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占里侗寨传统建筑文化研究

2022年11月26日 00:00

黔东南占里侗寨以独特的人口文化闻名遐迩,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影响形成了典型又有别于其他侗寨的农耕文明。通过田野调查、方志检索、碑刻研究来探寻其传统建筑的种类、功能、变迁,以及典型民俗文化的人物、场所、流程等。侗乡山高林密,挖掘其文化资源价值对占里村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占里村概况:依山傍水的典型侗寨

占里村地处高增乡中部,距从江县城约20千米。西与付中村接壤,北与小黄相连,东与岜扒相接,南靠托里村。作为从江县“七星侗寨”之一,占里村是古老的迁徙村落。其从自动乱年代迁徙而来,是侗族迁徙文化特征的典型村落,全村面积约15.97平方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因占里村自古以来实行寨内婚,全村共183户村民,总人数822人(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全为侗族,占里村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与计划生育第一村”。

占里村位于重山密谷之间,依山就势,背靠山林,东北部为山体,南部为田畴,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两侧为村落对外出入口,占里寨以溪沟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大面积居住建筑,西部为少量禾晾群落。东部寨子依托山形,整体呈坐西朝东之势,由上而下,鳞次栉比地排列;西部禾晒群则沿河而展,带状分布。村寨依山傍水,位于密林之间。层层梯田沿山体收叠而上,寨中男耕女织,玉米田园,鱼塘四布,禾晾排立于寨间,具有典型的侗乡风情。

历史沿革:饱经磨难的迁徙过程

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占里侗寨,其历史缺乏有力的资料依据,同众多其他侗寨一样只能从古歌、传说以及老人记忆里窥见一二。“占里”得名于长途跋涉、历经艰辛而定居此地的先祖“吴占”与“吴里”。占里祖先居住在江西,奈何当时人多地少,迫于生计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途中经过梧州、黎平、那旦等地并短暂定居,后来到四寨河口,最终在付中村村民的提示下来到了占里村。在收录于《从江县志》的侗族古歌中能得到一些验证。

祖公上河

侗族祖先住广西,侗族祖先住广东。

那里人群太兴旺,山川广阔地难容。

梧州地方虽然好,水在低处田在高。

我们祖先不会做水车,低水难救高处苗。

我们祖先含泪把船开,八洛河边上了岸。

抄旱路,翻山岭,我们祖先到皮林,

翻过高岑、平天,越过邓顺、归良,

下到高告山脚,来到四寨溪旁。

公奶把人分成两路,来到同荀、寨修。

戊戌年定居平美、平细,已亥年定居高增、银良,

庚子年定居岑报、銮里,辛丑年定居归农、弄向。

银良住岜扒,银通住小黄,

发田住朵比,架雅住布王,

金岁、宁吕住朝里,万戈、松印住寨庞。

鼓楼建寨中,花桥架河上,

村村寨寨人兴旺,男耕女织乐无疆!

当地村民口耳相传的迁寨史与古歌里记录的侗族祖先的迁徙历程在迁徙路线、时间等方面有所重合,至于占里祖先是否作为早期侗、苗迁徙族群中的分支,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从现存的一些石刻、碑刻中能找到答案。在占里村村头的古井上刻有“嘉庆三十二年”字样,由此可以推测出占里祖先迁入此地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占里侗寨建寨历史悠久,其苦难迁徙史的源头是人地矛盾,加之受地形影响,占里村交通闭塞,鲜与外人交往,故造就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寨内婚等嫁娶形式,且其建筑与民俗都极具民族特色。

木石匠心: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

住宅

占里村落的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建筑,青瓦覆顶,旁有偏厦,这是极具侗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之一。这里建筑年代不一,绝大多数住宅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距今较久远的建筑为木结构两层建筑,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堆放草料及杂物,二层为居民生活空间。经底层木梯进入二楼居住层,进深呈“三段式”布局,最前段为宽约3米的宽廊,是居民会客、晾晒衣物、手工生产等日常活动空间,宽廊外侧则使或立有短柱或镶有短板的栏杆,称之“美人靠”;最里段为卧室,中段为起居室,内设火塘,是家人团聚、娱乐、休息的空间。在建筑构造上,其采用传统营造方法,利用榫卯技术,全屋不用一颗钉子,在屋顶、栏杆、门窗等构造方面均具较强的实用性,颇具地方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住宅也随之变迁。民国《从江县志概况》“风俗”篇有记:“住喜楼上,畜住其下,以为夏凉冬暖,殊知天时炎热,秽气难堪,习惯不以为害。”随着“人畜分居”口号的提出,近年来新建的建筑,底层多为砖石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内部布局也与老式建筑有所不同,随着生活空间下移,现在一层多用于吃饭、娱乐和休闲。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保护与合理规划,占里村目前住宅建筑保存情况较好,据统计,其总建筑面积23061.92m2,传统风貌建筑占地面积达11818.43m2,占总建筑面积的94.08%,占里村“干栏式”住宅体现了村民真实古朴的生活气息,漫步于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的魅力。

image.png 

图 占里侗寨俯视图(图片来源:从江县住建局)

此外,住宅数量是占里村人口文化的缩影。据统计,占里侗寨从1965年至1988年的33年间,人口虽有波动,但人均增长率却为0,占里村以“中国人口文化与计划生育第一村”闻名全国。

表 1952年-2018年占里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数据来源于从江县自然资源局)

年份(年)

户数(户)

人口(人)

年份(年)

户数(户)

人口(人)

1952

156

729

1994

150

720

1956

153

675

1995

151

728

1957

154

625

1996

152

734

1959

154

427

1997

152

734

1964

134

479

1998

151

733

1965

-

420

1999

152

736

1974

-

623

2000

152

738

1975

143

623

2001

154

756

1976

149

641

2002

153

758

1977

148

644

2003

156

762

1978

148

648

2004

158

764

1979

147

653

2005

164

764

1980

146

654

2006

167

767

1981

141

661

2007

169

798

1982

147

671

2008

171

810

1983

143

670

2009

173

822

1984

126

668

2010

175

832

1985

127

660

2011

175

834

1986

126

668

2012

178

834

1987

133

671

2013

178

831

1988

134

675

2014

182

832

1989

133

680

2015

182

830

1990

146

695

2016

189

829

1991

144

714

2017

192

817

1992

142

712

2018

194

810

1993

146

713

(二)鼓楼

鼓楼位于村寨中心,是占里村村民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鼓楼里的六根柱子,逐层上叠收刹至十一层密檐,再覆盖两层八角伞形攒尖楼冠,巨大的楼冠采用斗拱支撑,楼冠上按大小顺序将圆珠陶瓷串在一起,顶尖直指云霄,形成一座四层十二重檐双楼冠塔状建筑,各层翼角高翘,建有泥塑人物、鸟兽,各层檐口及封檐板略呈弧形,彩绘了人物和花草图案。

鼓楼对于整个侗族文化而言,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鼓楼形似一棵大杉树,远古侗寨中心植一大杉树,每有大事发生寨内头人爬至树顶召集大家来此议事定夺。又形似一个巨大的伞,遮风避雨,荫蔽子孙,保寨平安。鼓楼几经大火,又数次重建,当地的掌墨师、画师使用传统的营建技艺和檐板装饰画法使得鼓楼长存于世。每年农历八月初八,由寨老组织,所有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鼓楼集体起誓喝猪血酒,唱村民公约,延续村寨信仰。

寨规一:不许多生子女,只允许每对夫妻要一男一女。

寨规二:不许偷盗他人财物,违者罚款五十两银子并杀其牛分给全村人吃,如无银和牛则驱赶出寨。

寨规三:不准砍伐森林,违者处以“砍一栽十”,罚款五十两银子并杀其牛分给全村人吃,如无银和牛则驱赶出寨。

寨规四:寨老执法不准受恩受贿,如受贿导致裁决事项不公或徇私舞弊者,村里众人有权免其寨老资格,永世不再有发言机会,受贿所得充公,重者杀其牛分给全寨人吃。

寨规五:严禁赌博、抽大烟。

侗族作为无文字民族,要想建造过程烦琐、工艺精美的鼓楼全凭当地掌墨师的经验,斗穿枋连的营造技艺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鼓楼作为村寨的中心,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村寨内部凝聚力产生的中心和源动力,又是本民族文化的演示场和传播基地。

风雨桥

风雨桥也被称作“花桥”,在村落溪流上共有三处风雨桥,分别位于寨子北部、寨中溪流中段、寨中溪流南段,建成年代均为现代。桥宽约3米,风雨桥两侧为“美人靠”式栏杆,内部额枋上画有“斗牛”“行歌坐月”“春耕”等当地习俗。

风雨桥作用有两种,一是行地利之便,占里村依山傍水,田宽塘多,为了使人们出行方便,便在水上架桥、在其上覆顶,桥身两侧有栏杆和长凳可供往来村民歇脚、遮风避雨;二是人们的心理得到慰藉,侗族居民广修桥梁积德育良,使得乡风淳朴、夜不闭户。风雨桥反映了侗族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独具特色的侗寨文化,至今仍为寨内村民聚会、举行歌舞等民俗活动的场所。

禾晾群

禾晾由十多根木质棍棒穿插构成,两根竖棍用以固定整体结构而立于水上,是当地一种独特的建筑物,禾晾主要用于晾晒粮食。占里村的禾晾群共两处,分别在寨子的中部和中南部,每到秋收的时候,勤劳的村民将收割的糯禾晾挂其上,禾晾沿河建成,夕阳之下一排排禾晾上挂满金黄的糯禾,形似村寨的一条黄金腰带,这是占里村得以延续至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占里村鱼米田园、稻作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现状反思:古今并重的平衡发展

在2005年以前,占里村未通公路,占里村民依靠独特的人口文化与自给自足的稻作文化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当地侗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山中“无岁月”,朝代的更迭没有改变当地的民俗文化。笔者在调研期间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寨所震撼,但同时也看出了占里村在时代潮流中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困惑。

占里村在2014年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依靠“人口文化”这张名片,占里村是近年来从江县着力打造的侗文化产业园区重要旅游景区“七星侗寨”之一。从江县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与学者前往这一养心圣地,在这一背景下,占里村文化与村外文化不断交融,占里侗寨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建筑风貌遭到破坏、民俗文化危机等问题摆在占里村村民面前,这背后其实为占里侗寨传统建筑文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或通过交流交往使本民族文化得到弘扬,或被淹没于时代潮流中。如何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前提下保护好传统建筑,以及如何在文化交融中继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成为未来占里村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占里侗寨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在于挖掘其传统文化资源,正确看待文化嬗变,无论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占里村作为传统村落所必须坚守与保护的,同时也是侗族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潘年英.木楼人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从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徐晓光,徐斌.山居糯食环境下的人口生态与习惯法规则研究——以贵州、广西侗族及瑶族村寨控制生育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04):28-33.

[4]曹端波,李亚.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建设——以侗寨占里的乡村权威“寨老”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01):86-91.

[5]沈洁.和谐与生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潘志成.从江县占里侗寨当代婚育习惯法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70-74.

[7]刘宗碧.从江占里侗族生育习俗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与汉族的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6(01):41-46.

[8]杨军昌.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1(04):62-67.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1126/1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