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理论研究

畲族村落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研究——以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为例

2024年11月07日 00:00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恪守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精准把握乡村的独特地域特性,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践行“两山”理念。文章以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为例,旨在系统分析畲族村落特色文化生态及其潜在的发展方向。通过整合文化、生态以及“互联网+”等多重路径,致力于探索并实践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们国家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浙江省丽水市畲族村落文化概况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的山区地带,其地域构成中超过90%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一地域特性深刻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该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近年来,丽水市积极响应并贯彻这一生态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在“两山”理念下以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为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丽水市下辖有景宁畲族自治县和7个民族乡镇,共计161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其独特的丘陵地貌和少数民族风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根据《丽水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要在“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上取得新突破”。在未来几年中,丽水市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生态化方向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丽水市还将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推广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提升丽水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畲族村落文化概况

“畲”字的本义为刀耕火种,古时畲族人民大多隐居于山林之间,四处开垦耕作。如今,畲族人口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的山区,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龙泉县志》曾载:“民以畲名,其善田也。”在历史与民俗的演进中,畲族人民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并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歌舞以及民族特色工艺。传统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和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畲族服饰多采用蓝色、黑色等深色系,图案精美,寓意深远,体现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歌舞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歌舞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庆祝丰收和节日。畲族歌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动作矫健有力,深受畲族人民的喜爱。此外,畲族人民还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工艺,如编织、刺绣、陶瓷制作等。这些工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畲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畲族文化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畲族人民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努力让畲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畲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乡村振兴已上升为畲族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其中畲族独有的文化资源被视作至关重要的文化驱动力。在福建、浙江等畲族聚居的乡镇区域,长期以来,畲族特有的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形成了一系列包括山林景观、古建筑群、古朴村落、特色节日(如“三月三”)、民族工艺品、民族歌曲、传统婚俗以及美食等在内的丰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展现了畲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支撑。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概况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作为浙江省内18个民族乡镇之一,坐落于龙泉市西南部,毗邻披云山东麓。该地区拥有罗墩、金田、际上、良溪四个畲族村落,总人口七千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比达到31%。地处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块,地貌特征以山水为主,气候宜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凭借其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和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孕育了丰富的产业资源。作为龙泉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畲族文化通过歌舞、服饰、民俗民艺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该乡将生态优势与文化特色相结合,转化为产业优势,致力于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工程,为打造“两山”转化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条件。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现有的文化生态

在浙江省政府和龙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竹垟畲族乡因地制宜,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丰富的乡土文化,通过举办三月三、泼水节等活动,成功将农文旅产业培育成为促进农村繁荣的新型支柱产业。同时,致力于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在保护和传承畲族乡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畲族村落的独特魅力,有效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物质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

畲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其中,斗笠、彩带、竹编、标志性装束“凤凰装”及传统头饰“凤冠”等畲族特色工艺品,作为畲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这些工艺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色彩斑斓,富有审美价值。以编织彩带为例,其花纹多样,技艺成熟,配色美观,充分展现了畲族人民对色彩的独到理解和运用。工艺精致的斗笠,搭配绸带和各色珠子,极富民族特色。“凤凰装束”更是畲族文化的标志性体现,其刺绣工艺独特,构图严密,配色协调,技艺精巧。同时,凤凰作为装束的核心元素,不仅寓意着祥瑞、大智大勇,更是畲族人民信仰崇拜的象征,为畲族人民带来翼护。这一装束不仅展现了畲族古代的信仰崇拜,更承载了畲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记,充分体现了畲族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和深度。

非物质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

非物质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以饮食、风俗、节日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得以展现。乌米饭、豆腐酿、菅叶粽、糟辣椒、糍粑等小吃,构成畲族的特色食俗文化。畲族过油火、火炉塘等传统习俗,已入选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众多南方少数民族相似,竹垟畲族乡在三月三这一天,会举办盛大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这一天,会歌会、婚俗表演、体育表演、竹竿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演,充分展现畲族的民族特色和生机活力。畲族歌言、婚嫁仪式是畲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歌言通常出现在探亲访友迎宾等场合,也是畲族婚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据传,古时畲族人民在成亲时,亲友会翻山越岭前来庆贺,男女双方会进行对歌,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畲族的习俗。歌言曲调高昂,歌声飞扬,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更是对畲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多元融合的特色文化资源

乡村作为一个融合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承载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在长期畲汉和谐共居的背景下,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并营造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该地深入结合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探索出多元化的畲族乡村文化资源展现形式,以此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

结合生态绿谷、红色热土的地域、历史因素,打造风情畲乡。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循环农业观光园,利用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本土孝慈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特有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民族、历史三者深度融合,使竹垟畲族乡的文化吸引力更加多元、立体、具有吸引力。结合民风民俗和畲汉混居的文化特色,积极丰富旅游产品。举办三月三山哈文化节、四月八盘歌山会、畲寨音乐泼水节、七夕孝义文化节等活动,创立本土品牌“畲小妹”,鼓励、扶持本土旅游行业从业者回乡成立文化旅游公司,推出“婚嫁体验”、民族研学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带动畲族乡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畲族乡知名度。结合现代热点和时代潮流,打造多元化旅游空间。建设“畲夜·星澜”自驾房车观星露营基地、玻璃水滑道、水上沙滩乐园、乡村儿童乐园等现代化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在乡村振兴的理念指导下,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应当秉持保护与开发并行并重的原则,旨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融,深度融合传统乡村所蕴含的生态、经济、文化及生活等多重价值,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而促进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和高度。

深挖历史文化,厚植“文化根”

除了独具特色的畲乡风情外,竹垟畲族乡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坤德桥再此屹立,元代大儒王毅在此传道授业。元代铜山源孝义夫人庙数百年间香火旺盛,而盖竹村的古民居则展现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英、粟裕等革命领袖在此设立了办公场所,深入开展了党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期间,一批畲民游击队与红军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这种慈孝文化、传统道德和红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竹垟畲族乡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在未来的发展中,竹垟畲族乡应更加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以文化教育为切入口,通过打造竹垟畲族乡特色文化传承基地、研学基地,加强村落的文化风情旅游功能区建设,面向中小学、社会,开设畲族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等特色课程,让年轻一代能够深入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邀请民俗专家学者讲述、推广畲乡历史,为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持,打响畲乡文化知名度。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与周边乡镇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旅游节庆、文化活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绿水青山,打好“生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理念。竹垟地处浙西南丘陵山区,既有巍峨高山,也有广阔盆地,耕地超过一千余亩(约0.667平方千米),山林更是达到八千余亩(约5.333平方千米),主要农副产品有茶叶、毛竹、食用菌等。

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需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以产业为核心,注重实效,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生态产业招商力度,探索新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方式,加强产业功能规划建设,将畲乡循环农业观光园打造成为竹垟“农旅融合”样板,借力电商发展,推进优秀农副产品市场化进程,发展竹垟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特色农业科学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依托山海协作,将山间村落风情和民族风情融入长三角,为农产品赋能增值,带动农产品“走出去”。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优“畲小妹”品牌。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借力现代媒体,实现“文旅融”

现代新兴媒体以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和迅速的传播速度,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独特的空间,同时也为民族乡村地区的繁荣与振兴赋能。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的强大传播效能,需将竹垟畲族乡村落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发展同“互联网+”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破浙西南山区的地理限制,加快推动竹垟畲族乡文化“走出去”。

拓宽文化宣传的时空边界,在城区人流量较大的旅游文化街区设立体验馆,打造畲族文化空间,将畲族文化特色凝练进宣传广告、微电影、短视频、图文之中,投放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借助本土文娱名人宣传造势,紧跟文旅热点,带动竹垟畲族乡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文化创意赋能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做特“畲小妹”品牌IP,开发畲族特色文创产品,依照乡土民风,兼顾自然风貌和民族特色,融入民俗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盘活闲置民居,提高服务品质,建设民族文化研学基地,形成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拥有天然的地理条件、文化条件和民族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竹垟畲族乡文化振兴,需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挖掘古村落特色生态和文化价值,深挖农文旅、红绿融合效益,通过培育和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升级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服务品质,配合大花园“全域旅游推进工程”,为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提供山区样板。

参考文献

[1]江昕颖,陈琳,李益长.乡村振兴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生态保护与现代性发展[J].今古文创,2023(02):71-73.

[2]魏双玲.传统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关村,2022,No.232(09):118-119.

[3]钟林赟.基于RMP理论的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旅游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4]余厚洪.乡土记忆+民族风情: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小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22,44(06):46-53.

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院专项基金项目“畲族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DHYB202325。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1107/111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