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热点聚焦

新闻1+1丨抑郁症日趋“年轻化”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压力之下,如何提高心理“韧性”?

2024年10月13日 18:57

 

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世卫组织《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数据,全球大约10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卫生问题,也已经上升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常见的精神疾病都有哪些?哪些重点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在相关疾病的认知上,我们又还存在怎样的误区? 又该通过怎样的体系建设,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新闻1+1》本期关注:压力之下,如何提高心理“韧性”?

患者数量增多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彭凯平:从我们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三个因素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包括我们社会的变迁,社会方式的变化,社会的迁移,这些都是对我们人类带来重大的心理影响的因素。

个人的因素,特别是早期的童年时期的伤害,以及成人之后的重大变故,生老病死这些重大的事件,都对我们人的心理有一些冲击。

还有一些是生理的因素,包括大脑的器质性的变化,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还有一些遗传的因素,所以说这些都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三大因素。

最近几年变化比较多的我觉得是社会因素,特别是我们社会变化这么快,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增加,我们的社会攀比在增加。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现在和以前从来不考虑的人相比,那些明星,那些著名的成功人士,以前我们最多跟身边的人相比,现在我们要和莫名其妙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相比,这些社会攀比,当然还有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些其他的社会压力,包括升学、就业、婚姻、房贷,特别是我们中国青少年关于学业的压力,都是这几年变化比较大的一些因素。

为什么青少年成为了抑郁症最高发的一个群体?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彭凯平:我们国家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什么呢?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育的发展期,特别是他们的大脑前额叶控制中心大脑皮层不够成熟,所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认知判断能力、行为决策能力,其实都是还不成熟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他们。

第二个就是我们孩子们正好处于成长期,身份的认同在发生变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到一个逐渐明白事理的青少年,这样的一种成长的痛苦是一个普世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学业的压力,我们很多的家长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成绩,给我们孩子增添了一些学业上的压力。

这些都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怎么样能够尽快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彭凯平: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家长是可以去做的:

还是要多去鼓励关怀,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其实应该提供给孩子舔伤口的安全保障;

第二个就是一定要去沟通交流,很多事情不说是不理解不明白,所以说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就是会说会交流会沟通,一定要利用我们的特长,让孩子们逐渐培养情感交流、情感沟通的能力;

第三个还是要去保护我们的孩子,万一是有一些社会原因,外人的原因,其他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要勇敢去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到外在的伤害;

第四个就是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共同陪伴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间学会一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调整情绪、提升自我、保护自我的一些方法,这种生活技巧的培养也是特别重要的。

学校应该做什么?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彭凯平:学校起码可以做四件事情:

第一个就是要提供一些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的知识,这样的一种知识的普及,我觉得学校是可以做的;

第二个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杜绝欺凌霸凌这样的现象出现;

第三个就是一定要提供一些心理辅导、心理服务。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设计,我们国家去年也颁布了我们的小学要有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建议,所以说学校一定要提供这样的心理健康的辅导服务;

第四个我觉得学校一定要提供足够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培养我们孩子正常的社交技能、社会关系技能,甚至培养他们经历风险、面对挑战、锻炼自己的心理韧性。

 

主持人当我们发烧时,会去找退烧药;咳嗽时,会去找止咳冲剂。然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生病了呢?又该如何寻求帮助呢?接下来,我们马上连线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的彭凯平教授。彭教授,一开始我们就谈到,如今全世界患有精神心理方面疾病的人数已达 10亿,我国也超过了 1亿。似乎我们一注意到这个问题,它就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挑战了。您如何看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数量增多这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彭凯平: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讲,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第一个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生活方式变化、人口迁移等,这些都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心理影响。个人因素也很重要,特别是早期童年时期的伤害以及成人后的重大变故、生老病死等事件,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冲击。还有生理因素,如大脑器质性变化、生物化学物质变化以及遗传因素等,这些都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因素。

近几年变化较大的主要是社会因素。社会变化快,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攀比现象增多。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现在不仅和身边的人比,还会和那些明星、成功人士等以前很少接触到的人比较。在中国,升学、就业、婚姻、房贷等社会压力,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都是这几年变化较大的因素。

主持人:一方面,重视和在意心理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很多患者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科学面对、积极治疗呢?我们需要改变什么?

彭凯平:我们需要改变认知。很多人误以为精神疾病是传染性疾病、生理性疾病,且非常严重不可痊愈。其实,心理学认为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治愈和治疗。还有很多人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是有毛病、意志不坚定、政治觉悟低的人,甚至把心理问题政治化,这也是我们担心的迹象,影响了很多人不愿就医。此外,医生不足、医疗条件缺失也是需要改善的地方。所以,认知度和接受度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在心理健康的诸多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哪些?近年来,在高发和易发人群的特点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凯平:现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心理问题的低龄化、高频化和突击化。低龄化意味着得心理问题的人的年龄越来越小,以前多是中老年人,现在很多年轻孩子也有心理问题。高频化是指心理问题的爆发率在增加。突击化是指以前意想不到的人群中也出现了大量心理问题,比如中产阶级和成功人士。比较突出的三大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症比例增加、社会普遍焦虑以及睡眠障碍,由此带来的免疫系统、睡眠系统和消化系统问题也在不断增加。

主持人: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您如何理解这个“共”字?在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基础上,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群体增加的状况,我们亟需补齐的短板是什么?

彭凯平:“共建共治共享”意味着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心理健康保障系统,包括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和组织。我国在这方面进步很快,公众意识在增加,社会接受度在提高,政府投入也在增加,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不够,大学心理学系培养的心理健康人才在减少;二是心理健康投入相对较少;三是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设施、技术保障和普及力度有待提升。

主持人:谢谢彭教授。正如彭教授所说,我们面临人不够、钱不够、设施也不够的局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彭教授,在这样一个日子,我们注意到卫健委在官方账号上特别发文,说不要忽视青少年抑郁症。您如何看待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这一现象呢?

彭凯平:我国特别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大脑前额叶控制中心和大脑皮层不够成熟,情绪控制、认知判断和行为决策能力尚不完善;二是孩子们处于成长阶段,身份认同在发生变化,从无忧无虑的小孩成长为懂事的青少年,会经历成长的痛苦;三是学业压力大,很多家长和学校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成绩,给孩子增添了学业压力。这些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很多家长可能也想问这个问题,从心理健康角度,如何尽早判断孩子是否生病了?与成人相比,孩子在心理健康疾病早期征兆上有哪些不同?

彭凯平: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不足,不像成人能分辨嫉妒、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所以他们很难说出来,也很难找到应对方法。因此,家长要与孩子沟通交流、观察,同时培养孩子丰富的情绪词汇,告诉他们各种情绪体验的产生原因、结果和应对方法。

主持人:您能否给家长一些直接的建议?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家长需要配合和调整的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彭凯平:我觉得家长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做。

一是多鼓励关怀,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沟通交流,很多事情不说就不理解、不明白,人类擅长交流沟通,要培养孩子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是保护孩子,若有社会或外人原因导致孩子受伤害,家长要勇敢解决问题。

四是与孩子共同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调整情绪和保护自我的方法。

主持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从校园角度,学校应该做什么来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呢?

彭凯平:学校至少可以做四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普及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和公共安全知识。二是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防止欺凌和霸凌现象。三是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政策,要求小学配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四是提供足够的业余、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心理韧性。

主持人:您一直强调共建,包括学校、家庭、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从预防和治疗角度看,目前我们最短板的地方在哪里?

彭凯平:我个人认为,目前最短板的地方在于公共认识、知识和了解不够,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性和科学性认识存在偏差,对心理学也有很多误解。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全民学习心理学。其次,协同合作存在问题,家长、学校、个人、医疗单位和政府的工作还未形成协同合作体系,需要建立心理健康全国体系。再者,立法政策方面应更加完善。最后,人才短缺也是一个现实困境。

主持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快乐是一种能力。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不快乐和负面情绪,如何面对和科学处理呢?您能否给我们开一剂“快乐药方”,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和快乐的状态?

彭凯平:我从事积极心理学工作,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积极是一种行动、乐观是一种理性。负面情绪是进化选择的产物,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不能持续时间过长,否则会对消化、免疫和睡眠产生伤害,所以要学会调整。我提倡“八正法”“五施法”,这里给大家三个简单方法。一是多微笑,人的面部肌肉有反馈作用,微笑会让人积极起来。二是运动,运动能调整荷尔蒙和情绪。三是注重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和爱很重要。

主持人:好的,谢谢彭教授。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建共享共治”。世界很大,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小,我们要做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时时关注心理健康。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1013/10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