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短视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四会玉雕为例

2023年02月22日 00:00

互联网的普及,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以及短视频时代的来临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表达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玉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非遗传承现状、传承价值的研究,提出短视频时代四会玉雕传承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表达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给四会玉雕的传承提供了新方向与无限的可能,传播玉雕文化的方式将更多样、更直观、更新颖,因此将短视频作为切入点研究四会玉雕的传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四会玉雕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写进报告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以及培养人民高度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始终将非遗保护放在第一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短视频的诞生为四会玉雕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其传播途径由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近几年四会玉雕的传承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传承环境总体向好,但实际上,四会玉雕的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

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四会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达形式是玉雕产品,留住玉雕产品即留住制作技艺,留住制作技艺即留住玉雕文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社会联系紧密的玉雕产品在现代社会难以获得认同。另外,其衍生的一些玉雕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极高,且因价值与价格不匹配,正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还存在部分传承人收入不高、技艺无人继承的问题。无人继承意味着技艺的失传,而技艺的失传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人类社会而言,都是一种遗憾和损失。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部分玉雕产业采用机器代替人工的生产方式,高效率、批量化地进行生产,产品形状和规格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与文化内涵,失去了技艺传承的初心,部分玉雕产品也失去了灵气。过度地依赖机器会让传承者漠视技艺的重要性,从而加剧玉雕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据统计,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计1082位,2018年入选时,其平均年龄为63.29岁,大约三分之一的传承人年龄超过70岁。四会玉雕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实现对其的科学保护与传承。

传承意识的缺失

四会玉雕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四会市民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率为98.5%。数据显示,将近40%的四会市民不知道四会玉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了解、不太了解四会玉雕的市民比例为46%,仅有53%的市民基本了解四会玉雕的情况。时至今日,四会玉雕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6年,但四会市民传承四会玉雕的意识仍不足。文化传承意识展示了人们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文化传承意识属于社会意识,意识是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认知程度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的行为。四会玉雕技艺的传承不仅要靠传承人对技艺的传承,还需要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接力。人民群众对非遗传承重视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发展。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致力于加强年轻一代的非遗保护意识,让非遗传承意识深植于心。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培养非遗意识,但往往难以落实。由于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快手、抖音等平台应运而生,短视频数量急剧增加。短视频的出现为提高人们的传承意识提供了新方向,但四会玉雕非遗短视频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内容雷同重复、无新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另外,人们也缺少了解四会玉雕历史文化的意愿,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传承。由此可见,传承意识的缺失是阻碍非遗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1  您知道四会玉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知道

不知道

频次

780

500

比例(%)

60.94

39.06

表2  您对四会玉雕了解情况如何?

不了解

不太了解

基本了解

频次

60

540

680

比例(%)

4.69

42.19

53.13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得到此数据。

非遗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会带动文化发展。非遗产业化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经济基础,还激发了非遗创新的内生动力,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非遗产品,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非遗产业化发展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而产生的非遗发展的有效路径。四会玉雕产业化衍生出玉雕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销售玉雕产品,销售方式以“线下+线上”为主,线下销售的玉雕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与其使用价值、社会价值不相匹配,故人们的购买意愿不高;在线上,商家不仅会用直播的方式销售玉雕产品,以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实现销售量的增加,还会拍摄相关短视频宣传玉雕产品,推广玉雕文化,提高玉雕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销量。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拍摄短视频,都有利于玉雕文化的传承。但由于从业者的出发点是商业盈利,且直播带货中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致使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同时,短视频拍摄与销售有关,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文化价值。尽管四会市建成了玉器城、玉器街等线下玉器交易市场,还为直播带货提供了LIVE直播基地,全方位支持玉雕销售及其品牌建设,但由于玉雕销售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而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执法力度不够,该行业一直存在乱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非遗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产劳作与实践的探索中创造出的文化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是人类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更是国家和民族繁荣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价值

四会玉雕在创造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容和技艺是学校开展文化传承课程教育的知识、理论来源。玉雕是四会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年参与玉雕文化传承,可以增强其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孔子曾指出,玉有十一种美德,即“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玉可用于象征君子,作为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四会玉雕所蕴含的玉德不仅是古人用来衡量自身修养品德的标准,也是现如今培育年轻一代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玉雕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培育道德规范,树立文化自信,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玉雕文化的传承过程体现了其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

四会玉雕作为非遗项目,反映了四会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四会玉雕的发展体现了玉文化发展的路径。传承四会玉雕技艺对研究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会玉雕蕴藏着四会人民某个时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蕴含着四会人民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人民生活与促进人民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四会玉雕反映了四会人民在特定时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以及文化发展的历史踪迹,是研究其文化的重要参考。总之,四会玉雕的传承对延续中华文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神价值

非遗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民族独特的群体意识。四会玉雕蕴含着中华美德,这些中华美德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还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四会玉雕所蕴含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玉所代表的君子意象反映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及其对美的追求。四会玉雕文化具有独特性,不仅是民族智慧和民族意识的体现,还是维系四会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更是四会人民的精神支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快餐式阅读、泛娱乐化等现象层出不穷。然而,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在四会玉雕行业中,有一部分人制作短视频是为了进行科普;还有一部分人制作短视频是利用娱乐化的短视频博取眼球。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传播和微纪录片影像等形式传承四会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播带货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四会玉雕已突破传统批发售卖的形式,加入了直播带货行列,在传承中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在实地调查中,笔者不仅看到了玉博荟等玉雕文化产业,也看到了文宝斋翡翠博物馆等公益文化事业,那么更注重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能否与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相结合共同促进四会玉雕行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问题。在教育培训行业如履薄冰的背景下,某教育培训机构开发了中英双语直播带货的形式,例如卖牛排,主播从“steak”的起源讲到维京海盗的历史。传统的吆喝式卖货、千篇一律的话术已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新的“讲解知识+卖货”的形式则为直播行业注入了新动力,其通过主播广博的知识与人文情怀吸引消费者,倍受消费者青睐。这给四会玉雕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四会玉雕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在讲解玉雕的历史与发展过程、玉石的种类、玉雕审美艺术等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直播卖货。在直播过程中,重点讲述四会玉雕的发展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四会玉雕的传承。

短视频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让在闲暇时间观看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短视频既是互联网内容得以传播的媒介,也是文化知识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制作成本低,视频时长短,趣味性强,传播速度快,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通过在各大短视频App搜索“四会玉雕”词条,笔者发现,创作者拍摄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带货,然而,受创作者文化水平、发布目的的影响,娱乐性视频的点击率普遍高于官方科普视频。总体而言,现有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娱乐性强,科普性弱。要想发挥短视频的正向宣传作用,首先,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如组建优秀制作团队,拍摄制作高质量的科普类短视频;其次,政府也可以举办活动或比赛,评选并奖励民间优秀视频的制作者,鼓励原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在落实方面,可以将短视频作为公益广告投放到多个平台,同时鼓励学校开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播放高质量科普类视频,从而更好地传承四会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纪录片影像

在学界提出“非遗影像化”的传播理念之后,纪录片凭借其能真实、直观、完整地体现非遗精髓的优势,成为保护和传播非遗的重要艺术形式。而相对于传统纪录片,时长为5—25分钟的微纪录片在观众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中拥有更多优势。由于微纪录片的篇幅较短,四会玉雕非遗影像化微纪录片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题拍摄:第一,综述四会玉雕的概况、历史与发展过程等;第二,以四会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中心,对他们进行采访,听他们讲述自己求学拜师学艺的亲身经历,从“当事人”的角度讲述传承故事;第三,拍摄与记录玉雕大师的工艺,用镜头记录玉雕的制作过程,为传统手工艺留存一些影像;第四,介绍玉雕作品,许多玉雕作品并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其背后的深意也十分值得了解和挖掘。微纪录片的制作,可以记录和留存真实的玉雕工艺,让这一非遗得到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直播带货、短视频传播和微纪录片影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方式。在直播带货层面,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在短视频层面,强调科普与宣传;在微纪录片影像层面,则强调保护与传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短视频时代非遗影像化传承的可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玉雕文化所承载的是工匠精神和君子如玉的品德,有其独特的价值。总的来说,在短视频盛行、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阅读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传承发展方式,并进行自我革新。

参考文献

[1]李丹.新媒体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开发研究——以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2(24):122-124.

[2]姚国章,薛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数字化保护的重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1(24):97-99.

[3]韩业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新增1082人[N].光明日报,2018-05-17(009).

[4]自晓倩.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7(Z5):50-51.

[5]何志武,马晓亮.融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纪录片传播[J].中国编辑,2022(09):42-47.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222/12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