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名人故居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利用故居资源发展地方文化和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现以梅州市林风眠故居为例,借助SWOT模型,分析林风眠故居当前的优势与劣势,阐明林风眠故居可利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一系列保护与开发对策,为推动我国名人故居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在各省市多措并举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重要的路径,而名人故居作为该路径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宝贵资源。
目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展开,部分经过开发的乡村名人故居已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康有为故居、鲁迅故居等,以故居自身为中心,通过深入挖掘名人资源,辐射周边名人故居,打造崭新的文旅品牌,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打卡点”。同时,也有些故居在保护和开发上存在诸如开发难度大、开发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历史名人资源,找到一条历史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和谐之路,从单一的保护开发进入“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本研究的立意之本。
林风眠故居是著名画家林风眠幼时生活之地,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林风眠故居为例,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林风眠故居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剖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外界的机遇与威胁,并就如何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乡村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林风眠故居的SWOT分析
林风眠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主体建筑包括敦裕居和纪念馆两部分。敦裕居是典型的客家特色建筑,于2012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林风眠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风眠先生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林风眠故居是梅州市热门景点之一,是开发乡村名人故居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优势分析
优美的自然景观
林风眠故居依山傍水,前拥清澈见底的半月形池塘,后靠绿树成荫连绵不断的老虎岩顶山,故居前的田间小路错落分布在稻田间,得天独厚的自然农村风光形成一幅独有的景象。故居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的文化特色,致力于打造“林舍相依、林路相依、村内有景、四季常青”的乡村绿化新格局。
别致的建筑风格
林风眠故居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客家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遗产。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历来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合一,并以建筑布局之美、造型色彩之美、生态环境之美、装饰内涵之美著称,在汉族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2]。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土木石结构,灰瓦面平房[3],汇集客家特色与江南风格,吸引了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
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曾出国深造,学成归国后传授自己的知识经验,受邀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林风眠先生提倡“中西融合”的理念,其艺术创新精神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先生勇于创新的“风眠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别具一格的艺术理念,赋予了故居独特的魅力。
深厚的文化价值
林风眠故居所在的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和“华侨之乡”的美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林风眠故居是梅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雨,故居积淀的客家文化与名人事迹仍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林风眠纪念馆所展示的林风眠先生生平故事及经典著作能更深层次地促进艺术文化和名人风骨的传承与发展。
劣势分析
地理位置劣势,交通不便
林风眠故居坐落在离市中心较远的乡村,地理位置较偏远,且前往林风眠故居的公交路线较少,也缺少直达故居的旅游专线,交通较为不便,这也是故居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客观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制约了参观人流量。
服务模式传统,游客体验有待提升
丰富的服务模式可以赋予景点新的生命力,不仅能使文化资源“活”起来,还有助于增强互动性,打造沉浸式体验。然而,林风眠纪念馆的展览形式较为单一,馆中主要运用文字、图片等静态模式展示林风眠先生的生平,缺少虚拟成像、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与文化元素的巧妙结合,导致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输出不足,进而导致纪念馆难以在思想和文化上与游客产生共鸣。
宣传模式传统,故居特色亟待开发
林风眠故居存在宣传模式及宣传路径单一、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目前,故居主要依托新闻报道、记者走访、梅州旅游平台等传统宣传途径进行推广,还未入驻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难以与广大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产生联系,无法实现有效宣传。同时,故居尚未形成品牌文化,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亟待开发。林风眠作为画家,其身份和画作都可以作为宣传的切入点,而当前无论是宣传的广度,还是宣传的深度,都需要进一步提高[4]。
周边景点关联性弱,尚未形成资源合力
林风眠故居所在的西阳镇红色资源景点较多,不仅包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地、重要机构遗址、革命烈士故居等,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等[5]。然而,虽然故居周边资源丰富,但各景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联系。故居未与周边其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未形成开发和利用合力,交互性不强,缺乏合作意识,这不利于故居的可持续发展。
机遇分析
国家与政府的政策扶持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2022年全国两会提出要时刻推进脱贫地区的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这为发展名人故居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深入实施‘三农’领域补短板‘九大攻坚’行动,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我省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6]。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梅州市政府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提升红色旅游消费效益,利用梅州“文化之乡”品牌,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国家政策以及梅州市政府的支持,为林风眠故居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总体趋向活跃,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有望持续发展壮大[7]。此外,推动文旅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故居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文旅融合为故居文化价值熏陶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8]。
文化科技融合为故居发展提供新引擎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名人故居发展的新引擎。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将原有传统文化开发出新价值,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推进智慧旅游与名人故居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振兴路径。比如,为了让周立波故居变得“触手可及”,展馆通过虚拟拍摄手段,利用AR技术,还原周立波的创作过程;还新增了LED视屏播放器,播放景区美景,并设置视频打卡点,形成新媒体自发传播效应,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故居的文化魅力与自然风光[9]。
威胁分析
保护和开发资金来源单一
名人故居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的名人故居,其保护工作相对成熟,在资金来源方面,除政府投资外,还有基金会、企业、慈善组织、民众等;英国和意大利两国还发行文化遗迹彩票,并将一部分资金收入投入文物保护事业中;除此之外,日本的公共关系赞助、美国的捐款等资金来源途径,为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10]。反观林风眠故居,保护和开发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充足的保护资金,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居保护的积极性,阻碍了故居的发展。
名人故居面临同质化和异质化竞争
近年来,旅游产品日益多样化,旅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着眼于梅州地区,周边景区给林风眠故居带来了压力。有来自同质化旅游资源的竞争,比如叶剑英故居、黄遵宪故居等,他们结合自身特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故居“红色品牌”,无论是在保护开发层面还是知名度、影响力层面,都优于林风眠故居;还有来自异质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如雁山湖、客天下等景区,在宣传推广层面,林风眠故居逊色于这些开发较早的景区,这为林风眠故居旅游发展带来了客源上的威胁[11]。
林风眠故居可持续发展对策
注重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助推名人故居发展
特色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活化文化资源,还将助推名人故居高质量发展。开发文创纪念品,要注意与“名人生平、名人个性、名人著作”相联结,并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既与风眠精神内核相呼应,又与周边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还可以结合客家特色,将传统文化、生活气息渗透到产品中,赋予产品生命力,在宣传文化的同时宣传名人资源,两者协同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一方面,建立名人故居保护基金,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国债等,引进民间资本并让其参与到故居的保护中,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年轻一代等共同承担故居保护的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组织的支持,如与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合作,为故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广泛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
加强科技融合应用,提高智慧化水平
目前对林风眠故居的开发以静态开发模式为主,缺乏动态上的创新。为了让游客充分感受到故居的艺术气息和历史价值,需要开展更具时代性、互动性的活动。在展览形式上,可采用线上VR全景智能展示系统模式,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云参观”,感受故居的文化魅力。在宣传推广上,可以与旅游平台合作,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范围;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平台,及时发布故居相关旅游信息,让故居品牌“走出去,火起来”。
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遇,打造林风眠特色写生基地、摄影基地,融入更多的美术元素、艺术元素。与当地村民加强友好合作,盘活周边闲置院落,建设特色民宿,开展沉浸式农家乐等,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目标。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合作,串联热门旅游景点,打造旅游环线,开设具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如红色革命游、名人故居游、山水风光游等,形成开发和利用合力,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打造区域联动、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林风眠故居的开发与保护路径,对推动梅州市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依托故居独特的文化资源,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体验优质化、旅游活动个性化、保护开发社会化的发展体系,才能让更多故居“活”起来与“火”起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8-01-12(010).
[2]龚晓田.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8):19-21.
[3]杨草原,邓广敬,蔡欣欣.通讯:探访艺术大师林风眠故居[Z/OL].中国新闻网,(2012-04-14)[2023-01-05].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4-14/3819538.shtml.
[4]杜娟.基于SWOT分析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发展对策研究——以陈云纪念馆为例[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8:52-62.
[5]刘钢,陈燕奎,黄立锋,等.基于GIS技术的梅州市西阳镇旅游资源现状特征分析[J].科技资讯,2021,19(19):1-6.
[6]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N].南方日报,2022-06-10(A02).
[7]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逐步恢复[N].中国信息报,2022-02-09(002).
[8]庄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N].经济日报,2014-09-18(014).
[9]潘琼.周立波故居:数字化展厅触手可及[EB/OL].(2022-04-06)[2023-01-05] http://www.yiyang.gov.cn/wlgt/4601/4603/content_1553213.html.
[10]寇婕,梁梦玲.国外名人故居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3):68-70.
[11]张绍琛.基于SWOT分析的陆巷古村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文化产业,2021(36):136-138.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222/12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