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探讨

2022年11月28日 00:00

文旅融合满足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迎来诸多机遇,同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结合现存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入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并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量和分析,如政府引导、旅游环境优化等,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传承,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凭证。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中国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旅融合正好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态势良好,逐步朝着旅游经济方向发展,成为旅游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文旅融合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强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依照实际现状制定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原则

整体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及演变的成果,其没有固定的传承模式。在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保护以及传承工作要结合地区的特色以及实际情况,确保项目的关键特点以及核心内容能保存下来。在尊重非遗保护与传承完整性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以及具有正能量精神内核的项目内容的宣传,保证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

地域性原则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非遗项目,有一些非遗是通过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产生的,有的非遗项目是从其他地方“流淌”而来的,最终得以传承和发扬,如“评弹北调”就是苏州评弹和启海方言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应该给予其地域性重视。

创新性原则

新时代的到来使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方面,应用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其能够将时代要素合理融入,利用数字化保护模式对非遗进行弘扬;同时其应用的方法越来越先进,并探索出不同传播途径对非遗进行保护,深化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与旅游业的各个方面融合,也加强了对形式的创新。另外,依托文旅融合背景,非遗与旅游文化应当构建协同共生的关系,加强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开发,以保证非遗传承良性发展[1]。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迎来的机遇

为实现文旅融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各个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非遗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获得了政策支持。基于此,非遗工作除了能在经费上得到支持以外,也能在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便利。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时期,各地应抓住财政方面提供的机会,加大对非遗保护基础条件的改善,使非遗保护和传承有足够的财力保障,真正取得统筹开发成效。在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背景下,游客对文化旅游商品有了更多要求。而非遗项目正好可以使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得以实现,因为非物质文化不仅能被当作旅游资源,还可以作为人文资源,借其优势和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地方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文旅结合还可以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机会,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获生机。文旅融合可以完全颠覆中国传统产业的局限,全面推动资源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对“旅游+”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将传统非遗商品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从而促进非遗工艺水平与价值升级。这种对行业力量的吸纳,能够增强发展我国非遗产品的推动力[2]。文旅结合也能够带来创新的平台,有了“技术平台”的支持,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在文旅产业的纵深发展下,将先进科技与非遗领域相结合,包括智能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可以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广阔空间。

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遗传承存在断层现象

现阶段,非遗项目在技艺传承方面有明显的断层特点,甚至很多传统技艺已经濒临灭绝。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口传心授,部分传承技艺尚存在“传内不传外”或“传男不传女”的观点,还有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年纪很大[3]。但在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年轻一代对非遗项目的兴致偏低,使得传统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比如,潮州麦秆剪贴画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由于其制造过程相当复杂,制造周期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使其流传度并不高,因此潮州麦秆剪贴画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继承者。若想让旅游业实现长久发展,就需要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将非遗传承的断层问题彻底解决。

非遗发展业态存在单一性

非遗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尽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传播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合,促进产品实用性的提升。但根据现阶段非遗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现代社会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很大。在“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建设需要与其他领域深入结合,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的目的。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资源,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却由于资源开发不规范,应用方式不合理,使得非遗保护与传承没有和旅游行业实现良性融合,在开发期间始终保持“单打独斗”,业态发展力量薄弱,从而导致非遗保护与传承受到严重影响[4]。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可行的办法实现非遗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以往的模式进行全面优化与创新。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旅游业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将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同时以此为基础,采取可行的措施逐步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如何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考量。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包含民俗、美学、文化思维等诸多内容,作为地方文化的主要表现,其能将地域的历史变迁直接表现出来,且有着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意义,并结合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要求、特色条件等,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在坚持区域文化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措施,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发挥出来,将工作重点放在对非遗的保护上,保证能有更多人了解非遗[5]。比如,在社会上加大宣传,以及加大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关于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政府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特别是在文旅背景下,非遗和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发展困难较大,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抓好各个领域的工作,保障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畅有序。

充分认识保护非遗的价值

在文旅融合中,文化差异性可以为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持。如果文化不具备差异化特点,文化旅游便无法展现出独特性,进而将不利于行业稳定发展。在发展旅游业时,要将非遗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树立良好的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展现出文化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旅游发展倘若没有任何特色,将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衍生的,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如果非遗因得不到保护和传承而消亡,其将无异于物种灭绝,无法再生。文旅融合的核心是现有的文化资源,其能确保非遗的价值长时间保持不变。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共同作用。在传统模式的应用下,旅游业的发展对市场的依赖度很高,但后者没有给予文化资源保护应有的关注。为解决此类问题,应给予非遗高度重视,明确其中内涵,立足于“本色”发展,促进非遗资源长久价值的发挥。文旅融合背景下,各个方面都要细致划分,对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考量,利用合理的方式消除产业发展期间出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高预测精准度,以保证制定的决策更为科学和标准。非遗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历史文化继承上,还体现在其有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和提升经济效益上。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将非遗与文旅衔接在一起,不断创新与优化内容,以促进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

强化对旅游环境的保护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并且旅游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重复消费的特点十分明显,再加上活动本身有很强的关联性,对外界因素的依赖度较高,尤其是对环境的敏感度极强。因此从本质上分析,旅游活动比较“脆弱”。为实现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要始终处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能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是吸引游客注意力的关键。部分地区通过对文旅融合模式的利用,虽然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但非遗在保护与传承期间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却发生了变化。结合目前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效果来看,应用的开发模式存在颇多不合理之处,其致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非遗传承出现问题。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良性的文化环境支撑,但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西方文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冲击越来越大,致使我国部分非遗逐渐朝着形式化方向发展。面对此类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加强重视,正确认识非遗的价值和作用,从政策角度出发,对非遗实施政策上的扶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以期非遗能在保护中得到良好发展。在非遗融入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旅游环境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备良好且和谐的旅游环境,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目标才能实现,从而创造出新的“非遗+文旅”产品。旅游环境是非遗创新的基础,只有保证良好的环境,非遗的发展才能得到稳步推进,非遗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强化对民间力量的融入

文旅融合背景下,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除了要从政府、旅游环境等方面加强考量之外,还应将关注点放在民间力量上,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金的方式把民间力量在文旅产业中的作用体现出来。民间资金的运用要突出合理性和科学化,提高资金使用率。为了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的提高,要注重民间智慧,以便其能对非遗保护提出更多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的实施要根据本区域的历史特点,在当地建立非遗文化体验点,邀请非遗传承者在现场展示,将来往游客的注意力吸引到非遗项目的表演上,并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另外,民间资金投入对盈亏的关注度很高,所以会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比较上心,这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保证传播方式与开发格局的立体化

现如今,非遗结合景区发展的模式应用得比较广泛。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效益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非遗与景区的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应采取可行的办法对非遗进行系统规划与选择,同时加强对“非遗+景区”产品的创新与优化,真正做到个性化与多样化,持续推进非遗的发展和创新进程。在自媒体覆盖面持续扩大的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基于这一特点,非遗可以加强对自媒体的利用,通过线上宣传展示、线下模拟与体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多元化了解非遗的途径,深化人们对非遗的理解与认识。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确保发展布局的立体化,同时,在“非遗+景区”内容的开发、生产和宣传过程中,要注重体系化与立体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国家的保障和扶持虽然关键,但市场价值和公众影响力也一样不容小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为达到非遗的良性和可持续传承,必须融入景区、社区与民众的文化生活,以确保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有更多传承者、志愿者以及机构等参与其中。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旅是当今时代衍生出的新词语,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非遗+”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能够使旅游业达到更深层次融合的发展目的。在非遗与研学、创意、演艺及文创等领域的融合中,非遗能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在此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非遗+”,采取可行的办法拉近非遗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比如,“非遗+文创”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程度和喜爱程度,真正达到文旅融合的文化创新目的,保证非遗项目被更多人欣赏与传播,将非遗项目与潮牌联名,设计出的商品有着别样的特点。当年轻人使用或选择了带有非遗元素的潮牌商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近非遗,并深入感受和体验非遗。特别是近年来十分盛行的中国风与民族风,相关部门应抓住机会,加强与非遗的合作,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达成非遗保护和传承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和主观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现存的问题,对文化旅游的全方位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因此要依托文旅融合背景,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基本规律,尊重地方特色,从不同角度着手,采取措施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着力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以便文化旅游事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促进二者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丽丽,孙传玲.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北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汉字文化,2020(S2):121-123.

[2]翁渭亚.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初探[J].百花,2021(06):49-51.

[3]刘玲,韩利娜,彭晓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州非遗苗画的保护与传承助力于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J].艺术大观,2021(27):125-126.

[4]谢晓霞.基于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潮州市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4(18):93-95.

[5]江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19(24):35-36.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1128/1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