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最美村镇
上木角村四面环山,草木葱郁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自古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近年来,平鲁区依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风貌。位于平鲁区下水头乡的上木角村,是大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华门神”——尉迟恭故里,也是平鲁发展文旅事业得天独厚的“沃土”。上木角村的门神文化,在中华史册中绽放着灼灼光彩。
上木角村距离平鲁区政府驻地约30km,坐落在下水头乡政府南5km处的沟湾中,占地面积5.7km,耕地面积2400亩(1.6km),村内常住人口16户、31人,是由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之一。受地形影响,这里重峦叠嶂,四季分明;又因当地积极贯彻“两山”理念,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如今的上木角村,夏季草木葱郁,冬季白雪皑皑,风景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沿着平万线(平鲁—万家寨)一路向西,到达下水头乡,便离上木角村不远了。遥遥望去,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坐落在山沟梁峁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成为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山脚下则是数十间带有晋西北特色的石窑。走进上木角村,一座刻有“门神故里”的石碑伫立在门神文化广场中央,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作为大唐名将尉迟恭故里,上木角村大力保护门神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乡政府现保存有“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石碑,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御。村中还流传着尉迟恭与九十九眼井的传说。村民告诉我们,上木角村自古便是风水宝地,有着“打满一百眼井,就能出个皇帝”的说法。村里有个复姓尉迟的黑脸后生,为了给坐骑饮水,打出了九十九眼井,在打最后一眼时,他的坐骑海马受惊跑了,至此,村中便留下了九十九眼井。而这个黑脸年轻人,正是日后的鄂国公——尉迟恭。
九十九眼井
考据史料得知,尉迟恭生于开皇五年(585),原是隋朝大将,武德三年(620),兵败归顺唐朝,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多股势力,立下赫赫战功;又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李元吉,为李世民登基奠定了基础;后临危受命,与突厥交战,功勋颇著。尉迟恭被后人誉为“大唐第一猛将”,明朝万历马邑知县王一鸣称赞他“避槊以勇称,辞昏以义闻,除乱辅德以忠贞著”。
在平鲁人心目中,尉迟恭既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也是守护平安的门神。村内现有尉迟故居、尉迟祖坟、云游寺遗址、九十九眼井等文化资源,是名副其实的“门神文化家园”。在平鲁博物馆,设有尉迟恭展厅,便于公众了解尉迟恭的生平故事,感悟他忠君为国的精神。那么,作为将军的尉迟恭,又是何以被百姓奉为“门神”的呢?
纵观中华史册,南宋有诗云:“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人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提到:“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这些记载均未点明门神的真实身份,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指出将军为秦琼、尉迟恭二人。明《正统道藏》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位将军。又据今人张振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以祈人安年丰。”这些资料表明,二位将军作为门神为百姓看家护院、护佑平安的风俗流传久远。
然而,有关尉迟恭被奉为门神的真正渊源,还要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起。传说,唐太宗夜里批改公文时,忽觉眼前模糊一片,再揉眼时,四周景物皆已消失不见,唯见一位脸色青绿、胡须花白、头上长角的老人。太宗吓了一跳,见那人跪在面前,便主动开口:“你是谁?为何跪着不起来?”
老人答道:“我是专管雨水的龙王,皇上,您可得救救我呀。”太宗奇怪道:“救你?你犯了什么罪?”
听过老人一番叙述,太宗才明白事情原委。原来,这龙王弄错了下雨的时刻,明日午时三刻就要被玉皇大帝处斩了,此番来寻,是因为那行刑的官员,正是太宗身边的大臣魏徵。“我该如何帮助你呢?”太宗问。龙王答:“到时候,只要您将魏徵留在身边,我便得救了。”太宗大笑道:“那还不简单,魏徵是我的得力大臣,明天让他寸步不离我身边就得了。”老龙王闻言,连连磕头感谢,太宗想扶起他,却扶了个空,这才惊醒,发现竟是一场梦。
第二天,太宗一大早便把魏徵找来,与他商谈国事,又拉着他逛花园、下棋。下着下着,魏徵打了几个哈欠,竟睡着了。太宗见此暗暗高兴,想着只要魏徵不离开身边就好,没想到过了午时三刻,魏徵却突然清醒过来,对太宗说:“刚才,臣做了个怪梦,竟梦见自己到天宫去斩了龙王呢!”
太宗大为震惊,十分愧疚,至此便常做噩梦,梦到老龙王提着血淋淋的头对他哭诉:“皇上,您为什么不守信用,让魏徵杀了我,我死不瞑目啊!”
就这样,太宗夜夜被龙王的鬼魂纠缠,没多久就病倒了,大臣们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解决的方法。这时,大将军秦琼挺身而出说:“臣纵横沙场,杀敌无数,就不信斗不过龙王。”另一位大将军尉迟恭也说道:“臣的嗓门比雷声还大,一定可以吓退那龙王。”两位将军商讨一番,决定身穿戎装守卫在皇帝宫前,果然,老龙王的鬼魂再也不曾出现了。可是,天天守夜,总有吃不消的时候,太宗体恤两位臣子,便想出一条妙计。他命巧匠以丹青绘就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宫门上,一人手执钢鞭,一人手持双锏,一白一黑,栩栩如生,龙王果然不敢再来,太宗也得以高枕无忧。消息传开后,老百姓们纷纷模仿,将两位将军画在门板上,保佑一家平安。
“门神故里”门廊
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除去广受欢迎的门神由来,上木角村还流传着“拜师打铁,夜擒海马”“高阳投军,马邑起义”“际遇明主,助李兴唐”等有关尉迟恭的典故,足见尉迟恭深受百姓爱戴。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上木角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张以“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为主题的文化版图,为乡村振兴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据了解,平鲁区为打造“门神文化”这张名片,采取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大景区”的总体建设思路。“一个中心”即尉迟恭故里4A级旅游文化中心;“两条主线”即尉迟恭故里和寨子山古堡;“四大景区”即入口景观区、休闲商业区、登山骑游健身区、古文化展示体验区。在具体实施方面,首先,平鲁区对打造“门神文化家园”做了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尉迟敬德祠、九十九眼井、上木角村古村落的提质改造。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修建门神文化墙、门神牌楼等营造“门神文化家园”的独特氛围。再次,政府强力推进景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生态修复改造等,打造了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最后,当地围绕旅游不断发展丰富的产业业态,吸引游客,促进群众增收。例如,新建“黑虎下界”“鞭打碌碡”等十个故事景点;对寨子山古堡进行开发建设,使其与尉迟恭故里遥相呼应,形成观光旅游带,提升旅游品牌;在上木角村周边建设采摘园,种植樱桃、山楂、玫瑰、红枣等新品种经济林;沿九十九眼井河道两侧新建采摘园基地等。
上木角村不仅是门神故里,也是革命老区,这里有著名的西山抗日根据地。朔平西山根据地和晋北抗日根据地同属平鲁境内,两地共有红色革命遗址34处,占朔州市红色革命遗址数量的一半以上。西山抗日根据地是朔州地区建立最早、坚持到最后的根据地,是屏障陕甘、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抗日志士以西山为根据地痛击侵略者,在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胜利。如今的上木角村内,修建有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作为红色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深地铭刻着抗日战争的丰功伟绩,吸引着众多游客。
十七号井
在区委、区政府、乡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平鲁区立足于门神文化和红色记忆,在打造集旅游、采摘、养生、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巨大蜕变。来到平鲁区上木角村,你可以沿着宽敞平坦的旅游公路,一览“门神文化家园”的独特风景。广场上的“门神故里”石碑,如同沉默的迎接者,向游客敞开了解尉迟恭生平的大门;走过河卵石铺就的尉迟故居便道,能看到仿唐风格的磨坊、院落,让人不禁感叹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村内的九十九眼井均由围栏保护,古色古香,引人注目;还有大名鼎鼎的尉迟敬德祠,坐落在上木角村东南端,门廊上镌刻楹联两副,一副书:“金献齐王立志浑同山岳,辞婚尚主敦伦不弃糟糠。”一副书:“殆夏郑歼汉梁唐朝名将,仗忠贞全节义晋地功臣。”尉迟敬德祠亦称国公庙,始建于尉迟恭被封为“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鄂公”之后。因年代久远,原有的国公庙被毁。据村里老者介绍,当年整个祠堂气势雄壮,共分上、下二庙,内有山门、钟鼓楼、国公祠、乐楼、观音殿、圣母庙、禅房、东西厢房、石碑、雕塑等。除此之外,上木角村还修建有敬德河、月牙湖、敬德门楼、敬德山庄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擦亮”了平鲁门神文化的名片。
在上木角村戏台发现的,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所刊之“建修云游寺记”碑的碑文记载,“古朔迤西皆崇岗峻岭,错连百里许,环远中有乡上无极”,“唐鄂国公先冢,英雄遗迹昭然尚存,故知为大唐古刹地也”。可见,平鲁区上木角村历史悠久,文脉丰厚。这里不仅培育了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也彰显着一方水土以“忠”为本、以“德”润城的文化禀赋。2024年,平鲁区将继续打造“尉迟故里”文旅品牌,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尉迟故里”景区进行提质改造,全面实现旅游兴乡,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921/10150.shtml