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我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为本土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陕西作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省份,借此机遇一方面推动了陕西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在我国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了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质量。以此为出发点,概述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及需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人力资源、创新发展、文化制度、市场路径四个层面,提出几点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贯穿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的60多个国家与地区,每个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艺术风格迥异,差异化特征十分鲜明。在开展多元化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传统、特征、形态、风俗作为必要条件,借助文化窗口拉近合作主体之间的距离。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省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近年来的实践对西部文化的对外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正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陕西需要借助其地域文化优势,总结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经验,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交流的深度、传播广度。因此,需要剖析新时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概述
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突破了文化决定论框架,科学地将文化体现在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上,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指明了方向。从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来看,在宏观上,通过集体心理价值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突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引导,重点集中于陕西所继承的周、秦、汉、唐等传统文化;在微观上,其重点放在生活于陕西地区的人民群众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上,包括衣、食、住、行各领域,而且在传播方面,建立了线下传播和线上传播模式,以及“线上+线上”混合传播模式。具体落实到了学术座谈、纪录片播放、民间企业与各类民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以及文化产品输出等方面。
需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需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在早期发展阶段(2013—2016年),重点集中在官方交流方面;进入中期发展阶段(2017—2020年),重点突出民心相通主题下的实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设意见,将重点转移到高质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方面。一方面,需要增强理论研究,明确交流与传播的目标,从陕西传统文化中研究出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把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发展目标与人类发展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提高传播的精准性,从而在整体上使政治目标与文化交流目标既在定位上保持一致,又在形式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需要在广度上推动官方与民间之间的资源融合,通过双方的“智慧碰撞”,创造新的文化产品,逐渐增强文化品牌效应。例如,“不倒翁小姐姐”这一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通常分为物质型与非物质型,该产品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创新,不仅使陕西传统文化获得了创新式传承与发展,还在国际间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陕西传统文化名片。无论是传播目标定位需求,还是传统文化产品创新及传播需求,均需要创新理论与产品,在整体上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传播优势,并逐渐扩大所传播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因此,在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需求变化、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实践主体应结合现代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配置理论,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合理配置高端文化人才,增强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完善文化发展制度,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问题
高端文化人才资源不足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对此类文化进行创新式传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得以传播与弘扬。从陕西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情况来看,其兼具了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主流文化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地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主流文化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好,但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研究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全面的高端文化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地域文化虽然以民间文化为主力军,但是在相对固定的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内容深、难度大,该方面的创新力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在民间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逐渐通过引进与培育高端文化人才的方式,优化高端文化人才的资源配置。除了传统文化创新方面的高端文化人才资源不足外,新时期对外交流与传播方面的项目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比较大,而且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对此类人才的供给相对较少,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所以,需要增加创新人才与传播人才的队伍建设。
文化品牌效应相对较弱
从实践经验来看,陕西传统文化创新产品数量较少,具有品牌化特点的文化产品更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提升文化品牌效应困难重重。以美食文化为例,陕西的“三秦套餐”闻名全国,其在本土市场上无需对口味进行改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民众,经过世代积累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本土特色,又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良,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美食产品。由于这种改良以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为前提,因而需要增强对“他者”文化的研究,才能真正使“我者”文化获得品牌化发展与传播。
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新时代,我国提出的文化自信推动了陕西传统文化发展,但其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众所周知,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都建立了文化制度牵引,多项机制并行运作的一体化模式,还突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典型发展思路。在这种条件下,文化发展制度的规范条例设置、文化交流传播机制的评估考核指标,重点均偏向经济,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发展。例如,陕西境内的部分地区以文化为噱头发展地方经济,虽然早期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几年之后却迅速衰落;且在国际化交流传播时,单向向外输出特点明显,不注重结合输出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和人们的接受度,极易引发文化上的误解。
文化交流传播模式单一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已经创建了实体传播、线上传播、线下传播、“线上+线下”混合传播模式。深入考察发现,线上传播的高质量产品较少,混合传播模式下的操作难度较大,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传播模式仍然集中在实体传播上,然而实体传播类型少,本土民间组织的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尤其在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合作过程中,政府机构的组织优势与民办机构的内容创新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融合。政府在交流传播平台方面的资源供给与民办机构的交流传播需求适配性较低,不利于实体传播模式向着交互式、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策略
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高端文化人才队伍
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增强对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引进方面,一方面应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相关人才引进,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人力资源市场,挖掘有利于传统文化研究与民俗文化创新的人才。在培育方面,应该利用全国的“智库”资源,邀请学者、文化界知名人士作为顾问,帮助相关单位制定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育方案。尤其应该从团队管理角度出发,通过组建不同研究课题组的办法,借助项目立项、研发策划、资源组织、项目方案设计、项目落地实施、项目实践过程评价与反馈等基本流程,建设创新型高端文化人才队伍。
立足融合创新发展,增强传统文化品牌效应
通过研究20世纪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国家与地区的相关经验,精准定位陕西传统文化特色,按照集体心理价值、生活方式,划分出具有持久性特征的高级文化以及与变迁特征相对鲜明的低级文化,从而在两大文化类型下,梳理出不同的文化子类型,进而通过文化产品创新、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增强传统文化的品牌化传播力度(如图所示)。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区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活力,为现代文化增加底蕴。
增强文化品牌效应的过程示意图
完善文化发展制度,健全文化交流传播机制
通过打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基本发展思路,结合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民众创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扩大对“文化自信”理念的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动陕西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与现代化转型发展。发展思维转变后,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发展制度规范条例上,并在交流传播机制方面,将单一型输出转变为交互型输出。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研究,目前部分省份创建的56个国家及地区档案库已经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发展陕西传统文化,增强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这种经验,按照文化属性,针对亚欧非大陆的不同国家与地区,建立文化档案库,并根据具体的交流对象,建立适用性的文化交流传播机制。具体可以落实到双方交流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设置上,在程序上实现标准化,提高交流传播效率,扩大其实践效用。
政府民间合力打造,创建市场化传播模式
首先,应对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的优势展开细致分析,例如陕西政府在组织方面的优势、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民间机构在内容创新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政府与民间合作,共同推动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应打破“命令文化”的弊端,突出“自由文化”的优势,合力打造适用于市场的文化产品。其次,在传播模式方面,现有的线上模式、实体模式、混合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真正的交流集中在实体模式方面,结合市场需求融入交互式传播思路,将供给式传播与需求式传播结合起来,例如一方面利用创新发展输出文化,另一方面吸收“文化回流”的经验,将陕西自古以来吸收的外域文化通过“回流”的方式传播出去。
我国在新时代提出了民族发展目标与人类发展目标,“一带一路”作为两大目标实践的重要举措,关系重大。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增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上述目标的实践寻找突破口。在陕西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内容集中在构成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了新需求,因此应根据满足此类需求的要素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应从现代人力资源、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发展制度、市场化传播路径切入,建设高端文化人才队伍,增强传统文化品牌效应,健全文化交流传播机制,创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市场化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佳炜.陕西文化的“国际社交融入”传播策略[J].今传媒,2021,29(04):114-116.
[2]王建娜,王淙.陕西文化走出去视角下关学经典人物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0(07):14-15.
[3]杨若朦.陕西民间艺术文化如何基于数字媒体进行推广[J].山西青年,2020(12):22-23.
[4]王飞.“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农村传统音乐的传播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20(07):16-17+257.
[5]高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38-41.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706/11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