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智慧中国 乡村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今年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西部地区,昔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天,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描绘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
壮大特色农业 拓宽增收渠道
眼下,正是天麻丰收的季节。在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清早薄雾未散,60岁的李红云就进山采挖天麻,看着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金疙瘩”,他高兴地说:“今年家里种了5亩天麻,预计能卖10万元左右。”
地处乌蒙山区的昭通市,是我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近年来,当地全力推动苹果、马铃薯、天麻等6个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去年这6个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828.54亿元。
2024年9月29日,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超越苹果基地苹果分选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云南确定茶叶、花卉、咖啡、蔬菜、中药材等14个重点产业,针对每个重点产业,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重点基地、培育龙头企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涵盖12个省区市,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2024年4月6日,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茶叶基地采摘春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超 摄)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贵州着力打造肉牛、茶叶、辣椒3个千亿级产业和竹、油茶、刺梨、天麻、红托竹荪等5个百亿级产业;陕西重点优化调整8条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聚力打造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柑橘、中药材、辣椒等特色产业;西藏积极引导资金项目、人力物力向农牧区倾斜,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等优势产业;新疆打造薄皮核桃、库尔勒香梨、新疆葡萄、天山南坡肉羊等7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一个个特色产业正稳步成长为富民产业。2023年,陕西苹果种植面积922.92万亩,产量1375.12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云南省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8%。
这是2024年9月9日在新疆昌吉市三工镇二工村酿酒葡萄种植可视化管理示范园拍摄的葡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土特产”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初冬时节,贵州榕江县水尾水族乡的成片树林下,中药材草珊瑚郁郁葱葱,红色的草珊瑚果挂满枝头。
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尾水族乡大力发展以草珊瑚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产业。乡党委书记周东强介绍,目前全乡种植草珊瑚1.24万亩,每亩年产值七八百元。2023年榕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71元,实现稳步提升。
2024年8月23日,在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采后处理中心,花农将鲜切花放入自动分拣流水线上进行分拣。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云南鲜花饼、四川牦牛肉、新疆特色林果……西部地区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擦亮生态底色 赋能农旅融合
冬阳煦暖,在云南腾冲市曲石镇清河社区下表院村,37岁的“慕山居”项目负责人陈朝雄忙着给游客制作咖啡:“这里有11间小屋,可以围炉煮茶、喝咖啡、吃农家菜,今年国庆期间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
漫步下表院村,亭子、假山、火山石旅游步道、农旅休闲走廊把小村装扮得如诗如画。清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封礼瑞介绍,目前,这个村有8家农家乐、4家民宿,今年已吸引游客16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20余万元。
从塞上江南到巴山蜀水,从黄土高原到七彩云南……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多元的地理风貌和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四川攀枝花探索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耕展示”等模式,建成一批以芒果为主题的农业公园和观光休闲基地;广西兴安县打造葡萄公园,推动葡萄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游客可以骑行休闲、观光戏水、拍照打卡;内蒙古深入挖掘宅基地盘活利用,以及“新农人”“农推官”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资源,建成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如今,西部地区农旅产业充满活力。
这是2024年4月9日拍摄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中山村芒果产业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智库首席专家段昌群说,近年来,生态保护理念在西部地区深入人心,生态保护举措持续落地,持续赋能农旅发展。
在青海,以“生态为纲”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今年8月1日起施行,着力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巡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宁夏,当地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深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云南,已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是2024年10月18日拍摄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及星海半岛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绿”动展生机,沃野织锦绣。广大西部地区,正呈现出秀美如画、宜居宜业的乡村新貌。
夯实人才根基 激发内生动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放眼西部地区,云南、重庆、陕西、四川等多地全力打好“政策牌”、提升“引才力”,把致富“领头雁”和“能人”引回家乡创业,让“归雁经济”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3年1月31日,在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广场,求职者参加东西部劳务协作暨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玉贵 摄)
走进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2600多亩的茶园随山势起伏,让人目不暇接。
退伍回乡27年,缠溪镇人大代表、湄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文科,一直围绕“茶叶”二字帮老百姓办实事。如今,湄坨村有茶叶加工厂5家,茶产业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仅靠种茶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达8875元。
这是贵州积极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的生动写照。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高学历人员中,选拔培养“能人”进入村“两委”后备力量培养,并实行动态调整。
目前,中寨镇15个村(社区)储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0名,其中35岁以下18名,大专以上学历23名。
在昭通市镇雄县五金高新产业园,喷涂、加工、装配等生产线有序运行。
“家乡大力发展五金产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36岁的刘庆波老家在镇雄县五德镇庙坪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打拼十余年并创立公司,如今带着10多名管理人员返乡投资建厂,带动120多人就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云南抓实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全省已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万余人,覆盖129个县1387个乡镇8480个脱贫村;
陕西加快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打造乡村工匠等,一系列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正促进乡土人才“出圈”、乡村振兴“出彩”;
宁夏通过精耕细作“人才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程,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四川着力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等帮扶机制作用。统计显示,2023年,东西部协作省份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8万余人……
“各类人才与西部地区‘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源洁说,西部地区在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等方面下功夫,让各类人才扎根乡村沃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不断激发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西部发展仍面临家底薄、不均衡、人才和创新洼地等问题,新征程上,西部各地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切实做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不让任何一地掉队,书写更加精彩的西部发展故事。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zhzg.cnhouji.com/html/2024/1203/114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