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文旅
融媒体时代,艺术乡建成为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振兴和文旅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规模拆建改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侗特色文化+”衍生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利用艺术“介入”微更新是削弱侗族聚居区“同质化”的重要手段。旨在分析桂黔侗寨艺术乡建发展模式中依托所在区位(L)、核心依托资源(R)、主要动力(D)三要素,研究产业集聚区位L-R-D理论下的解决方案,为交互型艺术乡建空间的微构造,活化性品牌文化微重构、推广实践,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研究背景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桂黔侗族聚居区已经逐渐进入“同质化”发展阶段。由于文化活力和建设保护机制的短缺,侗寨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成为探索重拾村落文化活力的主角,以往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规模拆建改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侗寨“艺术乡建”发展模式微更新成了新的探索路径。
研究区位的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侗特色文化+”衍生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品牌效应明显提升,良性的集聚区内艺术教化文化产业、学术研修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教育产业间合作竞争关系持续发展,但是桂黔侗寨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形成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桂黔侗寨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功能问题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资源集约使用和资源优化配置不够;第二,不能进一步推动桂黔侗寨品牌文化空间聚集;第三,品牌文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第四,现有的文化产业内生性力量与市场力量薄弱。其次,在集聚区群体问题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侗族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第二,城乡差距大,侗民收入过低;第三,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第四,对传统艺术文化和工艺缺乏认同感。最后,在集聚区环境问题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侗寨公共活动场地设施常年失修;第二,缺乏资金维护,侗族聚居区破败加速;第三,社会网络环境保障不足,侗民与外界缺乏互通;第四,侗族村落文化艺术受融媒体“同质化”影响严重。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L-R-D理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美)、韦伯(Weber)(德)、熊彼特(Schumpeter)(美)等著名学者在对产业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这一经济现象的批判中指出,产业集聚L-R-D理论是由分散在周围地区(L-Location)的一些相关产业在核心资源(R-Resource)、外部规模经济的主要动力(D-Dynamic)驱动下,逐渐转移到该地区形成的集聚。集聚地区由于市场的自发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向该地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互动效应。面对桂黔侗寨聚居区文化艺术产业到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在文化产业集聚区L-R-D理论支持下,以符合侗族文化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所在区位(L-Location)为侗族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最主要的判定标签,研究村落文化艺术集聚发展所依托的地理范畴和物质空间。核心文化资源(R-Resource)是侗族村落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以侗寨及其特色产业等资源为主,分析研究侗族村落文化艺术集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吸引物,注重集聚核心凝聚力和扩散品牌影响力。主要动力(D-Dynamic)是桂黔侗族村落文化艺术集聚形成、发展、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桂黔等地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类外动力,探索桂黔侗族村落文化艺术集聚的发展模式遵循L-R-D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L-R-D理论
艺术乡建发展模式以“乡村是什么”“农民要什么”“乡建做什么”为核心探索和研究问题。现有的桂黔侗寨文化艺术产业内生性力量与市场力量薄弱,难以进一步推动当地侗寨特色品牌文化空间的聚集,侗族艺术乡建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新性。本文基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L-R-D理论,研究交互型的桂黔侗族艺术乡建空间的微构造,活化性品牌文化微重构推广,通过新的侗族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尽可能避免村落文化艺术受融媒体“同质化”影响带来的不良后果。
研究区位L-R-D理论下的解决方案
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等桂黔区域内的侗寨为了抓住时代机遇,基于本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构建了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相关性产业关联互动的侗族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艺术“介入”乡建振兴可以进一步完善侗文化艺术产业空间集中分布区域的建设。桂黔侗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构建需要:第一,注重特定区域。即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等桂黔区域内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第二,强调桂黔区域内侗文化艺术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和特有的侗文化分类;第三,强化艺术“介入”桂黔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桂黔侗寨艺术乡建发展模式中,所在区位(L)依托是桂黔侗寨、核心依托资源(R)是侗族村落文化艺术集聚区、主要动力(D)是政府市场主导。由此提出侗寨艺术乡建依托产业集聚L-R-D理论的方案(如图)。
图 侗寨艺术乡建依托产业集聚L-R-D理论的方案
基于文化艺术产业聚集所在区(L)的物质空间。聚居区物质空间形态(就单个聚居区而言)指聚居区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空间形态。它一般是指聚居区构架的整体形态,包括地形基底、动脉交通、土地等。桂黔侗寨主要位于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侗寨依山傍水而建,有溪流环绕。其主要位于自治县的往来高速公路交叉地带,交通较早前相对便利。桂黔侗寨与侗寨民俗主要根植于侗寨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本地民俗艺术文化产业的人文环境。譬如肇庆侗寨构架的整体形态是圈层式的;程阳侗寨构架的整体形态是组团式与圈层式的结合;三宝侗寨构架的整体形态是线状式与组团式的结合。侗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可以利用现有人文与生态空间资源,对已有的侗族聚居区物质空间资源进行艺术综合加工、完善功能开发,以侗族原生态人文环境为依托形成全新的规划区域,通过构建“一寨一品”或者“一寨多品”的主题化经营策略,实现侗族聚居区物质空间形态与特色民俗文化的良好结合。
桂黔侗寨产业集聚区构建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将侗族农民画、侗绣艺术和特色风雨桥鼓楼建筑作为重点进行推广,逐步形成产业格局,从而促进狭小物质空间范围内产业共生优势的发挥。侗寨产业集聚区结合市场需要,细化分类。譬如,一方面将侗族吃新节、洗牛节、种棉节以及侗族大歌等民俗文化形式,与侗寨构架的整体形态相结合,创新性地以农民画、侗绣艺术、服饰纹饰设计等装饰功能为主来发展满足大众消费的文化艺术产业,构建艺术家与寨落以及和当地侗民持续性的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另一方面以创意的艺术手法聚集区域内民俗祭拜、演艺、餐饮等行业,从而满足外商投资、藏家收藏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艺术产业,建设以地方特色满足旅游消费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功能的多样化。此外,在集聚区内逐步建设艺术博物馆、特色风雨桥鼓楼建筑博物馆、艺术文创产品交易中心等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延伸文化艺术场所。例如,目前在三江程阳侗寨内设有风雨桥鼓楼建设博物馆、农民画博物馆、侗民俗文化体验馆,以及集侗家农民画、侗绣艺术、侗银饰品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创产品实体店等场馆,使侗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能够实现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聚集。这有助于创新性地开发文化,促进资源集约使用和资源优化配置,重建人和文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二,基于地方品牌文化主体资源(R)的基础和吸引力。桂黔侗寨的侗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以传统的民俗、油茶饮食、特色风雨桥鼓楼建筑、侗绣艺术等侗村落文化为立足点,可以突出具有复合型新旧寨落区的侗村落文化特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碑石、匾额;建筑彩绘;鼓楼等)、侗族相关元素(礼节交往礼品;生活用品;服装、服饰纹饰等)、其他艺术元素(侗族大歌;侗戏等)的文化内涵,融入新文化符号,从而发展地区艺术文化创意,优化发展各类新型文旅要素,开发设计集田野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艺术展演、美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新型聚居区文旅集聚区,着力打造“一寨一品”或者“一寨多品”的文化艺术主题建设模式。
桂黔侗寨核心文旅产品既有历史文化内涵,也有民俗艺术文化内容。以侗民俗文化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民俗信仰活动是最为重要的文化产品。侗民的记忆、感受等因素与外来游客之间产生互动关系,是人们与侗寨之间的重要联系,提高了人们对传统侗族艺术文化和工艺的认同感。桂黔侗寨的文化价值、精神性与符号性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文化载体,尊重侗民的主体性,是侗文化植根性的有益延续和形成桂黔侗寨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能够进一步推动桂黔侗寨品牌文化空间聚集,增强现有的文化产业内生性力量与市场力量。
第三,基于政府市场外动力(D)的驱动优化。桂黔政府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文化艺术产业引导性作用。文化艺术产业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桂黔侗寨政府近年来一直都在加大对侗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力度。政府利用政策引导,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重点文化项目提供协调运作、成果转换等驱动优化,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态体系。虽然桂黔侗寨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相对落后,但以具有特色的侗族民俗文化为导向,发展文旅文化艺术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内基础设施、服务餐饮等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和相关群体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研究价值与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面对桂黔侗寨聚居区文化产业到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转型,以及大拆大改造开发模式中侗族聚居区“同质化”而逐渐失去的文化生态多样性、品牌性等,应积极促使侗族传统文化实现“自我”与“他者”的交互。在文化产业集聚区L-R-D理论支持下,通过对侗族聚居区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聚居区艺术乡建发展模式的方案,为交互型的艺术乡建空间的微构造,活化性的品牌文化微重构推广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在现实意义方面,侗族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侗寨艺术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聚居区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大多占据着侗寨较为中心的位置。根据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的现有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侗寨产业集聚区的资源,通过小范围、易操作、易实施、低技术、低成本的微构造和微重构进行调整,以小尺度的功能混合补充并完善公共设施的缺失和资源集约使用,借由小尺度的空间微构造丰富侗族聚居区肌理与空间秩序。借助艺术乡建空间微更新的契机带动当地侗族居民参与产业集聚区营建,增强村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人情味与居民归属感,为侗族聚居区存量空间注入新活力,逐渐改变聚居区发展停滞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范德胜.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刘玉洁.产业集聚视角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3]龙飞,戴学锋,张书颖.基于L-R-D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民宿旅游集聚区的发展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302-1315.
[4]宋建伟,张鸿.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探析——以娲皇宫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06):114-117.
[5]黄秉生,袁鼎生.生态美学探索: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629/1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