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以恩施市盛家坝镇天池堡院落为例

2022年11月25日 00: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就是乡风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天池堡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探索出一些实践经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恩施市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五项标准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天池堡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科学、文化素养;使村民摒弃了生活陋习,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使村民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调动了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改变了乡村旧貌,营造了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为恩施市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天池堡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天池堡院落作为盛家坝镇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村民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自2018年以来,天池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风文明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环保意识有所提升,挖掘并传承了乡村文化,组级公路提档升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组情介绍

天池堡院落共有52户村民。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大巴山余脉蔓延境内,马鹿河流经区域,森林覆盖率极高,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区域内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土家风情显著,目前仍有20栋老木屋保护完好,茶园观光道、文化广场、民俗设施齐全,许多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沿袭至今。天池堡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该地远离喧嚣,山清水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称它为“世外桃源”。

主要做法

优化人居环境,在规划中维护好乡村风貌

天池堡有保持原有风貌的木质结构老房子20栋,人文底蕴深厚。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天池堡院落党小组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带领群众齐心协力,认真制定乡村院落规划,在规划中突出原生态特色,在保持院落原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场修建、老屋改造、院落亮化、古盐道恢复、五边洁净(屋边、路边、田边、河边、沟边)行动,绿化美化院落,坚持院落统一大扫除,为院落营造一个清洁整齐的人居环境,并形成了乡风文明的长效机制。规划院内建房、道路改建、殡葬等事宜,为院落村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使天池堡院落的乡村风貌得以维护。

坚持德治引领,在活动中提升村民素质

近几年,天池堡院落把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

一是建立健全天池堡院落公约。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行为,强化院落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天池堡院落家规约束和优良家风的熏陶下,52户农户已累计培养出24名大学生,15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人创办了公司,6人参军入伍。

二是成立“好婆婆”院落自治小组,结合“男人外出女人当家”的实际情况,利用文艺队枢纽作用将院落内妇女力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院落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设立10个互助合作小组,五户一联互助合作,完成协会交办的任务,解决了青壮年劳力外出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照顾难等突出问题。通过创新这种自治模式,院落形成了良好的邻里互帮互助风气。其中“‘好婆婆’院落自治小组”作为农村公益创投项目在湖北省第六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中获二等奖。

四是通过评选表彰活动,运用榜样的力量推动院落形成良好风尚,自觉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的乡风美德,促进院落的乡风文明建设,院落的民风有了明显改善。其中,2018年吴冬云、田玖琼获得恩施市“好婆媳”称号。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天池堡院落录制《我的父亲母亲 • 带着婆婆去出嫁》特别节目,并在新闻频道、老故事频道播出。天池堡院落52户村民也被恩施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9年度“好邻里”。在“耕读礼和仁”的精神浸润下,天池堡已成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一块闪亮招牌。

五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把诚信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素质。

注重文化底蕴,在氛围中感受教育洗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天池堡院落十分注重文化底蕴,为了让院落村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教育的洗礼,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一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打造广场文化宣传廊,展示感动天池堡院落的十件大事和从天池堡院落走出去的大学生及其经历,从而让村民心头陡增自豪感,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内在素养。院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通茶园游步道,投资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和标识,为乡村休闲游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茶园增添了人气,为更多人了解茶园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文明院落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最美院落人”“最美院落户”“最美院落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同时展开院落卫生大扫除、屋内整洁评选活动,魅力、洁净、和谐、互助的氛围在天池堡院落应运而生。2018年,天池堡院落被盛家坝镇党委表彰为“最美院落”。

天池堡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天池堡乡风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村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的全面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天池堡虽然已经建有文化广场以及广场文化宣传廊,但是其利用率较低,还处于浅层次、表面上的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单一,没有农村电影放映厅、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没有投入精力组织日常活动和维护基础设施,导致现阶段天池堡村民的娱乐方式还局限于广场舞、看电视、闲聊等,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严重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仍然存在于村民心中,这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总之,农民自治协会还没有足够的凝聚力,不能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作用,村民仍然自顾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待继续提升。

农耕文化保护意识欠缺

天池堡在追求现代文化的同时,忽略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院落中除了近二十栋木房子,几乎看不见其他农耕文化的踪影,在文化宣传廊里也找不到农耕文化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如果忽略了农耕文化,就无法坚守“农”之根脉,就无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谈不上发展。天池堡村民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欠缺,还存在“现代的就是最好的”这种观念,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价值观。

村民发展内力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天池堡村民也一样,“钱袋”鼓了,但其综合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脑袋”仍然贫乏,加之其不能深层次地、主动地挖掘特色文化来引领乡风文明,发展内力严重不足。既没有能力去发现和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戏剧、习俗,也没有能力去深耕“巴盐古道”“盛家南戏”、军事文化、移民文化等这些特别的文化元素。

由于内生动力不足,所以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不明显,参与广大群众事务、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少数村民只知索取,不愿奉献的意识仍然存在,村民的主体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现有村规民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及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力量。天池堡院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寻找符合当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振兴之路,以乡风文明的有力提升,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切实加强党组织引导,突出乡风文明价值引领

村级党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最有力的引领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组织和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村民自治协调小组等群众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监督管理和教化约束作用,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合力。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转变婚恋观念。加强乡村综合治理,坚持把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还要严厉打击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真正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文明环境。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结合天池堡的实际,积极进行引导,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帮助群众发展养殖、果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扩大种植养殖的规模,打通农户和市场的联系。借乡村振兴之机,着力推进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水、电、路、气、房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农民就业培训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优化投资发展环境,鼓励干部职工利用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到村投资兴业,大力支持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就业、创业,真正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文活力。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充分调动天池堡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做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首先,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节庆文化展演活动,用艺术形式陶冶农民情操,引导天池堡村民在节庆活动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天池堡文化队伍建设,重视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把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有助于乡村发展的人纳入乡贤群体,使其成为社会和谐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再次,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工程建设,建好文化广场、文化家园、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自然村综合文化服务室等基础设施,要让村民动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来提升村民的荣誉感,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重拾农耕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多元农耕园

农耕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

一是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善于借力发力,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聚集更多资源投入农耕文化保护。比如创办一个农耕文化长廊,在上面配有相应的解说文字。

二是收集根植于乡村生活中的民歌、船工号子、乡间舞蹈以及民俗。通过在传统节日开展节庆活动,组织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让这些文化深植于村民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传承。

三是创办农耕文化体验小院或者农耕科普基地,比如推磨、扎扫帚、编背篓、打草鞋等。组织当地中小学生或者是年轻干部去体验,从而体会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四是打造亲子种植园,让人们体验种植五谷杂粮的艰辛,从而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在这一过程中活化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追求,最终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这种乡风文明去影响和激励后人,使村民重拾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促进农耕文化传承,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农民自身文明素质

乡风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村民的素质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村干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发起者和督促者,政府应通过各种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传达和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使村民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政府和党政干部要重视对村及院落自治协会管理成员的培训,针对村民组织种植业、厨师、焊工、电工、护工、保育员等不同行业的培训活动,使每个村民掌握2~3门专业知识或技术,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村民,提升天池堡村民的综合素质。

坚持不懈地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在院落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违规违纪当罚的知法与执法的良好环境。

村民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孝老爱亲、尊礼守法等活动,使自身快速成长。同时抓住基层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引领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主动抵制不良风气。发挥群众相互监督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风文明新格局。

总之,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用好农村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塑造新时代村民的精神面貌、能力素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铸好乡风文明这个“魂”,真正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为全面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2-09-2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5):629-634.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1125/12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