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理论研究
摘要:驻村帮扶作为我国开展乡村治理的有效机制,在脱贫攻坚结束后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开展,持续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章以宏观的视角从要素流动和社会分配两个维度阐释驻村帮扶对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以帮扶村及其帮扶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要素生产资源正向流动和社会分配概念,探讨驻村帮扶制度在特定经济社会中对生产资源的流动和社会分配所起到的作用。
要素流动与驻村帮扶的关系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要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经济学上,要素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威廉·佩蒂在《赋税论》中的阐述。以后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要素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一般认为,要素主要包含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基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资源占有量均存在差异,这也是要素流动最根本的动因所在。区域要素流动指的是可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结果。正是基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转移,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和产业空间再造,实现地区利益格局重组,进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国外学者对于要素空间流动的研究认为其实质上是一种企业行为和市场选择,这在本质上否定了政府在要素空间流动上所起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对此并不苟同。魏后凯指出,要素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涉及转出地和接入地政府间的博弈和竞争。其实,关于政府主导的要素流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进行了开创性的阐述。以后的学者对亚当·斯密的研究从公共品供给、公共品需求、税收、政府补贴等多维度进行了补充扩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国内外学者对于政府与市场在要素流动中起到的作用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政府在要素流动的过程中既扮演“裁判员”又扮演“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使得界定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更为复杂。不管如何,学者们对于政府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基于这种共识,从要素流动的视域出发研究驻村帮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全局性、复杂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资本资源、劳动资源、土地资源等各种资源综合动态发展的结果,在分析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中,全要素生产率逐渐取代各个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更为全面、更具说服力的经济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要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基于生产要素流动,驻村帮扶制度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由城市向农村和农民转移的一项制度设计。驻村帮扶队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帮扶单位将自己所占有的部分生产要素向所帮扶的村镇转移的桥梁和载体。驻村帮扶队员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当地,了解和分析当地存在的问题,借助派出单位的资源力量,从资本要素、人力要素、技术要素等多方面助力当地经济发展。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要求,通过资本要素的投入,加大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道路的修建、村内巷道硬化、厕所革命等,提升当地人居环境治理水平,从生活层面增强当地村民的幸福感。此外,在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城市剩余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激活农村经济市场是重要的举措。在此过程中,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帮扶村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作为帮扶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产业结构,先后对当地的养鸡专业合作社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普通话推广等,从产业结构方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驻村帮扶工作者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主动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免费的作业辅导,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上种种,实质上是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区域内向帮扶村进行的要素流动,投入资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实质上是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以此促进帮扶村的经济发展。
社会分配与驻村帮扶的关系
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亦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分配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一直存在,而关于分配思想的总结提炼是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学的发展出现的。关于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配指的是社会分配,是社会发展成果、社会资源以及社会价值在国民中的分配,更加强调收入公正、机会公正、权利公正和规则公正的多元综合;狭义的分配指“经济分配”,一般而言,这种经济分配指的是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在国民中的分配,或者说是社会产品在各社会成员、阶层团体之间的分配。马克思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分配,即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前者先于后者,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与分配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基于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分配,驻村帮扶无疑承载着这一功能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共享发展成果的历史任务。从宏观角度重新进行社会分配,将社会发展成果、社会资源和社会价值向农村和农民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困难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从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将社会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农民倾斜,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驻村帮扶是承载着社会分配功能的一项重要制度,其通过行政手段将帮扶单位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向帮扶村进行转移,以达到社会分配的目的。站在社会分配的角度审视,其实质上是社会资源由城市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以改善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于国家整体发展速度的情况,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在更大范围内享受国家发展成果。尽管在全国范围内,驻村帮扶制度是一项全国性的惠农政策,在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在“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政策下,党中央明确提出驻村帮扶制度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各地方和帮扶单位也在不打折扣地进行帮扶。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制度不完善和认识不够等种种因素,驻村帮扶在社会分配功能的实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是驻村帮扶制度在实际中的困境所在。
驻村帮扶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目前全国依然有许多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立足于生产要素流动和社会分配视角审视驻村帮扶制度及驻村帮扶队对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驻村帮扶制度不论是从执政为民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最合时宜的制度设计。驻村帮扶作为积极促进偏远地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农业、工业等一道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驻村帮扶制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到新阶段对于资源的倾斜转移起到了先锋作用。
驻村帮扶制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最合时宜的制度设计,但其在现实中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当前生产要素流动不通畅。驻村帮扶队在现实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首先,从主观方面讲,帮扶单位作为帮扶主体,其真正能够投入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前,帮扶工作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帮扶单位不可谓不重视。然而,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存在现实困难。帮扶单位没有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整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措施和必由之路。另外,从整个帮扶制度审视帮扶单位,不同帮扶单位所占有和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存在天壤之别,即不同帮扶单位将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运用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能力是不同的,导致某些成功的帮扶经验和帮扶措施不具有可复制性。此外,帮扶单位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难以把握。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帮扶单位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投入生产要素当中,作为外部力量发挥外部优势,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二者具有高度统一的共同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影响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因素纷繁复杂,需要一线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线工作人员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某件事和某个人,而是某项政策落实到每个情况不同、素质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个体身上所起到的不同化学反应。因此,在事无巨细的琐碎工作中保持目标的一致本身存在难度。加之帮扶单位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差异更加剧了这种现象。
基于此,首先,充分调动驻村帮扶工作者的能动性,提高要素流入率。帮扶工作者作为连接派出单位和帮扶村的纽带,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帮扶村的产业结构,根据地理环境和人力要素,为其挖掘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借助帮扶单位的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探索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邀请产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定期到农村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将原来资金的“漫灌”转变为“滴灌”。例如,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驻村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帮扶村的养鸡合作社存在规模小、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后,第一时间向派出单位汇报,积极制订解决方案,学校的畜牧专业教师和当地农业局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帮扶单位与养鸡合作社进行合作,投入资金和技术,大规模招聘当地的村民,增加就业机会。后期通过电子商务和单位自身的社会关系为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完成了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闭环,通过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入真正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派出单位调整原有的选拔制度,注重培养一批热爱农村、熟悉农村的专业人才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对于当地村民、当地干部和帮扶工作者都是挑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磨合,接纳彼此。在驻村干部的选拔中,要选择对农村熟悉,尤其是热爱农村的工作人员,一方面,驻村工作者习惯农村的生活,能够快速地融入农村生活并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只有热爱农村,才能从方方面面真正考虑农村的发展,驻村帮扶的效果才能够显现。最后,帮扶单位应该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要素资源优势,全力支持帮扶工作者的工作。帮扶单位积极引导驻村干部发展当地产业,提高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就业机会,与当地干部一起引导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就业,挖掘和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根源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派出工作单位要调整帮扶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帮扶工作者的态度决定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效,帮扶单位要从工作、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关心帮扶工作者。为帮扶工作者制定新的职称晋升机制,打破常规的所有员工一起考核晋升的规定。主动关心和询问帮扶工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帮扶工作者遇到的难题,让帮扶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中。
综上所述,文章从要素流动和社会分配两个宏观层面深入探讨了驻村帮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驻村帮扶体现的是帮扶单位将其所占要素向帮扶对象转移和流动的过程,加强帮扶单位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以驻村第一书记为中介实现资本要素的投入与流转。尽管当前驻村帮扶制度存在不足之处,但通过审视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安排,以此种制度设计将社会资源向农村、农民转移,创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甘肃省陇南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区域生产要素流动视域下陇南市驻村帮扶制度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2LNSK16);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互联网+支教”背景下乡村教师区域云教研模式创新研究(GS[2023]GHB1338)。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1030/109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