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孕育出了一种享誉中外的文化瑰宝——绛州澄泥砚。此砚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被称为“山西三宝”之一的绛州澄泥砚不仅是书法家、画家们的心头好,也是无数文化爱好者、收藏家竞相追寻的稀世珍宝,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澄泥砚造型多样,非常考验匠人的雕刻功力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说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贾氏谈录》中载:“绛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泥沙之细者已实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焉。”宋翰林学士苏易简著的《文房四谱》卷三中记载:“作澄泥砚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於瓮器内,然后别一瓮贮清水,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者者,以物击之令到坚,以竹刀刻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日曝干,空间垛以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复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亚于石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对绛州澄泥砚十分喜爱。史载,“汾水澄泥绛县制,贾氏谈録详记事,建武庚子分明识,海马飞鱼出波际。佐我文房之五艺,挥毫祇欲书亥宇”“土质细润,坚为玉石,其为汾绛旧物无疑”。又御制宋澄泥石函砚铭:“绛州泥,谁为澄,端溪石,谁为形;泥而石所点料,石而泥非所较;一而二二而一,水为入墨为出;背画井思复古也,而磨凹不可补也,经世修身宣思何以自处也。”
绛州澄泥砚历史悠久。它发源于秦汉,盛兴于唐宋。盛唐时期,绛州先民传承秦砖汉瓦的澄泥工艺,改进陶砚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唐宋之后,石质砚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澄泥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作为当时的书写工具之一,澄泥砚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优势,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刺激下,澄泥砚的制作愈发精细,砚型也越来越多样。明代,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制作,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因其制作技艺复杂,在市场上处于下风。到了清朝,澄泥砚几乎没有成功的佳作。综上所述,明清之际,澄泥砚的生产一直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绛州澄泥砚几近失传。据民国版《新绛县志》记载:“按绛州出澄泥砚,《山西通志》及《绛州旧志》均载记之,可知澄泥砚确为绛州所出。唯在今日,无制之者,盖其法早已失传矣。”
澄泥砚色泽饱满
20世纪80年代初,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勇敢地踏上了恢复绛州澄泥砚生产工艺的征途。然而,面对技术断层导致成品率低下、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当时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重重困难,这一尝试未能持续太久,最终遗憾地暂停了生产。但正是这段经历,为后来绛州澄泥砚的重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86年,一个转折点悄然到来。山西新绛县的版画艺术巨匠蔺永茂先生携其子蔺涛,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挖掘与复兴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的艰难道路。他们不畏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泥与火的艺术世界中,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良,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使这一失传数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新焕发出生机与光彩。
蔺氏父子生产的绛州澄泥砚,以其“烧造最好”的卓越品质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荣获了数十项国内外大奖。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多家知名博物馆争相收藏,成为中华文化与艺术传承的见证。凭借在绛州澄泥砚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蔺氏父子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绛州澄泥砚制作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
2006年,“绛州澄泥砚”这一品牌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砚台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标志着绛州澄泥砚成功迈向国际舞台。2008年,“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肯定,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绛州澄泥砚这一艺术瑰宝,在蔺氏父子及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澄泥砚制作非常精美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别具特色。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选材自绛州汾河之畔的细腻泥料,更在于制作过程中蕴含的匠人精神与非凡技艺。这种砚台的制作,远非简单的石雕所能比拟,它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挖掘与精心雕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从采选泥料开始,匠人们便需深入河床,精挑细选,确保每一块泥料都具备最佳的质地与色泽。随后,经过澄细、淘沙除杂等烦琐步骤,泥料逐渐变得纯净细腻,为后续的制坯打下坚实基础。制坯环节,匠人需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手艺,将泥料塑造成形,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转角都力求精准无误,以展现砚台的独特韵味。烘干、装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匠人耐心与技艺的考验。尤其是烧制过程,这一步是整个制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火候的掌控需恰到好处,既需高温以促其成型,又需避免过火而毁其质地。匠人们需日夜守候在窑前,时刻观察火候变化,适时调整,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月余乃至数月的辛勤努力将化为乌有。
也许正是这份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使得绛州澄泥砚在历经重重考验后,终能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看着那些成功烧制出来的砚台,表面如金属般熠熠生辉,色泽沉稳典雅,手感细腻温润,仿佛能够感受到匠人倾注其中的情感。书写时,墨色流畅自然,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极佳的创作体验,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各式各样的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精髓的传统工艺品,其制作之难,不仅在于材质的特殊性,更在于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知识的广泛性与技艺的综合性。它巧妙地将物理学、化学的精密计算与雕塑、绘画、书法、篆刻、造型设计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
成为一名合格的绛州澄泥砚制作者绝非易事。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砚台制作技艺外,还需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与深厚的艺术修养。从科学角度来看,制作者需对物理、化学有深入理解,以掌握泥料配比、烧制温度等关键技术;同时,还需对土壤、地质、陶瓷等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以确保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符合最高标准。从艺术角度来看,绛州澄泥砚对制作者的艺术修养与技艺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技艺的精通,是制作精美砚台的基础;而设计、色彩的运用,则决定了砚台的审美价值。此外,制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赋予砚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使其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与智慧的结晶。
每一块绛州澄泥砚都由匠人手工雕刻而成,不论是纹饰的设计,还是精细的雕工,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技艺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砚台逐渐展现出更加独特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韵味。澄泥砚在形象塑造上追求极致,每一刀、一刻皆显匠心独运,既精雕细刻展现细腻入微之美,又不失古朴大方之气韵,完美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古典韵味。其质地细腻而不失坚韧,触感温润,令人爱不释手。
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艺,澄泥砚在实用性上同样出类拔萃。它能迅速发墨,且墨水持久不干,可以有效保护笔毫不受损伤;同时便于携带,满足了文人墨客随时随地挥洒才情的需求。这些优点使得澄泥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更是独树一帜。匠人们巧妙地将图案与造型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作品。雕刻形式既有传统的浮雕、镂空等技法,也不乏现代设计元素,使得澄泥砚的视觉效果十分丰富。澄泥砚的色泽典雅秀丽,古朴而不失时尚感,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绛州澄泥砚——琴式砚
时至今日,澄泥砚已发展出近百种造型,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多个题材,每一款都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造型各异的澄泥砚不仅丰富了文房用品的种类,更成为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艺术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绛州澄泥砚享誉全国,名扬海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然而,面对现代化的浪潮和市场化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绛州澄泥砚也不例外。绛州澄泥砚的制作技艺之所以难以传承,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与其高难度的制作要求与综合性的知识技能要求有关。同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这门古老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此外,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需求有限,使得许多制作者难以维持生计,从而放弃了对这一技艺的传承。
保护和传承绛州澄泥砚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投入,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认同和尊重。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其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制作者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这一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中来,为绛州澄泥砚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据悉,绛州澄泥砚传承人计划和高校合作,在保留澄泥砚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设计出更多富有青春气息、贴合时代主题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这一沉淀了千年的文化瑰宝,不仅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还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绛州澄泥砚的重生与辉煌,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对匠人精神的颂扬。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有人愿意慢下来,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用汗水与智慧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让我们共同珍惜并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让它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925/102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