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心理百科 心理学
★实验内容
1965年,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做了一个实验。他召集了40名7~10岁的男孩儿,并向他们介绍了一款非常好玩儿的电池机器人。然后把他们分成A、B两组,进入不同的房间,房间里还有棒球手套、玩具手枪等,但显然都没有电池机器人更吸引人。
实验人员对A组学生发出严厉威胁:如果你们碰那个机器人,我会非常愤怒,并将采取一些行动。而对B组学生,实验人员则用温柔劝诫的方式:不要玩儿那个机器人,那样做是不对的。结果显示,这两种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机器人。
几周后,新的实验人员将原来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按之前的分组将其分开。实验人员走后发现,A组有3/4的孩子选择玩机器人,B组有2/3的孩子仍拒绝玩机器人。
★分析与对策
实验证明,严厉威胁和温柔劝诫都能在短时间内约束孩子的行为。但把时间拉长,威胁的方法就对大多数孩子无效了,而温柔的方式反而持久有效。这些被温柔劝诫的孩子内化了自己的决定,从而有意识地不玩机器人。
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们中国早已有之。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相信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难以管教,嘴皮子磨破都不听。有不少父母选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然而,不少“唱红脸”的父母反映,无论自己怎么威胁孩子,孩子都无动于衷;但在“唱白脸”父母的面前,孩子却是个乖宝宝。这是因为“唱白脸”温和、信任的态度反而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孩子会认为,我是自愿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的。如果接受的是威胁,孩子可能会假装听话,当父母不在身边,反而会报复性地“捣乱”。
那么应该如何管教孩子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衡量育儿方法是否恰当,不要只看当下,要看哪种方法效果持久。急于一时,反而会功亏一篑。
第二,尽量不要威胁孩子。威胁虽然暂时能起到约束孩子某些行为的作用,但不能持久。最关键的是,培养的是孩子的他律。当你不在孩子身边时,他可能会和平时大不一样,报复性放纵。我见过一个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孩子在他面前乖得像只小绵羊,但在其他小孩儿面前却经常说脏话,甚至喜欢动手打小朋友。
第三,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交流时,要抱着信任的态度,不要质疑孩子,给予孩子正面的期待。如果你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捣蛋,他也会如你所愿,真的变得调皮不听话。
第四,如果父母温柔地和孩子交流,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和人温和地交流;反之,父母威胁孩子,孩子也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威胁父母,甚至他人,使人际关系陷入困难。
要提醒的是,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父母的态度首先要保持一致,切忌一方温柔、一方严厉。温柔劝说,大原则上别跑偏,孩子“不打不骂”也可以“成大器”。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1222/117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