字文化赋能模式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文化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同时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能够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应用也能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天眼”工程落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小镇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打造了虚拟式演播、沉浸式体验的全新模式,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天眼小镇”的建设。
文旅融合赋能模式
文旅融合不仅能增强乡民的文化自信,还能提高其思想认知,从内生动力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旅融合可以说是现阶段最为“火热”的赋能模式。文旅融合通过文化重构、旅游开发、呈现互动等方式,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四川省战旗村通过自主设计以“非遗技艺”为核心,集工艺展示、参观游览、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旅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多元价值以及乡村振兴的“蝶变”。
创意设计赋能模式
创意设计赋能,即乡村文创产品依据乡村生态资源、地理环境、文化资源、特色产业、乡村生活等要素展开跨界创意设计。通过创意设计,产品的附加值会进一步提升,也更能满足人民的个性化需求。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持续推进聂家庄泥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源泉。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立足于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从资源、技术、人才、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
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独具特色,各不相同。乡村地区更是如此,“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使得乡村文化资源能够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只有激活这些资源,乡村文化产业才能更具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所以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要通过加强评估,及时了解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情况。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
科学技术能够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第一,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之中,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第二,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第三,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文化产品消费与流通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
人才的培育与调动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发展,人才是保障。人才,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者,是文化资源和新兴技术融合的推动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调动。一方面,加强对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扶持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其他区域优秀人才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赋能乡村振兴的保障
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意味着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建立健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市场的运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和调动机制等,以保障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序性,从而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秦会朵,范建华.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06):76-82.
[3] 高宏存.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革新与思路突破[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23-33.
[4] 杨小冬.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2(24):81-83.
[5] 范建华,邓子璇.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复合语境、实践逻辑与优化理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67-79.
[6] 董庆佳.文化产业诸概念再辨正[J].中华文化论坛,2015(07):87-89.
[7] 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4):26-30.
[8] 坚守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纪实[Z/OL].(2020-09-20)[2023-01-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339350248436695&wfr=spider&for=pc.
[9]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N].人民日报,2020-09-23(02).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303/1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