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热点聚焦

被拐“儿童”回家,需要公益心理康复治疗

2024年11月02日 13:02

10 月 25 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一案作出死刑判决,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紧接着,10 月 30 日,电影《失孤》原型案件二审维持原判,这两起案件如同两把火炬,再次将社会大众的目光聚焦于寻亲群体这一特殊而又令人揪心的群体之上。

据《法治日报》11 月 1 日报道,记者在梳理近年来寻亲成功案例时发现,那些被拐家庭在经历了与孩子重逢的欣喜若狂之后,却无奈地陷入了新的困境泥潭。原来,情感上的回归并非易事,它像是一道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当 “孩子” 终于回家时,人们才恍然发觉,这些曾经的孩子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然成长为青壮年,甚至有人已步入中年。岁月的长河在他们与亲人之间挖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曾经熟悉的家在他们眼中变得如此陌生,亲情也在时光的侵蚀下变得模糊不清。

就像在 “梅姨案” 中,欧阳佳豪被拐时年仅 3 岁,当他与父亲重逢时,已经 22 岁了。十九年的漫长分离,如同一块巨大的隔板,将父子二人隔在两端,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纱幕,找不到共同话题,亲情的交流变得如此艰难。钟彬在认亲之后,竟未给亲生父母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这背后隐藏的是怎样复杂而纠结的情感?还有同案的礼礼,回家三年了,却依然无法自然地喊出 “爸爸”“妈妈”,这简单的称呼像是卡在喉咙里的刺,吐不出也咽不下。

不难看出,多年的拐卖经历,在被拐者与原生家庭的亲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高耸的情感壁垒。被拐者在漫长岁月里所经历的一切,让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他们对亲生父母的陌生感,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都像是一团团迷雾,笼罩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这是一个错综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仅仅给予物质支持,就如同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情感修复的渴望。此时,耐心与陪伴便成了照亮他们心灵黑暗角落的烛光,只有通过这些温暖的力量,才能帮助他们一步步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亲情,修复内心那道深深的裂痕。

在这一艰难的修复过程中,专业人士的作用不容忽视。霖夕心理咨询创始人沈利莉老师指出,这种特殊的心理创伤需要专业且针对性的干预。沈利莉老师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深知被拐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之复杂。她认为,这些被拐者多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印记影响着他们与原生家庭重建情感联系的每一步。

然而,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康复支持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不可或缺。政府和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考虑组建专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支持团队。通过开展公益性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这些 “被拐儿童” 勇敢地正视过去的创伤,合理地调节自身情绪。在专业力量的支持下,他们才有可能逐步驱散心中的阴霾,恢复心理健康,重新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让漂泊多年的心灵找到栖息之所。

被拐儿童的 “回家之路”,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心灵联系的重建,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司法救助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后续的救助和心理安置?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每个家庭需要深入思考的,更是整个社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方向。只有当司法、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帮助这些被拐者找回那被岁月偷走的亲情温暖,让他们重新拥抱完整的人生。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1102/110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